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忠 LI Ming-zhong;林妮 LIN Ni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武漢 430071)
某水庫是一座以城鎮供水為主,兼顧灌溉補償、改善下游生態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工程等別為Ⅲ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3 級,水庫總庫容1050 萬m3。
溢洪道布置在大壩右岸,為有閘控制開敞式溢洪道,由進水渠、控制段、泄槽段及消能防沖段組成。溢洪道全長342.77m。控制段采用駝峰堰,堰頂高程726.20m,布置2個表孔,設2 扇弧形工作閘門,閘門尺寸為6.0m×7.3m(寬×高),工作閘門前設檢修閘門槽,兩孔公用一扇閘門。控制段順河向長度為24.0m,靠壩體一側邊墩采用重力式擋墻型式,頂寬5.0m,靠岸坡一側邊墩采用衡重式擋墻型式,頂寬1.5m,中墩采用直立式擋墻型式,頂寬2.0m。泄槽段軸線全長123.80m,收縮段長30.0m,控制段出口由14m漸變為10m。泄槽在溢0+024.00 至溢0+093.86 段底坡為i=0.05,后接拋物線y=0.02x2+0.05x,拋物線后泄槽底坡為i=0.833。泄槽末端接消力池,消力池首端寬10m,末端寬14m。池長55m,池底底板高程689.00m,消力池左側邊墻為C25 砼重力式擋墻,右側邊墻為砼衡重式擋墻,墻頂高程700.70m,消力池下游設尾坎,坎頂高程493.5m,消力池后接漿砌石海漫,厚0.5m,與下游河道順接。
本次模型試驗主要研究:觀測泄槽、消力池內及下游河道的水流流態、水力學特性,測試漸擴式消力池消能效率;宣泄大壩校核洪水時,若出現洪水漫出消力池,測試洪水對壩腳的影響;研究消力池最優池長和擴散角,提出推薦的消力池尺寸或輔助消能措施,根據模型試驗情況,對設計方案提出優化建議。
根據試驗任務和要求,本模型試驗主要涉及溢洪道下泄水流的流態、流速、水深、壓強等水力學指標。為了保證水流、泥沙的運動相似,最好選擇正態模型。水流運動相似按重力相似準則考慮[1],按佛汝德數相似[2]計算,各比尺換算關系如下所示:
考慮試驗場地和用水量要求,試驗模型按重力相似準則設計為比尺λl=λh=50 的正態模型[3],相關水力學參數的相似比尺如表1 所示。

表1 模型試驗各項相似比尺
試驗模型模擬了上游庫區、溢洪道、消力池及下游河道等范圍,上游和下游河道模型制作采用斷面控制,每隔50m 設一個控制斷面,地形變化較大區域局部加密至25m一個控制斷面。庫區模擬長度為400m,其中模型進口模擬至溢洪道進口上游200m(14 倍進口寬度),模擬高程至740.0m。下游模擬了消力池出口下游250m 長度的河道,模擬至705.0m 高程。溢洪道、消力池均采用有機玻璃制作[4]。模型上游入口流量采用矩形薄壁堰控制。模型試驗場地布置圖見圖1。

圖1 模型試驗場地布置圖
設計方案模型試驗中,重點觀測了消能防沖頻率洪水和校核頻率洪水(調洪后)下,溢洪道敞泄運行工況,觀測的水力學指標包括各部位水流流態、沿程水面線、流速、壓強等各項指標,觀測工況如表2。

表2 設計方案試驗工況
模型試驗觀測了不同工況下溢洪道沿程各部位水流流態,觀測成果表明:①不同工況下,泄槽水流在消力池部位以底流形式銜接。消能防沖頻率洪水和校核頻率洪水(調洪后)下,入池單寬流量分別為33.3m3/(m·s)和51.6m3/(m·s),入池流速和單寬流量相對較大,入池水流直沖消力池尾坎,水躍躍首位于消力池中后部,在消力池后部形成較大的水面旋滾和紊動。消力池中部水面波動幅度較大,消能防沖頻率洪水和校核頻率洪水(調洪后)下,最大水面波動均會高于消力池邊墻高度。②入池水流對沖消力池尾坎后,水流在尾坎處上涌,繼而呈跌流流態與下游河道水流銜接。消力池流態見圖2。

圖2 校核工況下消力池流態圖(初設方案)
模型試驗觀測了不同工況下溢洪道沿程水面線和水深,觀測成果表明:消力池范圍內的平均水位沿程逐漸升高,工況1(3.3%,333.0m3/s)下,消力池尾坎處的水位為700.50m,消力池范圍內的最大平均水深為10.13m,尾坎處平均水深為7.00m。工況2(0.1%,506.0m3/s)下,消力池尾坎處的水位為705.50m,消力池范圍內的最大平均水深為11.50m,尾坎處平均水深為12.00m。溢洪道沿程水面線觀測成果表明,消力池中后部邊墻超高不足。消能防沖工況下,消力池水面線成果見表3。

表3 消力池水面線成果表
消力池臨底流速較大,入池水流會直接對沖消力池尾坎,在消力池內未形成完全水躍。對沖水流受消力池尾坎阻擋而局部壅高,因而消力池尾坎部位的水流流速在順水流方向較小。
消力池采用底流型消力池布置方案,消力池底板高程687.0m,與泄槽以半徑為10.0m 圓弧銜接;消力池采用漸擴式布置方案,消力池長55.0m,入口寬度10.0m,出口寬度14.0m,出口尾坎高程693.5m;消力池邊墻高程為698.7m;消力池下游設混凝土護坦,護坦頂高程689.0m,長25.0m。消力池優化后斷面圖如圖3 所示。

圖3 消力池優化后縱斷面圖

圖4 消能防沖工況下消力池流態圖(調整后)
水流在消力池內形成完全水躍。水躍躍首在反弧段和消力池入口范圍內波動,隨入池單寬流量增大,躍首會略向下游推移。消力池內水面紊動劇烈,隨入池單寬流量增加,水體紊動強度增加。消力池出口部位,水流均呈跌流流態與下游河道水流銜接,且隨下泄流量增加,跌流高度增加。水流跌落點位于混凝土護坦范圍內,主流位于河道左岸。流態較調整前明顯改善。
當流量大于等于20%頻率洪水180.0m3/s 后,消力池內最大波動水位均高于消力池邊墻頂高程。校核洪水(0.1%,506.0m3/s)、設計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沖洪水(3.3%,333.0m3/s)下,消力池內平均水位最高值分別為703.00m、700.88m、699.25m,消力池內波動水位最高值分別為705.00m、702.25m、701.00m,均高于消力池邊墻頂高程698.70m。優化后水面線成果見表4。

表4 消能防沖工況下水面線成果表
校核洪水(0.1%,506.0m3/s)、設計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沖洪水(3.3%,333.0m3/s)下,消力池尾坎斷面平均流速分別為9.35m/s、6.41m/s、6.88m/s,最大流速分別為10.41m/s、8.40m/s、7.62m/s。校核洪水(0.1%,506.0m3/s)、設計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沖洪水(3.3%,333.0m3/s)下,尾坎水流跌落點范圍內的最大流速分別為14.67m/s、8.26m/s、8.78m/s;護坦末端斷面流速平均值分別為6.21m/s、4.60m/s、5.79m/s,最大值分別為7.01m/s、7.34m/s、5.98m/s。校核洪水(0.1%,506.0m3/s)、設計洪水(2%,376.0m3/s)和消能防沖洪水(3.3%,333.0m3/s)下,消力池尾坎下游100.0m 范圍內,河道左岸沿程最大岸邊流速分別為5.88m/s、5.14m/s、4.47m/s,下游河道沿程右岸岸邊最大流速分別為5.18m/s、4.65m/s、3.82m/s。
初步設計階段,水庫溢洪道消力池采用漸擴形式,依據溢洪道設計規范(SL 253-2018)4.5.5 款第4 條[5],其體型、布置和水力計算需經水工模型試驗驗證。通過模型實驗,對溢洪道消力池體型進行了調整,提出了合理化建議,為消力池安全運行提供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