張金 蘇阿珍
摘要:伴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在以往的經濟建設中存在過于重視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環境保護與管理,導致出現環境和污染問題。為恢復生態平衡,修復受損的環境,我國提倡大力發展生態林業。林業工程起到了有效的生態環境修復效果,同時,也間接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林與撫育是林業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是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總結了林業生產中的造林與撫育技術的目標任務、意義及相關技術,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產;造林;撫育
林業生產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特征、土壤、氣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開展植樹造林工程。在開展林業生產活動之前,要進行全方位的勘察與研究,分析不同區域的林業生產能力,結合當地的林業布局與林業生產方案制定詳細完善可行的造林方案,以獲取造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此外,在林業生產中也要做好整地處理,為造林打下良好的基礎,選擇合適的造林方式,加強對幼苗、幼林與中齡林的撫育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為樹木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加快林木的生長速度,盡早實現造林目標,促進林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并發揮出造林的生態環境修復功能,保護并優化人類與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1 目標任務
1.1 科學規劃,綜合利用林業資源
造林并不是單方面地擴展林區面積,提高覆蓋率,若是造林方案與林區環境設計缺乏科學規劃,就無法全面地發揮出造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且還會造成人力、資源與資金的浪費[1]。因此,對于營林工作者來說必須加強造林技術的研究與探索,從而提高造林效率,保證植樹造林質量,為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奠定基礎。只有將造林技術科學合理地運用到造林工程當中,結合林區環境對造林內容進行科學規劃,才能夠使造林工程取得成功,從而進一步推動林業產業向前發展。在規劃造林內容,選擇造林技術時,林業工作者要全面勘察林區,調查林區造林所需土地面積、可栽植林木品種以及林區實際氣候條件等信息,綜合這些勘察信息,制定符合實際的造林方案,從而保證新植林木可以平穩生長,并與林區環境相協調。同時,也可以根據林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土壤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整地作業計劃,以保障樹木能夠健康成長。科學的林業生產規劃可以對林業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尤其是在大規模種植經濟類樹木的林區,選擇樹種時一定要結合勘察得到的相關信息資料,以確保栽種方案的科學性。此外,還要根據樹種的生長特性以及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選擇相應的撫育管理措施,以此來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質量。將造林與撫育技術科學高效地運用在林業生產中,既可以規避因林木類型與當地環境不協調而造成的資源浪費,也能大幅提高林木成活率與產出量,緩解市場對林業資源需求量大與林業供給不足這一矛盾。
1.2 治理林區環境,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
造林及撫育管理的目的是治理并改善林區環境,優化林區的自然風貌,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環境污染,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與可再生利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自身的生存環境質量,因此,生態林業生產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2]。但我國現階段許多林業生產項目在環境治理中的成效卻不盡如人意,甚至部分生態林業工程尚未達到林區所在地區林業生態改革的根本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林場經營管理中,缺乏科學的規劃與設計工作,使得森林資源無法實現合理的開發。在林業生產中,僅關注森林覆蓋率與林區面積,沒有考慮林區實際環境條件,大規模種植經濟樹木,由于物種單一,使得病蟲害在林區肆虐,對樹木的正常生長造成的極大的影響。自然環境條件會直接影響樹木的生長發育,所以,無論種植哪一品種的樹木,均應與林區所處地區的氣候條件以及樹木本身的生長特點相結合,還應在確保樹木正常生長的前提下,發揮其環境治理與改善的功能,并與林區內的其他樹木協調共存。
2 造林技術
2.1 林地清理
目前,林業生產主要采用3種方式進行林地清理,包括全面清理、團塊清理和帶狀清理,每種方式都有其不同的清理范圍。
全面清理主要針對造林地面上的雜物,包括但不限于枯枝、樹葉等[3]。全面清理的特點在于節能環保,適用于存在嚴重病蟲害問題的造林區域,以及經營集約度較高的商品造林地。
團塊清理是按照塊狀的形式,清理種植區域內的雜草與植被。團塊清理主要使用化學藥劑和割除法等手段,團塊清理造林地的優勢在于其較低的人工成本,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團塊清理的效果相對較差。
帶狀清理是以種植行為中心,對林地兩側按照帶狀的形式清理雜物,同時,設置保留帶,將采伐剩余物和清理后產生的植被按照條狀堆放。帶狀清理能夠有效清理掉種植區域內的雜物,同時,也具有預防水土流失的效果。目前,帶狀清理已成為造林人員廣泛使用的林業清理方式,特別是在處理存在大量幼苗的造林地時,具有顯著的清理效果。
2.2 直播造林
直播造林技術是常見的播種造林,是最原始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造林技術。直播造林技術具有多項優勢,如操作簡單、技術要求低,可以大范圍應用等等。但是,在實際播種中對于種子以及土壤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造林人員在應用直播造林技術時,需要準備充足的種子資源,同時,還需要確保土壤肥力強、蓄水能力強,種子出苗后還需要在撫育管理等多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由于直播造林技術對于苗木生長條件沒有嚴格的限制,因此,容易造成幼苗死亡或者長勢較差,并且還會導致樹苗質量下降甚至會影響到后期的正常生長發育。因此,在種植珍貴樹種或種植顆粒小、萌芽能力不強的樹種時,盡量不要使用直播造林技術。
2.3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技術是以植物幼苗作為林木“種子”,直接用于造林。植苗造林技術具有適應能力強的特征,也正是基于這一特征,使其被廣泛地應用于林業造林生產中。盡管植苗造林技術穩定性高,對于土壤也沒有嚴格要求,但在具體應用植苗造林技術時,需要從苗圃中移栽苗木,幼苗在移栽以及運輸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干擾,有可能發生根系失水以及變形等現象,這會對幼苗成活率以及未來的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除此之外,使用植苗造林技術,雖然能夠節省大量樹種,但對造林工作人員而言,工作量仍然很大,既需要在育苗工作中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資源,在培育過程中其成本費用相對較高。想要保證苗木的成活以及正常生長發育,既要確保幼苗在移栽與運輸過程中,不會發生嚴重的水分流失,也要做好起苗、選苗、分級、包裝、運輸、幼苗定植等多項幼苗撫育工作,同時,也要盡可能地減少幼苗的運輸時長,這樣才能實現苗木移栽的順利完成。
2.4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技術是指在植樹造林時,利用樹木營養器官或地下根莖繁殖樹木。分殖造林技術無須育苗環節,而且造林過程相對簡單,造林人員僅需將苗木與母株分離即可,但對于造林地土壤的濕度與養分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這種造林方法主要用于栽植楊樹、柳樹等樹種。分植造林具有成本低、培育幼苗耗時少、成活率高、方法簡便等優點,是一種深受造林人員歡迎的技術方法。
3 林業撫育技術
3.1 幼苗撫育
幼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受外界氣候、環境與人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病害,從而影響其成活率。并且幼苗對外界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容易受病蟲害侵襲造成死亡或生長發育受阻。對于這類問題,需要加強對幼苗的撫育管理,了解幼苗的生長特征,并結合幼苗的各個生長階段采取針對性的撫育管理措施。
在幼苗成長期間,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給和合適的溫度,結合幼苗生長環境適度澆水,觀察出苗情況,如發現缺苗問題就要及時補苗。
生長期間若是外界光照過強,則要采取防曬保護措施,避免幼苗長時間受強光照射造成灼傷。在幼苗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要合理施肥,促進植株的成長。幼苗生長對營養元素需求量很大,所以,撫育人員要定期施加磷肥確保幼苗能攝取足夠的營養成分。進入冬季后需做好保暖防凍工作,可使用草席包裹幼苗,起到保溫效果,也可搭設擋風棚以免幼苗凍傷。合理利用水肥資源能夠提高林木的質量和產量,促進幼苗的健康發育,同時,還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在水肥管理中,需要注意澆水量不宜過多,否則,將會造成幼苗爛根的問題,也不可以選擇大水漫灌的方式,這樣也會增加爛根概率。
3.2 幼齡林撫育
在幼齡林撫育管理中,必須特別重視修剪工作,及時剪除不良枝條,以免其生長過度,搶奪其他正常枝條的養分,為幼齡樹木的健康生長和發育提供保障。對于不同樹種來說,其枝條生長量是有區別的,所以,必須根據實際的生長狀況來確定相應修剪度,以保證幼齡林的健康生長。樹木修剪可以有效地調整林區的通風和光照條件,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也能減少大風對樹木造成的破壞。在樹木修剪中,需根據幼齡樹木的生長狀況,選擇適宜的修剪方式,注意不要剪除幼齡樹木的健康枝條,剪掉不良枝條,保障幼齡樹木能夠充分吸收各種營養元素。在具體的修剪中,要保留主干,遵循“留大冠”和“輕修枝”的原則進行撫育和管理,注意保持樹冠完整,保證枝葉之間相互協調,防止樹勢過于衰弱。從樹干基部開始修剪,確保切口位置平滑,使樹干和切面保持平行,避免對樹皮造成損傷。在進行枝條修剪時要注意對樹枝部位進行適當修剪,保證其與枝干的垂直度達到標準要求。樹木修剪工作盡量在選擇晴朗的天氣下進行,在雨季進行修剪將會增加傷口愈合的所需的時間,同時,也有可能出現疤痕。在樹木修剪中需考慮營林目的,根據樹木的生長時間,確定適宜的修剪高度,通常修剪高度應控制在樹木的1/3以內。監測樹木種植區域的地表溫度,若地面溫度較低,則要在地面上施加一層保護膜,以實現對地溫條件的有效控制和調整。為確保幼齡樹木的根系正常發育,需對其進行充分的灌溉和周圍土層的壓實處理,以提升加固效果。當樹木的根系達到成熟狀態后,管理人員可以去除加固措施,為樹木的生長發育提供足夠空間。
3.3 做好病蟲害防治
在林業生產中,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必須注意的關鍵內容,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與病蟲害的破壞性,確保林木生長發育不受病蟲害問題影響。因此,林業工作人員必須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開展病蟲害防治。
在現代化林業生產中,可應用信息技術對病蟲害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例如,可使用無人機觀察林木生長狀況,并分析無人機拍攝的高清圖片觀察林木是否存在異常,從而及時發現病蟲害,在第一時間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根據病蟲害的具體類型,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手段,避免由于防治方法不當導致防治效果差,使樹木大面積死亡。除現代科技以外,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也要加強對于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對化學農藥用量進行控制,避免由于濫用化學農藥用量造成土壤污染與環境污染。農業防治措施對林木種植人員的技術要求不高,在綜合防治措施推廣時更易于接受。
常用的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包括種子挑選和種子處理等,在基礎種植環節中為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促進樹木對病蟲害抵抗能力的增強,對林木健康生長和發育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病蟲害一般發生于干枯、水分含量高的樹木中,這會為細菌的滋生創造良好的環境。針對這一特征,可采取砍伐與焚燒的防治方式,直接截斷病蟲害的傳播源頭。但這種防治方式的破壞性較大,并且容易造成大氣污染,在病蟲害防治中盡量避免使用這種方式。物理防治手段能夠有效地控制蟲害問題,如使用殺蟲燈可將害蟲吸引到一起,再采用人工方式集中治理,可實現對林區內蟲口基數的有效控制。高溫處理也是一種常見的樹木病蟲防治方式,使用高溫處理有機肥或土壤,將病蟲消殺在土壤中。林業的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方式操作簡單,相較于使用化學農藥以及微生物防治,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已經成為林業生產管理人員常用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技術也是一種常見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通過將害蟲的天敵投放到林間,利用生物鏈關系防治病蟲害,既能增強防治效果,避免化學農藥對環境帶來污染,也能提高林區內的物種多樣性,實現生態平衡。
4 結語
林業生產造林及撫育是生態林業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環節,也是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生態林業建設背景下,要提高林業造林及撫育的精細度,因地制宜地選用樹種造林技術,同時,也要根據樹種的生長特性以及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選擇相應的撫育管理措施,以此來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質量。采用科學可行的造林及撫育技術,促進我國林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連杰.森林補植撫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廣東蠶業,2023,57(2):33-35.
[2] 張玉霞.現代林業營造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探討[J].新農業,2023(3):50-51.
[3] 楊建文.淺談森林培育過程中的森林撫育間伐措施[J].科技風,2023(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