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珮 賴義羨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重慶,401120)
新時代主題出版在體現黨和國家意志、服務大局、引導社會輿論、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服務群眾等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能否高質量完成《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部署的主題出版重大任務和重大出版工程,是衡量和檢驗我國“十四五”時期出版業發展的硬指標、試金石[1]。當前,主題出版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在運營中面臨一些亟待破解的課題。例如,傳統出版線性運營方式已難以適應主題出版深度融合發展需要;傳統出版業習慣于紙質圖書出版形式而融媒體產品供應不足,導致產品生產與市場脫節、庫存積壓等問題;主題出版運營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對接不足,制約主題出版功能的全面發揮與有效拓展。破解發展“瓶頸”提升主題出版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需要以“四全媒體”理念引領主題出版運營創新。
2019 年1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2]。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四全媒體”理念為出版業加快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成為做好主題出版運營和開展相關研究的理論源泉。主題出版運營是指出版機構對主題出版產品和相關知識服務項目的選題策劃、生產加工、營銷推廣、評價和改進等各項工作進行有效管理,以期提高主題出版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全媒體”主要不是指媒體種類的“全”,而是強調當前人類信息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特性[3]。這些特性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對發揮主題出版運營整體功能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從“四全媒體”理念出發,從時空、信息技術、傳播主體、傳播效能四個維度系統探討全媒體時代主題出版運營路徑創新和策略優化。
“四全媒體”要求出版機構更加注重創新運營機制,著力推動主題出版全程一體化運營,使信息交互覆蓋主題出版“全時空”。首先,更加注重整體謀劃立體開發。出版機構要主動改變過去將融媒體產品生產僅作為主題圖書配套產品的觀念,重視對紙質主題圖書、電子書、有聲書以及其他融媒體產品做出統一規劃與布局;更加關注各產品的關聯性、互動性,推動主題圖書數字化、內容專題化、產品系列化開發和集成,實現紙質圖書與數字出版物相互促進,致力于將主題出版物打造成長銷產品。其次,著力改造出版流程,不斷加快傳統出版流程與新興出版流程的融合。學習出版社深入打造主題出版品牌圖書“理論熱點面對面”,在圖書撰稿中同步進行腳本創作、視頻制作等工作,量身定制集合讀、聽、觀三種體驗的融媒體出版物,推動品牌圖書提檔升級[4]。
“四全媒體”要求主題出版融合應用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在內的多種表現手段和AR、VR 等虛擬場景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和報刊、廣播、電視、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種媒介形態,以多形態、立體化的方式呈現主題出版內容和信息。
一是打造更多融媒體產品。在文字和圖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動漫、游戲、虛擬場景、網絡直播等多種融媒體形式和表達手段,豐富主題出版表現方式,充分調動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為讀者帶來多場景多維度的沉浸式閱讀體驗。如四川人民出版社采用“紙書+動畫課件+手游”的形式推出“我愛我的祖國”主題出版物,為青少年提供了富有情趣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景;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童心向黨·百年輝煌”主題繪本,開發5G 全景視頻、廣播劇和舞臺劇,給讀者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
二是深度開發知識服務項目。除策劃打造主題出版系列新產品外,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已有主題圖書優質資源進行深度運營,不斷推出數字化、體驗式、交互式的數字化閱讀產品和知識服務項目,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助推出版機構由內容生產商向知識服務商轉型。例如,人民出版社利用自身豐富的主題出版資源開發了“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黨員教育數據庫”等數據庫產品,形成知識服務新的增長點。此外,國內一批高校出版社打造了“中國思想與文化名家數據庫”“中國問題研究文獻出版目錄數據庫”等主題出版數據庫,為用戶提供了學術含量高的數據信息和專業服務。
三是創新“主題出版+”產業鏈。探索主題出版與影視、文創、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擴大主題出版內容優勢。例如,反映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題材的《經山海》等主題出版物改編成電影,實現跨界合作聯動推廣,為鄉村振興鼓與呼。隨著IP 熱的逐漸興起,國內出版機構通過自主研發項目、合資組建公司等方式布局主題出版IP 開發。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依托《文獻中的百年黨史》《火種》等主題出版優質資源開發主題周歷、主題筆記本等文創產品,將主題出版運營與紅色旅游項目相結合。
在“四全媒體”理念下,社會中的各種主體都有可能成為主題出版信息傳播活動中的主體。社會中的個人既可能是主題出版內容信息的接收者、傳播者,也可能是主題出版內容生產的參與者。傳受關系的變化,傳播主體多元化,改變了主題出版運營的格局,也促使出版機構更新觀念。
唱響“名家名作牌”,打造“頭部效應”。首先,重視凝聚一流作者隊伍打造主題出版精品。以戰略性眼光布局,團結一批高知名度、高認同度、高關注度的一流作者,發揮名家名作在市場競爭中“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其次,重視輿論領袖作用,充分發揮權威專家、名編輯和主題閱讀帶頭人等人士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邀請名家作者舉辦線上線下講座和好書推薦共享活動,促進全社會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良好閱讀風尚,提高主題出版運營實效。例如,北京大學潘維教授以“信仰人民”為題為《大道之行》一書作序。這篇序言結合對《大道之行》內容亮點的評述,言簡意賅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成功之道和深厚的人民情懷。《信仰人民》在微信平臺轉發閱讀量超過千萬人次,拉動《大道之行》迅速暢銷。最后,用好全媒體矩陣,讓主題出版優質內容傳播得更快、更廣、更遠。出版機構擁有豐富的主題出版內容資源,但需要強有力的推廣以提高主題出版物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而媒體平臺則可為出版機構提供更多渠道讓主題出版信息抵達用戶。在“四全媒體”理念下,出版機構既要發揮大眾媒體在權威性、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顯著優勢,又要積極擁抱新媒體,利用新媒體時效快、成本低、用戶活躍度高等鮮明特點,全方位、多視角、多渠道推廣主題出版物。近年來,出版機構通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注冊賬號,建立自媒體矩陣,利用社交媒體開展主題閱讀分享產生一對多、多對多的裂變式傳播,形成良好社會口碑和圈層化傳播效應,使一批主題出版物通過運營“刷屏出圈”。
在“四全媒體”理念下,區別于傳統主題出版運營推廣無差別信息覆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主題出版內容和相關信息的針對性推送,實現精準有效傳播。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凝聚受眾,將主題出版運營平臺打造成富有影響力的社會數據平臺和運營樞紐,使之成為服務社會治理、服務用戶的“全效平臺”。
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與國家發展戰略、區域戰略緊密對接。抓住黨政所需、社會關注、群眾期盼的關鍵點,借力借勢借智,通過主動策劃、優質服務,將出版社的意愿與各方所需結合起來[5]。浙江人民出版社深入對接浙江省發展實際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心無百姓莫為官》等主題出版物。其中,反映浙江可持續發展重大戰略的《讀懂“八八戰略”》口袋書發行量達300 萬冊[6]。高校出版社發揮在學術資源和專業力量等方面的優勢,策劃和運營《大飛機出版工程》等一大批主題出版精品,探索出主題出版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新路徑。
當前,主題出版功能正經歷從信息傳播到強化社會功能的變遷,主題出版運營參與社會治理并有效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履行好時代新使命,出版機構需要在主題出版運營中發揮優勢實現新作為。“學習強國”平臺立足全黨、面向社會提供權威的學習服務。“學習強國”平臺提供理論學習資源、新聞信息、書報刊和電影電視節目資源庫、學習測試題庫、培訓課程、智能醫療咨詢以及群組社交討論和視頻會議等一系列產品和功能服務,形成“無所不及”的聚合平臺,深受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歡迎,具有示范引領意義。針對出版業實際和主題出版運營工作特點,出版機構可積極利用好自身優勢,聯合社會力量協同打造富有特色的主題出版運營平臺。例如,人民出版社結合基層黨支部和黨員在各個階段的學習重點,利用自身開發的主題出版運營平臺“黨員小書包” App 及時向用戶群體投送主題學習資料,有效滿足基層黨員的學習需要,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用戶。
主題出版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中,在各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體現出一貫性和繼承性的特征,對于全黨、全社會的引領作用十分明顯[7]。在主題出版實踐中,主題出版內容只有觸達讀者、深入人心才能產生價值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8]。主題出版不是一種新出版門類,而是一個新理念、新意識、新綱領[9]。黨的十八大以來,主題出版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拓展,主題的多元化拓展與特色化延伸已經成為顯著趨勢[10]。在“四全媒體”理念下,主題出版運營獲得新的廣闊空間和全新動力,充分彰顯主題出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領時代風氣之先的精神特質,推動主題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全媒體時代,主題出版運營需要不斷實現路徑創新和策略優化,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第一,導向為魂,內容為王。自覺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彰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主題出版運營的靈魂。盡管出版業態、呈現方式和營銷推廣形式日益多元,但內容仍是決定主題出版運營成功與否的核心要素。內容原創力仍是主題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石。
第二,強化系統思維,增強合力。全媒體時代,“單槍匹馬”“一招一式”難以形成強大傳播力。在“四全媒體”理念下,通過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激勵手段,整合不同傳播主體、不同出版內容、各類信息技術、不同產品、不同服務、不同平臺和渠道在主題出版運營中協同發力,構建深度融合、協調順暢、聯動高效的運營體系,促進主題出版高質量發展。
第三,堅持適配性原則,量體裁衣。在主題出版運營中,努力做到主題出版物的內容呈現方式、表現手段與圖書題材特點相適配;主題出版物的產品定位和推廣方式與市場趨勢、受眾需求相適配。
第四,彰顯開放性,動態發展。善于汲取業內外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主題出版運營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主題出版運營,弘揚時代主旋律,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