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康 金黃斌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廣西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歷年來,廣西舉辦的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活動成為了展示廣西民族體育文化的重要名片,呈現了廣西少數民族的地域文化、民族風情以及人文景觀,也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推廣的重要力量。根植本土的廣西“三月三”傳統節日已經融入廣西人民的生活中,從最初的山歌節發展到現在包含拋繡球、民族舞蹈、打陀螺、打銅鼓、三人板鞋等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文化盛會,以其濃郁的民族氣息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并引起了政府的重視。2014 年,該節日被正式列為法定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并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2021 年,南寧市體育局連續六年在全市各縣舉辦以“送體育服務進社區、到家門口”為特色的南寧市社區全民健身運動會。該運動會開展了國民體質監測、體育培訓進社區、體育知識問答、拋繡球、摸石頭過河、射箭、飛鏢等內容豐富、門檻低、針對性強、互動性強的特色活動,吸引社區居民走出家門,參與體育、了解體育、享受體育,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社區活動為廣西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全民健身提供了新機遇。
廣西的“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通過舉辦傳統體育活動,展示廣西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和體育技藝,有助于保護和弘揚廣西地區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遺產,有效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還有助于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盛會為各民族人民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機會,通過比賽和表演相互學習,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共融。在活動中,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能夠通過體育競技和文化交流,共同感受到民族團結與共同發展的力量。不僅如此,這也為塑造民族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感提供了平臺,廣西地區的各族群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更好地維護和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這也有助于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風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廣西的“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扎根于當地民族群體的歷史和傳統,是他們世代相傳的文化活動。廣西常年開展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壯族的板鞋和投繡球、瑤族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桿和打草球、侗族和壯族的搶花炮、仫佬族的步虎掌和草龍舞、毛南族的同填、同頂和同拼、回族的摔跤、京族的跳竹竿、水族的賽馬以及深受各民族喜愛的打陀螺、踢毽子、賽龍舟、武術以及舞龍舞獅等項目。這些活動通過體育競技、民間舞蹈、傳統游戲等形式,將民族文化與體育活動相結合,保持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性。
同時,“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也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各民族群眾積極參與其中,通過互相學習與交流,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這種社會參與度高的特點有助于打破民族壁壘,促進廣西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和團結,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年輕一代得到文化教育的機會,他們能夠親身體驗和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技藝,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價值。這種示范效應能夠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激發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和發展。
廣西的“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凝聚了民族群體共同情感的紐帶,是各民族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活動。在廣西的世居民族中,每年有2700 萬人以不同的方式歡度“三月三”,占全區總人口的54%,“三月三”系列活動的開展遍布廣西各地。無論年齡、性別、職業或社會地位,人們都可以參與其中,并有機會交流互動。這種共同參與的活動促使人們跨越社會界限,加強社會聯系,創造了一個集體認同和凝聚力量的平臺。同時,各個民族能夠互相了解、交流和學習,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和團結合作,使人們更加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有助于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理解和和諧,促進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和融合,建立起共同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凝聚力。
在廣西的“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人們不僅能體驗到傳統體育競技,還能通過社交互動建立起社區間的聯系和網絡。這些活動成為社區建設和社交交流的重要橋梁,加強了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和溝通,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凝聚力。
廣西的“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將體育運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強調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通過參與體育運動,人們能夠強健體魄,提高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人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健康的人生態度,還會起到化粗野為文明,化低級趣味為高尚情操的作用,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
“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不僅承載了傳統文化,還為人們提供了創造和創新的機會。在活動中,人們可以結合傳統元素進行創意演繹,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發揮想象力和創意,推動文化創造和創新。這種文化創造與創新的過程有助于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促進社會共享文化成果,推動精神文明的建設。
當代中國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的同時,帶動了農業產業的快速轉型,城鎮化腳步逐漸加快,也使傳統文化的繼承遠離了原來的生存土壤,傳統體育因民族生存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地區不斷被城鎮所取代,導致民族傳統體育場地減少,使得原本供民族體育活動使用的開放空地和傳統場所被用于城市建設、住宅和商業用地等,使得傳統體育場地逐漸減少,給廣西“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了困境。
由于城鎮化進程中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忽視,一些城市化的體育場所建設在設計上缺乏體現鮮明民族文化的特色。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傳統體育場地的建設多偏向于標準化和現代化,往往缺乏反映少數民族文化特點的元素。這樣的設計和建設導致了體育場地的同質化和缺乏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民族傳統體育自然化和本土化的特征,難以激發群眾了解和參與廣西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的新異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構成障礙。
隨著全域旅游興起,云南省大理市海東鎮白族的“百人劃古龍船”、西雙版納自治州的傣族賽龍舟和象腳鼓舞,以及楚雄州彝族“火把節”期間舉行的摔跤、斗牛、賽馬、射箭等,開辟了“體育+旅游”的新路徑,也成為“全民健身”新模式。傳統的“三月三”民族體育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文化需求的問題。大多數傳統體育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較為固定,缺乏創新和個性化元素,群眾們年復一年地參加千篇一律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味同嚼蠟,無法吸引更廣泛的群眾參與,還會讓群眾產生審美疲勞甚至排斥心理。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娛樂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這給傳統的廣西“三月三”民族體育活動帶來了轉型和適應的挑戰。傳統活動在現代社會中可能顯得陳舊,無法與新生活方式相協調。當國內民族體育產品與群眾對文化多元化的精神需要背離時,人們會轉向尋求其他更具新穎的文化產品,或被國外新奇文化所吸引,這會削弱廣西“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的持續發展動力,最終導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無法跟上“全民健身”的步伐。
西方體育憑借全球化所彰顯的張力和影響力,日益動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根基,特別是隨著奧運會、世界杯及全球大規模體育職業賽事的舉行,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人們的記憶與愛好中漸行漸遠。面對歐洲體育盛行的影響,廣西的民族傳統體育往往沒有足夠的曝光度和傳播渠道,限制了其發展空間。歐洲體育行業的商業化及相關產業發展迅速,吸引了大量資源和投資,進一步提升了歐洲體育的影響力。商業賽事、品牌推廣以及版權收益等都為歐洲體育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持。經濟是發展的基礎,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速度取決于經濟發展的速度。廣西全區的年生產總值位列全國末流,地方財政收入總量相對較低,難以支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資金需求,使得廣西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較為局限,缺乏相應的商業化模式和資源投入。
廣西地區在體育場館和設施建設領域相對滯后,尤其是與歐洲相比,缺乏專門為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設計的場地和設施,甚至不少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在足球場和籃球場開展,削弱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本源場景。這限制了民族體育活動的舉辦和發展,也使得民族傳統體育難以與歐洲體育媲美。
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緣偏遠等原因,廣西的教育文化發展滯后,體育科技水平低,缺乏專業體育人才隊伍。廣西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專業教練及相關人才的培養與傳承方面存在困難。與現代體育相比,傳統體育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需要專業人才具備深厚的知識和技能,以便適應不同民族體育項目的傳承和發展。然而,缺乏專業培訓機構和教練隊伍,導致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承和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需要專業教練具備深入的了解和熟練的技巧。在廣西地區,缺乏專業教練隊伍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指導和培訓,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和指導,導致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和發展受到限制。
除教練之外,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還需要其他相關專業人才的支持,例如體育管理者、體育推廣者和體育研究者等。然而,在廣西地區,同樣缺乏相關專業人才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有效的管理、推廣和研究,制約了傳統體育項目從專業角度獲得支持和發展。
首先,加強場地規劃與建設工作。針對傳統體育場地減少的問題,需要加強對城市建設和規劃的指導,合理布局和規劃體育設施。在城市化進程中,應優先考慮保留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場地,如民俗廣場、體育公園等,并結合當地的文化底蘊和民俗特色進行設計和建設,體現鮮明的民族文化元素。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場地的投入和改造,增加場地的數量和質量,提供更好的場地條件和設施設備,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品質和吸引力。同時,要注重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場地的獨特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避免過度商業化和文化模糊化的趨勢;
其次,積極推動多元化的場地利用和靈活運營。由于場地資源有限,可以探索多種用途的場地共享模式,例如,通過與學校、社區、體育館等合作,利用現有場地進行場地共享與開放。鼓勵流動性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場地,根據需要在不同的地點開展活動,增加參與者的便利性和活動的可及性。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廣西“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提高社會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增加相關活動的贊助和資金支持。在城市建設中,可以積極推動體育場地多功能化和共享化,使傳統體育場地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體育活動,充分發揮資源的效益。在體育場地建設與管理中加強社區居民、民間組織和相關機構的參與和協作,形成社區共治的良好局面,共同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化進程,實現全民健身的目標。
鼓勵創新和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形式。傳統的民族體育產品可能受限于傳統文化和習俗的框架,缺乏創新和變革。因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和移動應用程序,推廣和分享民族傳統舞蹈的視頻和教學內此,可以通過開展創新形式的體育活動來滿足群眾多元化文化需求。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民族傳統舞蹈表演。例如,中國云南省的苗族舞蹈團體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苗族傳統舞蹈表演錄制成虛擬現實視頻,觀眾可以通過佩戴VR 頭盔來體驗舞蹈表演,感受到更加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還可以通過將現代科技與民族傳統舞蹈相結合,增加舞蹈的可見性和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群眾的參與。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使他們成為體育活動的參與者和決策者。通過社區層面的組織和管理,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的體育文化需求,減少同質化傾向。
重視民族體育產業的發展和推廣。通過支持和培育民族體育產業,促進其多元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鼓勵各民族群體積極參與體育經濟活動,推動傳統體育活動與商業、旅游等產業的融合,打造本土民族傳統體育品牌,創造更多元化的民族體育產品,并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加強研究和合作,推動民族體育的創新與發展。加強學術研究和行業合作,促進民族體育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和方法,推動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滿足群眾多元化文化需求。
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和傳承。廣西的“三月三”民族傳統體育是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歷史和傳統。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需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設立相關保護機構和基金,推動民族體育項目的研究和推廣,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傳統體育教育和培養;其次,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競技水平和專業化發展。通過開設專業化訓練班、組織專業比賽和培養專業教練員,提高廣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技水平和專業化發展。這包括提升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培養專業裁判員和教練員團隊,加強與其他地區和國家的交流合作,提升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創新和融合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的發展模式。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以“文化、體育、旅游”融合的角度創新發展模式。可以借鑒以體育旅游、研學旅行、旅游度假為主題創立的貴州十二背后旅游風景區的發展經驗和理念,立足自身獨特的自然地貌,打造以山地戶外運動為主的體育旅游項目:“山地酷玩探秘”體育旅游基地、雙河國際探洞大本營、小十二背后溯溪親水線路等體育旅游項目。通過產品創新以及產業鏈探索,以旅游、文化、農產品等多產業結合發展,打造了一條生態創新的體育旅游經濟帶,助推了所在地的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在高校、職業培訓機構、民族傳統體育組織等設立相關的專業人才培養機構和專業課程,開設專業化的民族體育學科,培養更多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通過提供系統化和規范化的培養與教育,為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支持。增進專業人才的培訓與交流。引入國內外民族體育專業人才,組織專業人才的培訓和交流活動,促進不同地區的專業人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樣可以加快廣西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吸收外來的新知識和經驗,提高專業人才的能力水平和創新能力。
提供專業發展平臺和機會。建立專業人才的職業發展平臺和機制,為專業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晉升渠道。這包括提供專業講師、教練員和裁判員的職業發展路徑,建立專業人才的評價體系和晉升機制,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個人成長和發展空間。提高專業人才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提高專業人才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積極性和滿意度。同時,加強對專業人才的保護和待遇,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保障他們的權益和創新發展的需求。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組織的專業化建設,推動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組織的專業化建設,提升組織的管理和運營水平,包括建立專業團隊和管理機構,引入專業人才從事組織運營工作,加強專業化的策劃與推廣,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組織保障和領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