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風靡全國到逐漸式微,不過20年時間,KTV早已遠離輿論的中心,偶爾被提及,多是因為前途不明的命運,關門、倒閉的新聞見諸網絡。面對追求高質量社交的年輕人,在一成不變的KTV面前,露營、密室逃脫、飛盤、劇本殺等因為更加豐富的體驗感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重新審視當年社交圈的無冕之王,難道KTV的沒落,是時代的必然?
每月虧損數萬元的商家有不少
近年來,我國KTV門店的數量呈現整體下滑的趨勢。數據顯示,KTV經營場所數量在2015年達到高峰,但到了2021年,場所數量已從12萬斷崖式降至6萬多家,而且最近一年內,新注冊成立的卡拉OK僅125家。據報道,走訪南京市場以及娛樂行業協會,不僅KTV數量銳減,每個月虧損幾萬塊的門店不在少數,有的老板三年賠進去千萬元,還有知名本土企業今年上半年就虧損了90萬元。
更新歌單易“觸雷”
采訪中,有KTV經營者跟記者提及,版權問題對從業者來說構成“雷區”。KTV雖然向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繳納相關著作權許可使用費,該費用所涉的著作權許可僅能在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許可的歌曲范圍內使用相關權利,但不少新歌的權利人并未加入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其歌曲也未授權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管理,因此很容易造成侵權。
“有些歌很火,很多消費者想唱,需要不停更新歌單,但音集協沒有授權這首歌。比如一旦‘想唱就唱,就會被找上門來打維權官司。每首歌都有上萬元索賠,現在我桌上堆了一堆這樣的起訴書。”KTV經營場所的經營者應增強知識產權和守法經營意識,避免產生侵權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但商家認為,版權費每天按照包間收取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再加上侵權賠償,負擔沉重。
消費者流失 老年人成“麥霸”
曾經作為高端娛樂場所代名詞的KTV,如今已經成為一群中老年人的“夜生活平替”“精神鐘點房”——成本低,時間長,堪稱緩解壓力、情緒釋放、自我療愈的天花板。有人配著一壺涼白開,就能嗨唱幾小時;有人自帶茶具和食物,聽著音樂,一坐就是一下午;還有人為了排解孤獨,把包廂當成自己的練歌房。
南京環宇城一家KTV連鎖店負責人告訴記者,老年人辦卡來消費的比較多,晚間會有一些其他年齡層次的消費者。
年輕人為啥不愛去K歌了?
年輕人明明是“麥霸”,為什么不再想去KTV?“一個是覺得KTV不便宜啊,如果是晚上去好幾百呢,而且感覺很多KTV也挺陳舊的,衛生情況不是太好。”“90”后姑娘小瑩說,另一方面,娛樂方式的豐富也讓KTV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休閑娛樂場所選擇多元,和音樂近距離接觸的場景也更加豐富。KTV中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的氛圍已經被大大小小的音樂節、livehouse取代,更不要說如今室外音樂節越來越“卷”,不僅能一起唱歌一起蹦,吃住行游購娛都一條龍。不沖著明星去的話,一場室外音樂節五六百元也差不多,和去一次高檔KTV價格持平,體驗感卻更加豐富。
轉型升級!期待更好消費體驗
未來KTV該何去何從?采訪中,南京娛樂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行業處在轉型升級中,KTV要生存下去就要開拓受到年輕人歡迎的消費形式。小瑩在和記者的聊天中也提到另一種創新形態的KTV,比如在成都、重慶、上海等地出現了餐飲和KTV的雙重組合,在包間里放上火鍋臺。“這種還挺新鮮的,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想去試試看。”
面對消費者流失等種種挑戰,KTV行業需要尋求創新和變革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包括提供更符合年輕人需求和期望的服務和消費體驗、改進服務質量、加強營銷和宣傳等措施,只有這樣,KTV行業才能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