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楊躍躍 周佳君 叢林
大慶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截至2022 年10 月,大慶榆樹林油田共建成油水井2 000 余口,各類站、間200 余座,產液含水率約45%,原油凝固點33~38 ℃,原始氣油比18~22 m3/t,平均注水壓力21 MPa。因榆樹林油田具有低產、低滲透的特點,產能區塊多偏遠零散,開發效益差[1];同時因原油凝固點、注水壓力較高,且地處黑龍江省,冬季氣溫低,所以集輸系統耗氣、注水系統耗電的單位能耗均較高。因此,需要研究適用于區塊特點的產能建設技術和節能降耗措施,提高開發效益。此外,數字化油田建設也是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如何向智能化[2]、智慧化發展有待研究。
榆樹林油田以滾動開發為主,“十三五”以來,產能區塊多為加密、零散、擴邊區塊。其中加密區塊3 個,基建油水井288 口;零散、擴邊區塊6 個,基建油水井94 口,開發方式均為常規水驅;零散致密油區塊1 個,基建油井27 口,采用彈性開采。“十四五”后三年的產能區塊以致密油開發為主,加密區塊依托的地面系統多具有老舊的特點,零散、擴邊區塊多具有偏遠、零散、依托性差的特點,開發效益差。因此需針對性地開展“三優一簡”工作,地上、地下深度融合,優化地面系統布局,優選產能建設模式,提高產能區塊開發效益[3]。
(1)集輸系統。根據產能區塊規模、與已建系統的距離等因素,地上、地下一體化結合[4],優選不同的建設模式。
規模較大的偏遠區塊,地面建設存在以下三個問題:①超出常規集輸半徑,集油困難;②油井數具備建轉油站規模,但需增加管理崗位,且投資高;③已建轉油站長期低負荷運行,造成能力閑置。經過分析計算,優選接力混輸工藝,即在井區中設置油氣混輸泵,增加采出油氣輸送動力;同時,根據熱力計算結果確定是否設置電加熱[5]。該工藝可擴大集輸半徑,由轉油站到混輸間降級管理;同時,可依托已建轉油站處理能力,提高系統負荷率,減少投資。例如某區塊基建油井73 口,集輸半徑達11 km,超出常規工藝集油范圍。通過采用接力混輸工藝,依托已建轉油站,滿足了生產條件,且可無人值守,與新建轉油站相比節省投資1 200 萬元。目前榆樹林油田已建成混輸間3 座(轄井均在25 口井以上)。
常規零散或小規模偏遠區塊地面建設存在區塊距離已建設施遠、依托性差、常規建設模式投資高、難以達到經濟評價指標要求的問題。經分析對比,采用提撈采油方式,可大幅度降低投資。“十三五”以來,有60 口產能井采用提撈采油,與建設地面集輸工藝相比,共可減少投資3 900 萬元,且達到經濟評價指標要求。
致密油區塊開發采用縫網壓裂投產,彈性開采,初期產量高、遞減快,后期產量低,地面建設存在以下問題:如按初期產量建設地面工藝,投資高、后期運行費用高,同時因區塊彈性開采,通常不能提撈生產,只能機采,需要建設地面設施。經統籌分析,盡可能安排錯峰投產,降低初期產量沖擊,再優選工藝,適當降低建設規模,滿足后期運行要求。例如,已建的某致密油區塊基建27 口油井,對比優選了常規的摻水集油工藝,管線規格基本按后期產液量設計,有效節省投資,且便于生產管理,與高架罐拉油工藝相比,節省投資260萬元。
加密區塊距離已建設施近,但老系統多存在低效運行的問題。所以采用就近掛接的方式大幅度降低投資[6]。在實施過程中,掛接的同時合理優化老系統,摘除核銷井,減少無效循環。“十三五”以來,3 個加密區塊約減少建設投資1 400 萬元,老系統減少無效循環管道44 km,年可節氣22×104m3。
(2)注水系統。近年來,產能建設注水工藝主要依據井位分布等特點,采用就近掛接的方式,并對新老系統注水工藝對比優選。老系統經過多年運行,一般存在工藝適應性低、設備老化的問題,通過對比投資、運行及管理等,優選注水系統工藝[7]。
“十四五”后三年,產能建設區塊基本為致密油區塊,以零散、擴邊為主,且均為油井。根據本區塊產量預測,地面已建站、所能力基本能夠滿足產能建設需求,無需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根據區塊特點,除優選采用上述地面工藝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比選擇多功能儲罐[8]集中拉油或電熱管集油工藝。多功能儲罐具有氣液分離、緩沖、伴生氣燃燒等功能,滿足目前對揮發性有機物的控制要求,適合規模小、無有效依托的區塊;電熱管集油工藝在產能區塊規模略大時,可對比優選。
榆樹林油田主要耗氣單元為集輸系統和采暖系統。生產系統的耗電中,機采系統占比57%,注水系統占比24%,供水、集輸系統占比相近且較小。由于榆樹林油田井較深(1 900 m 左右)、注水壓力高、原油凝固點高等因素,單位能耗較高,節能工作意義重大,要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開展工作[9]。
榆樹林油田地面工程一直注重頂層節能設計,經過多年不斷探索,開展“分節點、多環節、全過程”由點到面的全方位節電、節氣工作。主要包括根據區塊特點優選工藝、合理匹配機泵數量、應用變頻等節能設備、發展新能源建設等。
2.1.1 節電技術
根據開發變化,合理進行機泵設計。機泵不在合理性能曲線內運行,會出現能耗高的問題。但實際生產中會出現注水量需求波動的情況,如冬季注入量只有夏季的一半。同一臺泵運行不同排量,勢必不能長期在合理性能曲線內運行,將引起能耗增加。主要采取以下六種節能技術措施:
(1)合理配置泵排量和數量。因區塊普遍存在規模小、分散的情況,油水泵排量不大,所以盡量減少泵的數量,常規設置運一備一;季節性排量差異大時,設置3 臺泵,夏季運二備一、冬季運一備二。近3 年共調整優化機泵20 余臺次,年節電約138×104kWh,同時減少了維修工作量。
(2)機泵配套變頻。功率相對較大的機泵,若排量仍波動大,則配備變頻器。榆樹林油田共配套安裝變頻器146 臺,年節電約300×104kWh。
(3)及時更換低效機泵。近幾年更換老化低效機泵共計30 臺,更換后泵效提高15%~25%,年節電約70×104kWh。
(4)供電線路安裝無功補償裝置。隨著供電線路用電負荷變化,無功消耗增多。近5 年陸續在產能建設中對10 kV 線路進行了無功補償,新建16 套補償裝置,使線路功率因數提升至合格水平。補償總容量為1 700 kvar,年節電約90×104kWh。
(5)按需控制用電設備工作時間。針對不連續用電設備,安裝了時控開關,并摸索科學合理的開關時間,節約了電能,杜絕不必要的浪費。共安裝時控開關476 個,其中熱水器88 個,場地燈52 個,井口伴熱328個,電暖器8個,年節電約16×104kWh。
(6)加快推進新能源建設。榆樹林油田積極調研風電、光電等技術,編制實施方案,待新能源項目投產后,可大幅降低榆樹林油田的用電成本。
2.1.2 節氣技術
(1)系統優化簡化,源頭控制用氣消耗。產能建設工程中堅持“三優一簡”,控制新增耗氣。產能區塊利用已建站場能力,提高其負荷;優化集輸管道走向,減少管道長度;優化廠房設計,利用工業余熱,取消采暖;無依托小規模區塊采用多功能儲罐拉油工藝,伴生氣分離、回收。某加密區塊通過優化,年可節氣15×104m3。
(2)老區采取“關、停、并、轉”等措施,減少無效耗氣。結合站場負荷情況,進行局部調整,提高站場運行負荷率和設施完好率。對集油環進行合并、優化重組,保障集輸管網高效合理運行。近兩年停運集油閥組間2 座,從集油環中摘除無治理潛力油井62 口,減少在運集輸管道32.6 km,年節氣17×104m3。
(3)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回收項目,回收伴生氣。首先將個別轉油站由開式流程改為密閉流程,其次將脫水站改為密閉流程,伴生氣引入轉油站伴生氣系統回收利用,預計每年多回收伴生氣16×104m3。
(1)加強加熱爐全過程管理,降低天然氣消耗。加熱爐是消耗天然氣的主要設備,需對加熱爐及其加熱介質進行全過程管理。主要措施是:每月監測加熱爐爐效,合理調整配風;及時對“四合一”等火筒爐進行清淤,提高爐效;對真空爐的加熱盤管及時酸洗,對結垢嚴重、酸洗效果差的加熱爐盤管進行更換;維修加熱爐破損保溫層,減少熱量損失;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大降溫集輸實施力度;加熱爐季節性停運,避免能耗浪費。2021 年全油田加熱爐平均爐效提高0.5%,年節氣8×104m3。
(2)確保設備設施正常運行,多回收零散伴生氣。確保油井井口閥門操作正常,伴生氣全部回收,禁止外排;保證伴生氣干燥器脫水效果,提高伴生氣有效熱值;加大檢查力度,杜絕伴生氣跑冒漏竄。通過以上措施,年可回收伴生氣20×104m3。
(3)以能耗指標的控制促進節能工作的推進。制定能耗計劃,嚴格考核;實行能耗指標日分析、月總結制度,耗能單位每日分析耗電量、耗氣量波動原因,生產和技術部門每月組織相關單位對電、氣異常消耗進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對策;定期召開節能例會、進行節能現場檢查,促進節能措施實施到位。
榆樹林油田自2018 年起,在調研國內兄弟油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優化技術組合,堅持“經濟適用但不降低標準、統一規劃但可分步實施”的原則,完成數字化建設總體規劃,并以“生產急需的先干、效果不明的先試”為切入點,確定了“先機采后地面、先試點后推廣”的建設思路。至2022年8 月完成了全部數字化建設。
3.1.1 油井應用“三件套”
對于常規油井數字化建設投資高、地處外圍維護不及時等問題,2018 年開始,為抽油機井安裝了“三件套”,即停井報警儀、電子眼、測控儀。停井報警儀能夠實時監測抽油機運動狀態,異常停井時發出報警聲音;電子眼每10 min 自動回傳一次井場圖片,也可手動實時抓拍現場照片;測控儀每4 h 回傳一次抽油機電機的電流、功率等電參數。“三件套”數據采用4G 傳輸,避免有線網絡建設投資大和視頻流量運行費用高的問題。至2019 年底,在運機采井“三件套”全部安裝完成。
3.1.2 分期建設數字化站場
2019 年完成第二作業區站間數字化建設,取得一定經驗;2020 年完成其他作業區小型站場數字化建設;2022 年8 月完成全部大中型站場數字化建設。在數據采集上,優化了采集點,即對于重點生產數據,精減前后流程變化微小和關注度小且投資高的參數,如回油匯管溫度、壓力可等同于四合一進口溫度、壓力等。在傳輸模式上,大中型站場建設生產網光纜,數據傳輸更穩定,且可傳輸視頻信號;油水間同油井井場一樣,均采用4G 無線網絡傳輸[10]、定時抓拍圖片的方式。在管理平臺上,逐步開發以數字化生產調度系統為主,移動APP 為輔的新型管理平臺。從第二作業區開始開發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實現監測報警功能;開發移動APP,實現指標查看、油井監控、班車預訂、問題處置與采集、提撈運行狀況查看五大功能;與機采井數字化共同融合,構成完整的井、間、站數字化管理系統。
(1)實現可視化巡檢。通過站場視頻,井、間電子眼進行在線監控,能夠及時掌握生產狀態,及時反饋問題。對比人工巡井方式,問題發現時間從12 h縮短至0.5 h,巡檢效率提升23倍。共阻止215起盜油事件,抓捕盜油人員10 名、盜油車輛37 臺,回收原油超過700 t,挽回經濟損失255 萬元。
(2)實現數據統計與穿透應用。統計展示采油、注水、集輸等地面系統生產數據、能耗信息,并實現從公司層面穿透至單井的精準定位,保障生產運行、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3)實現生產運行參數閾值報警并在線發布任務。能夠實現井、間、站生產參數的閾值設定、更改和統計,超范圍報警。自主設定閾值有一定靈活性,促進了生產運行的精細管理。
(4)應用手機移動端更方便高效。員工可通過手機APP 查看井、間參數,上報問題,接受任務,反饋處理結果,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5)油井“三件套”數據深度應用效果明顯。經過對“三件套”采集數據的深度摸索,實現了“遠程巡檢、泵況井查找、節能管理、清防蠟管理”等工作管理模式轉型升級。實現遠程巡檢,停井時實時報警,采油班組可及時處理;中控室每2 h 巡檢一次,可直觀發現地面故障、偷盜等問題,時率由數字化應用前的89.7%提高至目前的95.4%。通過每日分析電參數曲線變化,及時發現泵況問題井,實現泵況井發現全覆蓋,“出現問題-發現問題-核實問題”控制在1 天以內,2022 年累計發現問題井339 井次。節能管理更有抓手,分析連續電參數曲線監督間抽執行情況、單次曲線直讀沖次,每周檢查一次間抽執行及降參方案執行情況;根據直讀負功值,2022 年累計發現不平衡井176 井次。清防蠟管理更加科學,根據電參數變化靈活調整加藥制度,遠程監督加藥現場,科學評價加藥效果,實現了井筒加藥閉環管理,2022 年累計優化加藥制度163 井次。
數字化管理的推廣應用,實現了作業區各項工作統一監控、指揮、調度,通過逐漸摸索,形成了應急搶險、泵況落實、安全管控、故障處理和對外協調等五項核心協調指揮流程,數字化管理優勢凸顯。
目前榆樹林油田已經完成油水井、站場生產參數等數據的采集自動上傳,采油系統在機采問題井、泵況井、節能等精細管理方面開展了一定的數據開發應用,地面系統在生產狀況監控、參數報警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但主要生產過程的控制功能不全,實現控制所需的數據庫建設尚未啟動,配套的數據深度應用軟件不健全,需要進一步加強數據的開發應用。
3.3.1 總體思路
榆樹林油田規劃以形成油田開發、生產、經營管理一體化智能應用系統為目標[11],搭建智能油藏開發、生產管理、經營管理、綜合研究等核心應用子系統,通過業務之間的關聯,形成全油田業務流程網絡和一體化協同環境,建立全面感知、自動分析、自主管控、智能預測、優化決策的智能油田體系。
智能化總體框架主要分為生產數據層、資源管理層、綜合應用層。生產數據層和資源管理層是智能建設海量數據來源,是實現綜合應用的基礎。智能化的關鍵在于夯實數據基礎和綜合應用功能開發,需要總體協調推進。
3.3.2 主要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管理數據庫。數據是實現智能化的基礎,涉及各個系統數據庫的建立、完善、管理,包括已有的A2、A5 數據庫完善,各種方案、設計等歷史數據庫的建立,數據管理流程的建立,數據質檢系統的建立等。此項工作量大,投入多,且需要數據庫上層許可互聯,需油田統一協調推進。二是開發智能化系統軟件。依托數據庫數據,開發智能應用軟件,分析、優化、指揮油田開發、生產和經營活動,形成閉環管理流程。此項工作需各專業各領域共同協作完成。
地面工程是油田開發的重要環節,也是控投資降成本的重要源頭。“十三五”以來,榆樹林油田在產能建設上根據區塊特點建設優化簡化工藝,節省投資7 340 萬元;在節能降耗上應用節能技術并加強管理,每年節氣56×104m3、節電544×104kWh;在低成本數字化的油田建設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提出了夯實數據基礎和開發綜合應用功能的智能化發展方向。榆樹林油田地面工程提質增效技術可為低產、低滲油田開發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