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唯宏
(山西省園藝產業發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
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在大健康產業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更加美好,對于健康的觀念與時俱進,對于健康類的消費和需求也在與日俱增。人們除了對茶葉口感有需求外,對于茶的功效、包裝、質量、安全等需求也在不斷加強。用天然植物為原料制成的藥茶應運而生,正迎合了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山西藥茶是憑借山西豐富道地中藥材資源和悠久茶文化歷史應運而生的特色產業,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優勢產業之一。發展山西藥茶能夠在為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更為山西省農業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藥茶又稱為茶劑,是將中草藥(單味或是復方)配有茶葉或不配有茶葉的藥物經過加工而成的制劑,經沖泡、煎煮、壓榨及蒸餾等方法制作而成的代茶飲用品。綜觀我國古代,記載藥茶的書十分豐富,其中有《本草綱目》《枕中方》《述異記》等,數十種古書中記載著茶葉的藥用價值和藥用配方。
藥茶由漢朝開始,到現在已經有2 000 多年的歷史,經過歷代醫藥學家對藥茶作用的應用、發揮和推廣完善,大量卓有成效的藥茶被廣泛應用,如午時茶、八仙茶等,使用范圍遍及內科、外科、兒科等。連翹葉在山西省有著悠久的飲用歷史,陽泉市平定縣所產出的連翹茶,在清朝被康熙皇帝御賜名為“延年翹”,并將其定為清朝皇室的貢茶;清朝蔡侗(今陽泉市平定縣人)編寫的《地產扼要》,詳細記錄了連翹茶從唐代開始飲用的傳承及演變過程。據調查,臨汾市、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陽泉市等地均有制作傳統連翹葉茶的生產歷史,當地群眾長期均有飲用連翹葉茶的習慣,日常用量為3~9 g,食用習慣至今已延續了數百年。黃芩茶的起源可追溯到神農時代,茶圣陸羽《茶經》中記載“茶之飲,發乎神農”。在五代時期,老百姓就采摘黃芩莖葉泡茶飲用。唐代菊花類茶和藥的飲用在臨猗縣有所記載。近代藥茶方在群眾中已廣泛流行,特別是建國以來,更受重視。《中國藥典》附錄中對藥茶的制法和要求做了介紹,為藥茶的發展起到了規范和促進作用。
據統計,山西省藥茶加工企業已接近300 家,產品達500多款,主要種類有連翹茶、毛健草茶、棗芽茶、沙棘葉茶、酸棗葉茶、桑葉茶、黃芪茶、蒲公英茶、菊花茶、玫瑰花茶、枸杞芽茶、槐米茶、黨參茶、黃芩茶、金銀花茶等,已初步形成了太行山太岳山連翹葉茶基地、晉南邊山丘陵區槐米茶菊花茶基地、恒山黃芪茶枸杞芽茶基地、呂梁山沙棘葉茶紅棗葉茶基地、晉東南桑葉茶黃芩茶黨參茶基地、管涔山毛建草茶基地等六大產區。“山西藥茶”品牌價值從無到有,逐步顯現,全省藥茶產業發展氛圍濃烈、態勢良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從全國范圍來看,貴州、云南、福建等省是我國茶業的主要生產區,他們在大力打造茶葉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基礎上,已嘗試開發茶的多功能性,推動藥茶產業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貴州省非常注重品牌的建設,樹立藥茶品牌形象成為眾多茶企的選擇,同時政策支持力度大,在制茶機具購買、技術改造、茶企貸款等方面優先對茶業領域龍頭企業給予扶持;福建省出臺多項政策,支持茶產業第一、第二、第三產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大力開發保健茶等;云南省充分利用豐富的茶葉和中藥材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藥茶,深入挖掘民間常見的預防、保健、治療相結合的代茶飲品配方,以及當地少數民族養生治病的藥茶類單方和驗方,茶借藥力、藥助茶功,突出了茶葉和藥食兩用植物的功能性,藥茶文化得到繼承與發揚。但山西省藥茶產業發展因藥材種植粗放、分散,規范化種植品種少,基地面積小;加工水平較低(以初級飲片為主),科技含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深加工企業和產品少;總體研發水平較低,低水平重復的產品多;缺乏質量控制體系和標準,藥材產量和質量不穩定等方面的影響,產業發展總體較為緩慢。
山西生產藥茶的大部分企業雖然取得了藥茶生產經營許可證,但還有一部分藥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受相關規定的限制均無特定生產資質,只能按農特產品進行捆挷銷售。由于申請認證程序繁雜,也沒有和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新資源食品認證工作滯后。市場準入門檻高,給企業的正常運轉帶來不確定因素。
經過調研,山西藥茶企業原料生產基地規模較小,企業、合作社主要以藥材初加工、倉儲轉化為主,加工藥茶產業鏈條短,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產品種類單一,主要以單方為主,如連翹茶、菊花茶、蒲公英茶等,復方茶較少。有的生產企業只是將中藥材的葉、花和果實按照普通茶葉加工的工藝流程進行加工,沒有將中藥材的藥效充分發揮,產品功能開發不足,附加值低。由于規模小,自籌資金能力有限,易受市場因素影響,如投入過大、產品銷售不暢、經營狀況虧損,會嚴重影響公司的正常發展,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明顯不足。
山西現有藥茶原料生產基地還是以傳統藥材生產地為主,部分山區以野生或半野生方式管理,葉、花類原料收獲以人工采摘為主,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產品等級標準不明確。原料采收加工缺乏標準,如采收連翹葉時,有的企業采收大葉老葉而有的企業則采收嫩芽,且茶湯只有味沒有型,同其他已形成品牌的茶葉產業明確具備外形全芽整葉,香氣醇厚,湯色透明光亮的特質的要求相去甚遠。
目前,山西藥茶企業雖已經打造并注冊了“晉茶傳奇”“甚喜”“晉之翹”“七莊河黃芩茶”“二十里鋪連翹茶”等系列商標,但知名商標不多,生產企業普遍欠缺現代市場化營銷理念,對國內外新市場開拓缺乏清晰思路和規劃,缺乏專業營銷人才,營銷手段不能很好地與網絡時代結合起來,如沒有創建企業營銷網站、直播帶貨、開設網店、完善物流配送網絡等。還有的藥企(合作社)無自己的品牌,只能貼牌代加工或作為本地土特產品銷售,或者通過服務行業,如賓館、酒店、微商等平臺進行宣傳推廣。總體上看,山西省藥茶企業電子商務營銷規模較小,在市場上占有率不高,行業內話語權弱。
大部分生產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沒有形成有效的產學研聯結機制,存在省內科研成果轉化弱或在藥茶方面研究少、科技指導不到位等問題。經營主體研發能力有限,從業技術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茶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力不從心,難以保障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在企業日常運營等方面受到人才、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茶企處于散兵游勇狀態,未能形成抱團取暖、共享技術創新成果的良好局面。
山西省的中藥材資源豐富,充分挖掘中藥資源,需加大技術的投入。發展藥茶產業,把中藥制成茶劑(即藥茶),生產出多種可以隨時沖泡飲服的綠色、天然創新藥茶飲料,不斷挖掘其功能,延伸產業鏈條,是綜合利用中藥材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可有力帶動山西省農民增收。
各級政府各部門要圍繞山西藥茶發展出臺扶持政策,形成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針對藥茶產業小而散的現狀,組織專家制定藥茶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相關標準;優化區域布局,形成合力,在基地建設、品牌打造、宣傳推廣、科技研發、產業融合等方面加強合作,強力助推山西藥茶產業做大做強。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建議在省級層面,省財政統籌安排專項資金,圍繞原料基地建設、茶園基礎設施配套、標準化藥茶園創建和藥茶品牌打造、加工技術提升、營銷市場開拓等環節給予支持。特別是要大力支持有望申請進入藥食同源目錄和新資源食品目錄的藥茶的前期研究。二是強化金融支撐。通過采取政府引導、企業融資、個人投資和銀行貸款等多元化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加大投融力度。三是加強招商引資。制定促進發展藥茶產業的稅費等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本地企業及各地客商在山西省建立藥茶生產基地、興辦藥茶加工企業、投資建設藥茶交易市場等,加快推進藥茶產業發展。四是獎勵品牌創建。支持連翹葉茶、沙棘葉茶、酸棗葉茶和蒲公英茶等優勢品牌進一步做強做大,對市場監管部門新認定的省級知名商標,省級財政給予一定的獎勵。
對已經列入藥食同源目錄和新資源食品原料目錄的藥材原料,要加大開發力度;對既是中藥材又可用于茶葉的,要根據現有發展規模和發展潛力,逐步推進;積極開發由中藥材、茶葉和食物等多種原料配伍組成的復方茶。積極與國家衛健委加強溝通對接,爭取將有發展潛力的中藥材早日列入“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名錄,例如,參照連翹葉、毛建草審批有關程序,打破常規,簡化審批手續,開通綠色通道,將具有發展潛力的黃芩葉茶、棗芽茶等列入地方食品標準管理。通過積極推進新資源食品認證,為山西省開發更多藥食同源功能食品和藥茶產品創造條件。
集中力量培育和扶持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藥茶龍頭企業,同時推動現有藥茶生產領域的龍頭企業加快生產技術的提升和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鼓勵有實力的藥茶加工企業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升制作工藝,將中藥材炮制的功效與茶葉加工工藝有機結合,針對不同的人群,實施多樣化開發,大力研制生產功能性保健系列產品、綠色標志產品等,切實提高藥茶產品科技含量。強化產品質量控制,通過建設現代化加工生產線,實現藥茶生產加工全過程的清潔化、智能化、標準化和現代化,打造知名品牌。通過成立“山西藥茶產業發展聯盟”,鼓勵和扶持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企業,實行聯合和戰略同盟經營,形成產銷聯合的發展模式,實現市場聯動、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目標。
實施標準化藥茶基地建設工程,創建一批省級藥茶標準茶園,加強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改善藥茶生產條件。通過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模式跨區域建基地,持續擴大藥茶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加大對基礎好的藥茶生產縣(市、區)的扶持力度,不斷提高藥茶種植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同時要加強藥茶原料野生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推廣野生資源撫育技術,確保資源能夠有續利用。
要利用各種公眾平臺,農博會、茶博會、農民豐收節等產品展銷平臺,走出去搞好宣傳。要充分利用好電視、報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媒體等媒體做好藥茶企業各種產品的宣傳促銷工作,提升產品的美譽度,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為產品更好地走向市場提供保障。比如可以在茶城開設山西藥茶專區,開展集中交易;統一同一種類藥茶標準、包裝和宣傳標語等;擴寬銷售渠道,將團購、批發和電商銷售等多種銷售方式相結合,發展線上線下交易,大力開拓市場。
重視藥茶旅游開發,結合山西省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入挖掘藥茶文化內涵,在旅游景區、賓館、飯店都銷售和使用山西省生產的藥茶系列產品,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藥茶產業文化生態旅游品牌。豐富藥茶文化的內涵,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組織建設藥茶文化館和觀光茶園,深入挖掘和整理藥茶文化,進而傳播藥茶文化知識。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社會融資等多種途徑,修建藥茶文化休閑園、藥茶生態旅游公園等文化傳播設施。舉辦各類型的藥茶文化宣傳活動,逐步構建濃郁的藥茶文化氛圍,營造知藥茶、品藥茶的人文環境。
探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積極引導藥茶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聯合科研攻關,積極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加大藥茶生產加工環節重大技術研發力度。特別是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對山西傳統藥茶文化、配方進行科研攻關。對山西省中藥材資源進行深度摸底,對藥茶原料進行本草考證,采用現代新技術對藥茶加工工藝進行提升研究,特別是加強對山西本地道地藥材藥用部位及非藥用部位進行綜合利用,開發藥茶新產品。同時,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配套藥茶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藥茶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加速實現藥茶產業標準化,推動山西省藥茶產品做大做強。重視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借鑒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模式,鼓勵山西省各高等院校擴大相關專業招生規模,引進專業的師資力量,培養藥茶產業相關的各類型人才,并積極開展與企業對接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要積極引進人才,出臺激勵政策,引進有經驗、有視野的農產品營銷領域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