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來文隨筆》"/>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岸
認識王來文先生很久了,但我真正認識他應該說是在閩西的一片荷塘。
面對映日荷花別樣紅,別人都是帶著畫夾對景寫生,唯有他遠觀近瞧,目識心記,偶爾才用手機拍一下。這讓我瞬間想起兒時習畫,外祖父的寫生作畫方式……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中國文人畫家。這讓我感到欣慰。我有一個偏見——我曾在中美協的高峰論壇發表論文,闡述過它:中國畫大師只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誕生,不能嫁接,即便在技術層面也是如此。技術層面當然包括自成體系的中國畫傳統技法和東方審美觀照下的讀書與寫作。
我不記得那天來文先生是否糾正過我的“偏見”,只記得一番品茗交談之后,我認識到了他是這樣一個人:“我的專業是畫畫寫字,可半生過來,占據我最多時間的卻是閱讀與寫作。”(《來文隨筆》自序)這讓我有了某種頗有責任感的期待。果然,不久后,王來文先生就給我寄來了他的散文《誤當出生三十年》。記得我當時給出的評語是:真性情、好文章。尤其是文章最后的點題,他說他辜負了父親,父親對他的期望是:子承父業,做一個走街串巷的好木匠。而他卻誤做書生三十年了。
我欣賞他的這種幽默和自嘲,也從中感覺到了他對自己的不滿足。學海無涯,書山有路。顯然,他對“書生”的定義標準很高,并且想要努力地去做一個優秀書生。在我看來,這樣的書生在當今的書畫界已是寥若晨星,鳳毛麟角。其后,他又給我寄來了數篇文辭典雅、短小精悍、風格獨特、見解不俗的隨筆散文,而且跟我反復切磋討論。甚至我們還規劃出了不止一個系列的寫作項目。看得出他對自己的寫作是非常認真負責的。木匠出身的齊白石曾自謂“我詩第一,印第二,書第三,畫第四”,這也許是大師的自謙。但辜負了父親,沒成為木匠的王來文先生,確是真的把讀書寫作、道德文章看得極其重要。也許正因為此,多年后他才慎重地出版了裝幀古樸華美、圖文并茂的《來文隨筆》。
該書是王來文先生多年隨筆散文創作的結晶,有對古今書畫尤其是福建書畫的觀照與品鑒,也有對日常生活的美學感悟。王來文先生學養深厚,文學功底扎實。文章清麗雋秀,敘述委婉細膩,描寫準確傳神。全書不但深含智識、閱歷、文化的豐富底蘊,而且浸透和傳達著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追求,表達和闡釋了東方經典哲學與審美的深度及魅力,值得細品慢讀,分析感悟。

第一是語言。我以為,文學寫作的差別是以語言的差別為起始的。這與一個作家的知識結構和美學資源有關。事實上,在語言技藝、風格樣式不斷推陳出新的21 世紀,以語言為代表的技術因素早已成了敘事不可離析的有機構成,它不再是工具和“皮”,而是作家的寫作理想,是作家感知、想象和表達世界的方式。在我看來,王來文先生是書畫界對語言有相當敏感度和追求的寫作者之一。文如其人,他的文學語言是內斂含蓄、節制有度的。在他的筆下,“芭蕉僅是芭蕉,有生命,有生機,無情緒,無情思。其在文人雅士筆尖下的哀與怨,非蕉本身之哀之怨,而是文人雅士的自哀與自怨,蕉僅是其感知和所借的喟嘆之材而已”。讀這樣的文字,從語言的節奏、分寸和詞語的選擇上,我們就能看出作者在努力穿越古典與當代的界限,從語匯與行文節奏上煥發出古今漢語的詩意與優雅。他對語匯運用與行文節奏的把握,也體現了他的美學風格。從傳統的經典的散文語言分析,書中輯一《畫里散步》、輯二《今賢雅敘》、輯三《文心三墨》,可謂各有千秋,差異明顯,但都文以載道,恰如其分,形神兼備,既煥發著漢語的詩意與優雅,又使理論闡釋和文學敘事成了有機結構,呈現出水乳交融的良好狀態。
第二是情感與情懷。王來文先生的散文情感真摯、含蓄、赤誠,充滿了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如《容我深情地回望》中寫道:“一直非常難忘的是,高考前他數夜到我書房為我單獨補課至深夜的場景。那時我的家在村子的最前面,田野中間,四周是整片的稻田。那時的農村進入夜晚后顯得特別的漆黑而靜謐。晚上,屋外一片寂靜,僅有田間的蛙聲片片,深夜間田野中那平板房里孤燈一盞,等下師生二人對燭而耕讀。”這段極具畫面感的描寫,顯然蘊含著中國畫的基本審美元素。它們凝練而寫意,靈性而悠揚,可謂以畫入文,以文寫畫,與他的書畫家身份十分契合。但它最打動人的還是縈繞在畫面中的那些深邃的真情實感,它透過作者獨有的人生體驗和審美意趣,使文畫相通,情景交融,讓一個師生苦讀的夜晚具有了澄曠虛空的人生況味和獨特美感。顯而易見,生活中的大事小物,似乎都能引起王來文先生對美的探索與遐思。面對生活、社會時,他總是用平靜細膩的體會替代對強烈刺激的承受,使其文章自然就有了同鄉林語堂一派的獨特韻味和張力。
第三是至簡的追求。《來文隨筆》大多結構精巧緊湊,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一方面,作者在書中關于書畫及人物的隨筆與他所擅長的花鳥白描有異曲同工之妙。狀物說事多用春秋筆法,惟妙惟肖,言有盡而意無窮。寫人也并不作傳,而是遠追《詩經》,講究起興。如《畫里散步》中寫曾鯨先談人物畫的發展,《今賢雅敘》中寫宋省予則先敘小品,寫桑吉才讓先介紹唐卡藝術的特色。如此等等,有起有興,筆風從容。往往在千余字間,便將其書畫家、藝術家的藝術面貌、特色進行了描述概括和總結,也抒發了他的個人體驗及感悟。另一方面,《來文隨筆》所輯錄的文章大多滲透著理性思考的力量,分寸拿捏頗為得當。王來文先生生于文風昌盛的黃道周故里漳浦,飽受傳統文化熏染,精通詩書畫印,又受過美術院校嚴格訓練,熟稔中外藝術史,加之他對閩地藝術文脈尤為熟稔且充滿情感。因此,他總是能將閩地書畫置于一個宏大的歷史時空下,進行審美透視和理性反思。在書中,王來文先生對蔡襄、黃道周、曾鯨、吳彬、林學春、黃德鴻等古今名家的書畫,不僅有客觀理性的評介和研究,而且舉一反三,自一人一書一畫發軔,縱橫捭闔,站在歷史的新維度上闡發他對福建文化藝術的再發現與新展望。
第四是個性化的“美文”追求。王來文先生的隨筆多屬小品,準確、規范、精練、古樸,有朱熹等先賢之遺風遺韻,讀之可以靜心,可以養性。但作為一本品鑒“美”的散文集,《來文隨筆》同樣也在探索用多種“美”的方式進行表達,這種探索當然包括對漢語寫作傳統中人文精神的承續和現代改寫,也包括對書畫等藝術形式的借鑒和發揮。因此,王來文先生寫竹子,便有了這樣的表達:“我若閑情,竹便清雅,研一淡墨,一筆一畫。消閑漫寫,風清月淡,靜如處子,一派斯文。我若沖動,竹便鏗鏘,蘸一濃墨,筆走龍蛇,騰挪跳躍,氣貫山虹,動如兔子,一派激揚。”如此精致的文字,可謂駢散結合,典雅而不矯揉,有匠心而無匠氣。顯然,這是大寫意中國畫的表達方式,它酣暢淋漓地寫出了作者心中的“墨竹”,也展現了作者的美文追求。而王來文寫母校,則是:“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是雪滿白發。歷經30 多年的歲月,如今,校園依舊,然故人難遇。”這般簡約、單純的敘述,如徐渭、八大山人的畫作,知白守黑,越是空白簡約之處,越有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奇異效果,留給讀者的吁求空白和思情意味卻是相當豐富、悠長,也體現著他的書畫理想和追求。
事實上,王來文先生的書畫與文學作品的面貌生成,都是其人格氣質的自然流露,具有共同的思想底蘊和哲學資源,都指向同一個審美維度。它們之所以能達到高度的融合統一,在于作者的心靈圖景上大大地鐫刻著一個“美”字。這方能使作者常常不自覺地打破藝術門類之間的門檻界限,調動各種手段進入“通會”之境。
聽聞王來文先生視文章為千古事,每作一文必煮字鑄句,精益求精。讀《來文隨筆》,已可見王來文先生于文字之用心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