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宇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對全民健身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及發展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實踐得知,民族傳統體育也能夠有效地促進全民健身戰略的有效實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其中,涉及國家政策的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與人民群眾現實需求所蘊含的自身特征;此外,全民健身背景下,要借助民族傳統體育完善與豐富本身的活動體系,提升國民身體素質。結合全民健身的發展戰略,充分考慮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實際,實現二者的充分融合,共同推進二者的發展。
所謂全民健身運動指的是所有的人,不論男女老少 ,每個人都要進行自我力量提升,強化耐力、控制協調性、柔韌性,強化身體機能,達到不斷強身健體的目的。旨在將國民的健康水平與體質全面提高,以兒童與青少年為重點,主張全民每天參與1次以上的體育健身運動,掌握至少2 種健身方法,堅持健身。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是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體育鍛煉需要的重要途徑,倡導每天每人至少參加1 次體育鍛煉,掌握至少2 種健身方法,體質監測每年進行1 次,進而有效提升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與體質。
民族傳統體育即為眾多民族通過發展與傳承體育運動的總稱。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在我們國家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技藝類,例如,武術、射擊、田徑、摔跤等;第二種,娛樂休閑類,例如,水戲、棋類、舞戲等;第三種,養生健康類,例如,健舞、太極等。不同類型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起,彰顯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彰顯了特有的民族標志與象征,與現代體育不同,民族傳統體育有著自身的特征,定義時不可從世界性體育角度展開。然而民族傳統體育象征和表現著各民族的友好融合,民族特色得到彰顯,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傳統的體育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可推動社會主義體育事業健康發展,不斷推動和促進傳統民族體育事業發展。
在國家政策的傾斜下,加快了全民健康活動的發展腳步,進而將全新的機遇帶給了體育事業的發展。但同時,西方競技體育以其鮮明的競技性與娛樂性也在迅速發展,不斷影響著傳統民族體育的傳承與發展。現代化體育培訓機構以及體育館隨處可見,以至于在發展較慢的鄉鎮,足球、籃球運動都開始廣泛推廣和發展。反之民族傳統體育,在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下,逐漸被冷落,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始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全民健身運動中很多人也不會首先選擇傳統民族體育,在學校課堂中它的身影也很難被捕捉。此情形下,導致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步履維艱。
內容豐富,項目多樣化是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特征。然而被大眾所真正熟知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卻很少,很多體育項目并未獲得廣泛發展,只是流行于小范圍之內。相較于體育人才不斷涌現的當代體育,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的專業人才較為匱乏,甚至在學校中,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師屈指可數。對于民族傳統體育而言,它們在偏遠的山區發展得較為迅速,然而因為年輕人缺乏體育意識,發生了嚴重缺失傳承人的尷尬局面,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進步。
談及體育,很多人想到的是羽毛球、籃球、足球等國際常見的競技類體育項目。在選擇參與的體育相關項目時,各個年齡段人群的選擇差異也很大。兒童一般比較熱衷于跆拳道、乒乓球等體育項目;成年男性較為熱衷于健身、籃球、足球等充滿對抗與活力的體育項目;成年女子多數喜歡瑜伽、舞蹈、羽毛球等休閑體育項目;老年人則偏向于修身養性、舒緩的體育運動,如武術、太極拳等。從中能夠得知,現代體育是絕大多數的首選,甚至許多人表示不知道、不清楚何為民族傳統體育,進而反映出人們不夠重視民族傳統體育的現實與反應。
據了解,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高達970 余項,如此龐大的體育資源,卻無法得到足夠多的重視,相較于很多競技體育,如CBA、乒超聯賽、中超等一年中都在持續轉播,可以說,競技體育已經深入人心,并且在全民健身運動中這些競技體育也獲得了發展。而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競賽,顯得非常匱乏,各省只每4 年舉辦1 次的全國民運會,除了這些無法看到的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信息內容,如此的重視度與投入力度,對傳統民族體育的發展無疑是困難重重。
長期以來,國家都非常重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與保護工作,然而最后的結果都不是非常樂觀。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從衰退邁向消亡,至此在世界舞臺中消退,甚至變成了申遺成功的項目,因為缺少理論指導、專業性人才等眾多因素,大眾也開始漸漸遺忘了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直接說明了中國缺少對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的深入研究,資金投入與科學研究嚴重缺乏,導致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研究挖掘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造成其開始在人們的視野中慢慢消失。反觀很多競技體育,配備了專業性技術團隊,充足的后期補給,系統的競賽制度框架與體系,投入資金量龐大,都和民族傳統體育形成了比較。
全民是全民健身的主體,不分性別和年齡,實施和開展全民健身事業,要立足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遠大目標。而在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不可能也不足以實現全民健身的愿景。民族傳統體育缺失運動場景是由于其形式與內容、需求與供給、理論與實踐等層面不能和眼下的生活場景相關聯。為了將優越的民族傳統體育存在場景營造出來,需要向現代化轉變過去“流行”的存在場景,詳細來說:
其一,休閑場景內。促進傳統體育文化與大眾休閑生活的完美交融,可通過對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民族文化生態園的創建,將大眾常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其中,例如,押加競賽、滾鐵環、踩高蹺等項目,加深與喚醒人們對傳統體育的印象;將各地歷史文化的魅力充分發揮出來,將傳統文化旅游線路設計出來,并展示與引導游人感受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魅力和精髓;
其二,文化場景內。激發人民群眾對各族民俗活動、民族傳統節慶的熱情,深入挖掘和各民族民俗活動與民族傳統節日有關的傳統體育文化內涵,不斷構成全新的習俗;制定計劃,將中華傳統體育標準服飾打造出來,根據項目的不同,設計與制作能夠展現不同民族風情的運動服飾;
其三,職業場景內。將各個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聯盟設立出來,制定標準化運動員評級標準與項目規劃,通過協會領導組織創辦各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活動,組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論壇,通過明星效應進行賽事和項目的宣傳;積極提倡校園中引入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成立校園模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社團,按照各地特點,可向中、高考體育測試項目以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監測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近些年,課堂中廣泛地融入了大量西方體育項目,成為了各級各學校重點學習內容,例如,游泳、球類、體操、田徑等尤為常見,這些體育項目的娛樂性與競技性對學生學習和參與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并且這些項目也能夠得到快速的傳播。相較于西方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顯得較為落寞,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將體育作為一種導向是最好的調和與處理方式。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該特定導向體育發展工作,引導其不斷了解和掌握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制定強制性方案,不斷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進步;其次,在學校中進行宣傳和普及,學習積極引入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內容,開展有關課程的授課,培養學生良好的動力與興趣,對其體育觀念意識進行積極轉化,不斷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中的發展和普及。
內容多樣化、豐富是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特征,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代表就是“武術”。中華武術可謂博大精深,培養專業性的武術人才可以有效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符合,而且也屬于全民健身的關鍵項目之一,武術技能、基本功以及訓練教學等都很關鍵。而這些內容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教學,如此才能為培養綜合性人才提供保障,不斷革新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當前形式下,很多學校因為缺乏專業性人才,很多老師跨專業教學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此操作,對講授與發展體育項目都會帶來不利影響,也難以將優越的教學體驗帶給學生,因而難以推動他們實現專業領域的發展以及有關知識的學習。因此,為了不斷革新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培養和引入專業性人才是關鍵所在。我們不可馬馬虎虎地對待體育教學工作,態度與精神可以通過其專業性進行彰顯,因此需要認真對待,只有將優秀、充足的專業性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引入進來,才會為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其培養和傳承工作奠定基礎。
密切關注大眾體育消費需求,基于融合發展的方案,將一批高質量體育旅游精品賽事、示范基地以及精品路線打造出來,這是解決大眾消費需求與民族傳統體育不匹配的重要舉措。首先,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互聯網技術,對相應區域范圍內群眾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需要進行精準掌握。以開展社區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為例,通過社區公共服務賬號的建立,有獎進行民意調查工作,在線上居民可以提出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需求。社區工作人員在對居民喜好給予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推出精品活動,進而有效滿足人們的“全民健身”需求;其次,對民眾感興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產業化擴容,例如建設高質量的特色體育小鎮,開發方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原則,我們以湘西地區為例,可以把土家族板凳龍、花棒、手舞等民族傳統體育和藥食保健法、火功療法等相結合,將“冬防寒”、“夏防暑”,春秋早起晚睡不貪玩等民謠向產業鏈中融入,創建基于“體育養生”主題的特色體育小鎮,以大眾體育消費為根基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精品的創建;再次,政府鼓舞個人或中小型企業加入傳統體育旅游項目中來,構成集群式產業鏈。例如,海南省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項目的開展,政府許可個人或者中小企業加盟海邊旅游景點項目,例如,攀爬椰子樹、高腳競賽、沙灘珍珠球等旅游項目;最后,創建體驗館,這些體驗館要以“活動發展”為主題。例如,在前期調研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通過裸眼3D 技術,將“復古再現模式”嵌入到海南黎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驗館中,把失傳已久的“錢鈴雙刀”、“拉烏龜”、“打狗歸坡”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逼真的影像場景進行展示。還可同國家倡導的“研學旅游”相結合,將一批體驗性、教育性突出的體育研學旅游精品設計出來,創造提升社會經濟效益與青少年教育雙贏的局面。
新時代下的中國必須要認清和弄清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在對中華文化何去何從的問題進行思考上,對文化“中國化”立場要予以堅定,將“大國文化”形象樹立起來,樹立國民的“文化自信”。“大國文化”指的是基于中國經驗的文化元素,創建有助于提升國民自豪感的生命價值觀與社會生活理念,進而提升本國文化的整體廣度與高度,并構成推動世界前進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力量。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輸出與文化立國,應該立足于“大國文化”形象的基礎之上,通過不斷創新,將國人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充分喚醒。借助“大國文化”的優勢,將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播力有效提升,應該著重處理財力、人才和質量三方間的關系。
首先,培養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互相匹配的綜合性人才。從設計民族傳統體育直到落地,既要管理型人才,又要設計型人才,還需要應用型人才。例如,四川省對“紅軍長征旅游”路線的打造,可以融入走鐵犁、硬氣功以及茅古斯等特色運動,展示革命者的勇敢、堅韌且頑強的精神,將當代人的民族斗志充分激發,在設計項目流程時要安排專業人員來進行操作。按照國內人才培養體系,借鑒和應用定向培養方式,對人才缺失的缺口進行精準補充;
其次,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質量。其一,按照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需要,設計文化傳播的路徑與主題。例如,我們不應該以一次簡單的騎馬運動來定義西藏大草原上的騎馬,可以同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相結合,將創意性突出的主題場景進一步設計出來。文化體驗是感性與理性的交融,可能會令體驗者暫停理性消費,反之也可能提升體驗者的興趣度;其二,按照所設定的主題,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為民族傳統體育構建場景話語空間。例如,借助VR 場景和虛擬現實技術,將人文精神突出的民主傳統體育宣傳片呈現出來,通過集中時間的簡單介紹,將體驗者的價值認同充分喚醒;
最后,增加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資金量。當前,國內體育事業的投入相對不高,來自中國體育事業統計數據以及國家財政網的數據顯示,體育事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約為0.25%,和文化傳媒所占比重均超過1%相比,體育事業有較小的投入規模,用來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財政投入更是捉襟見肘,所以,政府應該認識到這種問題,加大對這方面的重視和投入力度,從則有效解決其資金壁壘。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5000 年的文化歷史,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其風格各異、內容豐富,展現出琳瑯滿目、種類繁多的景象。通過有效挖掘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豐富內涵,我們的肩上開始肩負著對民族傳統體育推廣與普及的重任。在全民健身不斷受到國家重視的背景之下,深入挖掘優越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對廣大民眾、國家與社會而言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價值。現階段只能在一些特定區域和人群中才能看到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身影,所以,我們還需要融入實踐,不斷努力,深入挖掘其隱藏項目,科學地進行宣傳和普及,提升其影響力。
總之,全民健身運動計劃的推出和執行,是增強我國居民整體健康質量,推動體育產業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舉措。而全民健身運動理念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結合,基于文化視角分析,能夠加快傳播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速度,提升民族間文化的交融和聯系;基于體育的視角分析,能夠與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相滿足,充分增強民眾的體育健身和鍛煉意識;基于產業化角度來講,可以發展體育及有關的制造、旅游和表演等產業,構成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所以,需要同文旅、企業、學校以及社區4 個主體緊密相聯,加大力度建設民族傳統體育基礎設施,創建指導教師隊伍,并通過新媒體積極宣傳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的知識內容,與區域特色相結合,進行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以及進行多元化體育活動的創辦和開展,為全民健身運動與民族傳統體育的深度融合以及穩定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