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波,彭永賢,吳 勇,楊留勇,呂瑜環,汪青筑,李 勇,杜曉鋒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畢節 551700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專業群;2020年,貴州省啟動省級特色骨干專業群建設工作,要求專業群應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依托優勢特色專業,按照與產業鏈的對應性、群內專業關聯發展等組群邏輯,有效整合或跨類融合相關專業形成專業集群。高水平專業群的適應性發展,關鍵是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能夠依據區域經濟結構需求和技術發展變革趨勢,適應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各種技術調整和更新[1]。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經濟中的加速滲透和應用,數字鄉村、數字農業等應運而生,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出很多新業態、新崗位,需要具備跨界綜合能力的人才。江洪[2]在研究國內外有關數字化農業理論的基礎之上,根據我國數字化農業的建設實踐,提出了在政府主導下分區域、分階段推進我國數字化農業的建設的構想。李敏[3]在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研究中提出,夯實農業數字化轉型基礎,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水平,探索數字農業融合新模式,持續促進農業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有學者在《中國經驗貢獻全球農業發展和農村減貧研究工作報告——以阿里巴巴“畝產一千美金”為例》報告稱,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巨大,成功經驗值得向全世界輸出,從中國農村脫貧經驗看,數字化農業是農產品提質增效的關鍵渠道。傳統職業教育模式下數字化技術主要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簡單應用,導致職業教育的發展逐漸落后于技術變革,難以滿足行業企業對具備數字化能力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4]。劉仁有[5]認為數字化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對數字化時代大變革、大發展、大融合的歷史潮流,搭乘數字化的“快車”、實現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跨越,是職業教育發展不容錯失的共同機遇[6]。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不斷加強畢節市區域范圍內“數字+”(山地特色種植、動物健康養殖、病蟲害綠色防控、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檢測與品質控制、農產品營銷與品牌打造)等領域研究,培養集聚一批具備數字素養的涉農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為建設“一區三高地、五個新畢節”提供智力支撐,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群勇擔歷史使命,聚焦農業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數字賦能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高水平專業群提檔升級,進行相關研究與實踐探索,成效明顯[7-12]。
深入理解“新農人”將逐步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生力軍”,圍繞畢節鄉村振興關鍵點,精準對接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特點和對人才知識技能的新要求,聚焦黔西北特色農業產業鏈“田間地頭”到“市場端頭”的“生產—加工—檢測—銷售”環節,修訂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云(云計算)、物(物聯網)、移(移動互聯)、大(大數據)、智(人工智能)、5G、區塊鏈”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鏈的生產環節融合應用,以掌握農業種養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經營網絡化的“數字化+山地特色農業”等知識能力為核心,群內專業推行實施學徒制,開辦訂單班6個,通過“信息+知識+智能裝備”,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具備數字素養,適應“種養—加—檢—銷”崗位需求的“知農愛農、服務鄉村”數字農業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2021年至今共培養896人。
主動適應農業現代化上中下游產業鏈崗位群需求,面向特色農產品領域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平臺+模塊+拓展+證書”課程體系;對接專業,將信息技術融入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改革課程;在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優質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采用“平臺+自主資源”開發模式,校企合作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標準、數字化教材、職業技能等級培訓教材,建成系統化數字化專業群教學資源庫1個,為黔西北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支持。共制定20門課程標準,建設在線開放課程15門,建設教學管理平臺1個,開發虛擬仿真育訓學習包1個;引入2個“X”證書;對接農業“三新”,依托數字技術,配套15門課程,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15部;建立智慧教室10間,申報立項實施教學改革課題10項,形成數字技術應用多樣性教學改革案例10個。
打造以數字農業育訓為特色辨識,德技雙優、大師引領、骨干支撐、專兼結合、跨界融合、結構合理、育訓并重,以“信息+知識+智能裝備”為特征的“數字農業育訓”研究特色的人才團隊1個。共引進了碩士5名、柔性引進了5名農業產業教授;培養了5名專業帶頭人、18名骨干教師;通過項目申報、論文發表、教材開發、技能比賽、創新創業、標準制定、專利申請、開發數字化課程資源、數字化技能培訓比賽、數字化實訓項目開發等途徑,強化團隊數字素養培育,實施“四項強師”工程提高團隊整體素質116人次;團隊成員行業企業崗位實踐鍛煉輪訓比例達100%,雙師比達到85%以上(88%),數字素養培育142人次;申報主持市(廳)級科研項目23項;發表教學改革論文26篇;“互聯網+創新創業”等技能比賽獲獎8項;參與制定行(企)業標準3項;獲授權專利9件(發明專利1件、實用新型8件)。
聚合各方資源,按照“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社會服務、創新創業”“五位一體”功能規劃,建成貴州省山地特色農業數字化人才產教融合實訓平臺1個,以“兩基地一樣板”功能定位,將該平臺打造成為服務黔西北山地特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集聚政行校企資源、實現產學研用創協同的人才支撐與應用創新服務基地,輻射西南地區極具地方產業特色的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樣板,基地包括10個功能區。
(1)數字化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展示大屏。通過收集、呈現、管理養殖基地和植物工廠實時數據及狀態,打通農業農村部公開數據來源,呈現地方特色農產品價格變化,滾動播出貴州12個大特色農業標準,畢節市域實時氣候和農事提醒。
(2)智慧農業AIOT互動體驗區。通過山地特色農業微縮場景模型AIOT互動體驗,可呈現第一二三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場景,如智慧大棚、農業物聯網傳感器、監測系統、農業無人機應用、智慧物流配送、智慧超市、農產品溯源等[13-17]。
(3)畢節智慧植物工廠。立體面積368 m2,能開設設施光、熱、水、氣體環境及其調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水肥濃度等傳感器監測實時數據等育訓項目。充分利用數字化種植可視化系統,呈現數字化農業種植實訓室植物生長的實時數據,通過虛實融合,打造了一個小型數字化農業植物工廠,可開展設施農業技術(育苗、分苗、種苗)、設施種植應用技術(設施光、熱、水、氣環境調控)育訓和青少年數字農業科普體驗活動。
(4)畢節山地特色農業智慧溫室教研實踐基地。面積1 100 m2,能開設槽式、袋式、A字形架、立柱式4種基質栽培方式,霧培、浮板水培、槽式水培、立體管道水培4種營養液栽培方式的育訓。通過配套建設智能型水肥一體機、手機控制軟件、氣象站、土壤濕度傳感器等設備,可實現溫室環境監測和無土栽培營養液的自動化管理[18-19]。
(5)智慧農業“芯片”墻互動展示區。可應用AIOT技術進行聲光電智能控制,自主編程控制種子墻的燈光效果、圖形文字呈現。
(6)云上烏蒙互動學習與路演展示區。可提供學生、培訓學員、青少年素質拓展體驗者,開放式學習云上烏蒙數字化課件資源,觀看視頻、交流分享、宣講路演。
(7)農產品加工育訓中心。畜產品加工實訓室引進功能實用的肉制品、乳制品加工實訓設備,讓學生真實感受畜產品生產的系列制作流程;茶葉加工實訓室根據企業崗位需求,針對畢節市高山茶加工、古樹茶加工及茶葉深加工產品等進行教學實訓,讓學生掌握特色茶葉制作工藝、流程等;茶葉審評實訓室根據企業崗位需求,針對畢節市高山茶、古樹茶等茶葉沖泡、審評進行教學實訓,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地方茶企業茶葉營銷、茶館經營,為社會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技術培訓。
(8)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通過配置高效液相色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高速冷凍離心機、電子分析天平等數字化設備,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殘、藥殘、重金屬殘留)虛擬仿真實訓軟件認知、學習,培養學生對農產品顏色、酸堿度以及水、糖、脂肪、蛋白質、粗纖維、黃曲霉素含量等的檢測方法和定性定量分析能力。
(9)動物健康服務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添置了全自動精子分析儀、獸用B超、動物可視輸精槍、全自動菌落分析儀、全自動酶標儀、動物血液生化分析儀、動物疫病快速檢測儀、PCR、核酸提取儀等數字化設備,配置了虛擬仿真軟件,建成VR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解決“三高三難”實訓教學難題,可開展虛擬仿真實訓軟件、數字化分析檢測設備PCR、近紅外糧食飼料分析儀、快檢設備等認知、育訓。
(10)農業無人機。可用于監測作物健康、動物健康,通過農業攝影,進行低成本檢測大面積區域,無人機攜帶的傳感器可以輕松實現收集大量數據,六眼相機可以拍攝大量素材。
依托建成的貴州省職業教育山地特色農業數字化人才產教融合實訓平臺,聯合知名的農業行業企業、信息技術企業,有效進行三者融合,開展畢節市數字農業師資培訓、數字農業實用人才培訓、數字農業資源研發等社會服務工作。聯合畢節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3年組織開展每年1期100人左右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雙帶頭人”培訓,提高數字農業基層服務水平;開展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218人次,加強農民手機應用培訓,拓展農技推廣人員信息化服務,提高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引導企業、公益組織等參與農民數字技能提高工作;發揮學校省級科技特派員的作用,有針對性地選派20名學校專業人才下沉鄉村,與農業專家共同組建6支“知農援農”服務隊伍,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推動數字服務和培訓向農村延伸;聯合畢節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畢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品牌打造、質量追溯培訓228人次,服務“烏蒙山寶、畢節珍好”農業區域公共品牌。
黨建引領、齊抓共管,發揮專業群內黨員教師先鋒模范作用,凝聚專業群內部優勢,實行“雙帶頭人”制度,探索形成“六業”(行業、產業、企業、專業、職業、學業)聯動發展專業群運行機制,實現專業群建設和發展管理的科學化與高效化。產教雙向融合,將校企合作落實到課程、師資等層面,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共贏,邀請相關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每年滾動修訂1次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開展常態化的專業評估,建立專業準入、預警與退出動態調整機制,作為學校每年動態調整專業布局的依據,建立專業群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機制;執行專業群經費預算和績效考核管理制度,資金專款專用閉環管理保障專業群建設項目順利地進行。
通過3年的建設,虛實結合專創融合搭建“五位一體”共享型公共實訓基地“專業群建設新范式”復制推廣至企業和兄弟院校,專業群將進一步開展自查,不斷提升建設績效,發揮專業服務產業的人才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