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張兵娟
【摘要】電視劇《夢華錄》以宋代《東京夢華錄》和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為文本基礎進行融合創作,對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及其精神內核進行了數字化、影像化的表達。劇中男主角顧千帆兩次受到朝廷封贈,反映出古代中國封贈禮制對品官和百姓的深刻影響。現結合劇中顧千帆被賞賜“緋衣魚袋”并為母親“追封誥命”等故事情節探討數字時代電視劇對中國禮文化中封贈禮制的影像表達與價值建構。
【關鍵詞】數字時代;《夢華錄》;禮文化;封贈;價值建構
2022年6月,《夢華錄》在騰訊視頻首播并引發收視熱潮。劇作講述了宋真宗時期,趙盼兒、宋引章、孫三娘從錢塘到東京汴梁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以趙盼兒狀告負心漢、顧千帆為母親追封誥命以及朝廷要案的偵破等為脈絡展開多線敘事,最終三位女性分別收獲事業或愛情,顧千帆也如愿得到朝廷封賞。劇作用考究的服飾布景、精美的影像畫面以及精良的后期制作數字化再現出宋代雅致的人文風貌,激發了觀眾對宋文化之美的向往。
《夢華錄》通過為國盡忠、為母盡孝兩重愿景的達成完成了男主角顧千帆的形象塑造。作為朝廷品官的顧千帆盡忠職守英勇無畏,破獲要案為國家和君主分憂。作為普通人的他感念亡母,將為其追封誥命當作人生目標而不惜出生入死。顧千帆兩次被朝廷嘉獎凸顯封贈禮制對品官和百姓的深刻影響,通過這位忠孝一體的理想化人物形象傳達著古代禮治家國統一的價值觀念。封贈禮制的價值內涵在當今仍具啟示意義。
一、東京夢華:宋代文化的影像還原
“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十之八九為宋人所造就。”宋儒以儒學禮法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進一步發展出以倫理學為基礎的“理學”并產生深遠影響,因此與唐代開放包容的思想格局相比,宋代則轉向保守,整體觀之其文化注重情趣,呈現出雅致內斂的特點。
電視劇《夢華錄》是宋代《東京夢華錄》和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融合再造。劇作名稱取自北宋遺老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該著作用筆記體的形式追憶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華風貌及世間百態。劇中宋引章“半遮面”彈奏琵琶的情景即對《東京夢華錄》中“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的還原,此外劇中呈現的“正店”“酒博士”“果子”等在書中均有記述。《夢華錄》用數字影像再現了東京城熱鬧繁華的市井文化,讓《東京夢華錄》的文字記述變得可視化且充滿了趣味性。《夢華錄》的故事改編自關漢卿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講述了風塵女子趙盼兒幫助姐妹宋引章逃離屈辱的婚姻,體現出男權社會及娼妓制度下女性的覺醒與反抗。電視劇的時代設定從元代移植到北宋,故事情節保留經典橋段并增添了敘事線索,兼具新的故事書寫和啟示意義。
數字時代,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VR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各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文化傳播領域,數字技術賦能改變了文化內容的傳播場景和表達方式。邁入數字時代的中國話語國際傳播,作為軟實力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也是文化價值在世界范圍內逐漸被認同的過程。[1]電視劇是以數字影像為媒介進行敘事的視聽藝術,在大眾傳播領域對書寫時代故事、彰顯精神風貌、傳承優秀文化、傳播文化價值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古裝劇因其對歷史、人物的浪漫想象以及文化內容的多維呈現備受觀眾喜愛。《夢華錄》在數字影像還原呈現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主題思想的多元表達等方面進一步探索,保證了劇作的品質。
二、封贈禮制:《夢華錄》中的禮文化表達
禮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格,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禮文化思想接續傳承,主導、規范、約束著國家治理、倫理綱常、行為準則。《夢華錄》中有一系列關于禮文化的表達,其中表現較為深刻的是朝廷的封贈禮制,本文將結合顧千帆兩次被朝廷封贈探析封贈禮制的價值內涵。
(一)封贈品官
《夢華錄》開篇,顧千帆奉命前往江南尋找《夜宴圖》并緝拿編造讖言之人。第11集,因偵破要案、粉碎陰謀,顧千帆立下功勞進宮接受封贈。
“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古代禮治關乎全民信仰及國家穩定,是統治者在意識形態層面奉行的規制及治國準則,“封贈”制度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禮治制度。封贈禮制是朝廷基于官員恪盡職守或突出政績依其職位等級對官員自身或家族成員進行官爵或名號賞賜的制度,是帝王禮賢下士、嘉獎臣子促使其盡忠奉獻、勤勉于政的激勵手段。封贈遵照“生封死贈”的原則,同時“追封”也可泛指接受恩蔭之人已不在世。有學者提出封贈制度萌芽于西周,以《禮記》中記載的“追尊”先祖為證,即統治者追加尊稱祖父、父親為帝王。[2]也有學者提出緣起春秋時期的“追命”與封贈的初始內涵更為接近,“追命”即追加任命以褒揚臣子衷心。[3]無論是追尊說還是追命說,封贈之制都經歷了從一種行為到一種制度的轉化,其所蘊含的感念天恩、尊崇孝道、推恩臣民的倫理基礎是相近的。
第11集中皇帝封贈顧千帆:“許借緋,賜銀魚袋。”朝廷封贈品官最直觀地體現在對其品級的調整,品級的變化則通過服飾予以反映。服飾文化作為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皇權尊貴、規范約束著封建等級。宋代官員常服嚴格按顏色區分品階差異,由高到低依據“紫、緋、綠、青”劃分,分別對應官銜在三品、五品、七品、九品。魚袋則屬于常服的一種配飾,一般分為金、銀兩種材質,著紫則佩金魚袋,著緋則佩銀魚袋。“借緋”是一種通過服飾禮儀進行嘉獎的手段。因顧千帆初始為從七品,因此入朝面圣時穿綠色常服,但作為嘉獎特許他穿五品及以上的“緋色”常服,并佩戴“銀魚袋”。在朝廷第一次封贈后,顧千帆感嘆“只是借緋而已,又不是真的五品”,陳廉猜測顧千帆追求五品的原因:“五品能上朝?能領遙郡?還是能封贈女眷誥命?”一語道出封贈制度之下官員等級待遇的變化。
(二)追封誥命
劇中顧千帆第二次受到朝廷封贈是因保護蕭相而身受重傷及偵破帽妖案再立奇功。顧千帆幼時,生父拋妻棄子,之后母親終去卻因是女性不能入顧家祖墳又無夫家可去而成為“孤魂野鬼”。顧千帆出生入死,就是為了母親追封誥命受朝廷香火。
在孔子看來,治國靠禮,治家靠孝。《孝經》提出“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依個人孝行的有無來觀照其是否能忠君事主以及封贈禮制推恩臣子父母,均體現出“以儒立國”的古代統治者對“孝”的重視。獲得封贈的女性被稱為命婦,分為內、外命婦兩類,前者以帝王后宮嬪妃為主體,后者以臣子母妻為主體。受到封贈的命婦由此獲得了政治身份,部分命婦還可以享受朝廷俸祿,外命婦具有了參加朝廷禮儀、慶典的資格。宋初的封贈禮制根據品官級別由高到低對其女眷的加封稱號為國夫人、郡夫人、郡君、縣君四個等級,分別對應一品、三品以上、四品、五品。據此看來官至五品才具備資格封贈女眷。
《夢華錄》第26集,終于獲得五品官職的顧千帆向皇帝表達了想為姑母(實為生母)追封誥命的心愿。因對品官家人封贈的對象一般是其父母或妻妾,顧千帆對姑母的封贈請求讓皇帝陷入思索,而后回答:“養恩大于生恩哪,既是如此,那就特賜顧氏以縣君誥命,以全顧卿孝義啊。”史料記載,宋太宗時期,朝廷就曾經封贈過乳母劉氏為“秦國延壽保圣夫人”,一則體現出外命婦封贈禮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二則再次證明其禮制核心是統一且鮮明的,即對“孝”的重視和秉承。在宋代,為凸顯皇恩浩蕩且體現禮治莊重,朝廷會為外命婦頒發“誥命”,或因此民間也稱“外命婦”為“誥命夫人”。“誥”和“命”原本是兩種文體,“誥”通“告”,意為告諭,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告知。“命”即命令,如帝王嘉獎的命令、冊封的命令。后因訓誥和冊命通常結合進行,由此形成誥與命合為一體的新文體。第26集,顧千帆身著緋色常服來到母親墳前祭拜:“如今孩兒已升為五品了,為您請封了誥命,您就可以受朝廷香火,不用再飄零于顧氏之外了。”顧千帆的真情流露感人至深,作為臣子與作為人子的雙重身份在封贈禮制下合二為一,其忠勇之舉與孝親之義均得到認可和褒揚。
封贈禮制以“施以人恩”的仁愛為出發,遵從著儒家禮治的精神內核。一則作為一種獎勵機制對官員衷心賢能予以肯定并廣恩先祖家眷,體現親愛親族及尊賢敬賢大義。一則作為道德標準評判君臣關系及家庭關系,體現忠、孝、節、義的價值觀念。在家庭內部,封贈禮制達成了對祖先養育恩澤的回報、對妻子賢良淑德的回饋,成為世人光耀門楣的向往。在社會層面,以“孝”與“報”為核心的道德觀念進一步推廣開來,促進了民眾對天下禮治的感知與認可。在國家層面,封贈禮制維系并穩定著良好的君臣關系共同體,成為臣子不斷建功立業進而推動社會發展,形成國家長治久安的動力。作為一種沿用至歷朝歷代并影響深遠的禮治制度,以“禮”化人的封贈禮制建構起從家庭和睦到社會和諧的倫理教化模型,塑造出家國二元統一的禮制格局,表達著對家國一體的理想社會形態的期待。
三、價值建構:《夢華錄》的禮文化傳播啟示
(一)以禮化人:禮文化的價值及影響
儒家禮治根植于內心之“仁”,強調以“仁愛”為原點的“親親”與“尊賢”的統一和諧。長期以來,中國禮的觀念已滲透于人們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中“日用而不知”,這種看似不是傳播的傳播其實正是中國禮文化的特色。[4]近些年伴隨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更多更廣更深的有益實踐,讓人們了解到更多“禮”的形式和內涵。《夢華錄》呈現的封贈禮制是儒家倫理綱常融入政治制度中的積極嘗試,彰顯了朝廷廣恩的“仁政”根本,是以禮治國、家國同源的倫理表達,作為禮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繼承并彰顯禮文化的價值導向。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5]以“禮”化人融入制度建設的禮制模式在今天仍具啟示意義。作為關切國家運轉的獎勵制度,封贈禮制的價值內涵至今仍得以延續。在當今,無論是共和國勛章的頒授、時代楷模的評定、道德模范的表彰,還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最美孝心少年的褒獎等,通過充滿儀式感的稱號認定或榮譽獎勵,促進其先進性、典型性、代表性得到進一步鞏固并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受到表彰的人物或事跡在全社會宣揚和推廣,進而彰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孝親善舉等精神引領并產生深遠影響。國家治理層面的獎勵機制溝通起個體和社會,聯結起家庭與國家。“禮之用,和為貴”的禮治體系在世代的制度呈現與踐行經驗對當今社會均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二)共情傳播:禮文化的探索與表達
揚·阿斯曼提出:“在這種互動中循環著的是一種經過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知識和共同的回憶編碼形成的‘文化意義,即共同的價值、經驗、期待和理解形成了一種積累,繼而制造出了一個社會的‘象征意義體系和‘世界觀。”觀眾通過具備傳統文化內涵的電視劇對民族歷史中的優秀文化有了進一步理解和思考,進而促進文化價值的激活并進一步形成群體文化身份認同及積極的社會參與。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大眾傳媒在民族國家興起中的重要地位,認為民族國家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是大眾傳媒建立了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系機制,讓每一個“我”具有了“我們”感,進而促進民族認同。
共情與傳播有著天然的聯系。共情被學者賦予“共鳴”“同感”“共振”等內涵,共情傳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6]共情傳播具體表現為接收—感染—表達—分享的行為模式。在文化傳播領域,文化內涵的成功輸出、價值觀念的準確呈現、主題立意的有效表達等都需要以良好的“共情”為基礎。《夢華錄》中顧千帆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恩激發著普通人關于孝道樸素真摯的情感,通過為母親追封誥命的故事引領觀眾了解封贈禮制的內涵。劇中三位女性的覺醒之路分別體現著對宋代禮制不同側面的認可、對抗、追求,而這種獨立且具有抗爭精神的女性形象也契合了當代女性敢于掙脫束縛、打破規則、張揚個性的時代風貌。
禮文化不僅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識,也影響著東亞文化圈的諸多國家,儒學思想之下的禮文化也成為多國至今沿襲的禮儀規制。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崇尚儒學的日本和韓國,中國傳統文化的呈現和表達有著極為接近的傳播環境,《夢華錄》在國內熱播后隨即被韓國引進版權播出,展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放眼全球,以“儒學”為基礎的文化結構模式也有著廣泛影響,以“和”為價值取向的儒家文化在當今全球治理體系的建構中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就為建構世界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在跨文化傳播中需要堅持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與世界文明對話,讓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四、結語
電視劇《夢華錄》中呈現的封贈禮制是古代禮文化的又一個側面。宋文化熱已持續多年,因禮文化貫穿社會系統的豐富性,值得挖掘和呈現的禮文化內容還有很多。《“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提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創新的重要源泉,創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電視劇精品,打造電視劇中國品牌。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禮文化是我們優秀且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最能夠體現中國氣韻、中國精神、中國內涵的文化表現形式。數字時代大眾傳媒對古裝電視劇的創作需要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目標,在禮文化內涵、形式、思想層面多做探索,讓匯集眾多更優質、更多元、更深刻的蘊含禮文化精髓的影視精品,照亮文化復興的前路。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字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的融合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3BXW00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晨佳,陸航.數字時代中國話語國際傳播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9):167.
[2]徐樂帥.中古時期封贈制的形成[J].唐史論叢,2008(1):90.
[3]孫健.宋代“封贈”制度考論[J].中國史研究,2011(2):118—121.
[4]張兵娟.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禮文化與認同建構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7(2):33.
[5]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3.
[6]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6):47.
作者簡介:張馳,鄭州西亞斯學院助教(鄭州 451100);張兵娟,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州 450001)。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