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蓮
隨著移動支付的推廣普及,點餐、購物、停車繳費……自助掃碼成為很多消費場景的“標配”。同時,部分消費場所設置的關注公眾號才能繳費、被迫授權個人信息、日常頻繁推送廣告等現象,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據媒體一項調查顯示,79.2%的受訪者覺得自己的信息被過度收集,掃碼消費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問題。
備受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確立了個人信息處理應遵循的原則,強調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采用合法、正當的方式,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公開處理規則,保證信息準確,采取安全保護措施等,并將上述原則貫穿于個人信息處理的全過程、各環節。同時,還確立了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要求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并且個人有權撤回同意;重要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取得個人同意;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
一些商家要求消費者必須掃碼消費,并通過關注公眾號來繳費、被迫授權個人信息、日常頻繁推送廣告等,顯然違反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有關規定,侵犯了消費者利益。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明確,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對照這些規定,商家強制掃碼關注消費,“二維碼”淪為“攔路碼”,已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隱私權。
因此,必須嚴禁“強制關注”,為“消費自由”清障。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注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對于服務行業掃碼消費中的違規行為,除了相關管理部門發布指引作出規范,及時介入嚴肅執法查處之外,還需要每個消費者較真碰硬,提高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廣大商家要通過提供多種服務方式以保障消費者選擇權等合法權益,讓消費者安心、舒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