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關于筆墨問題的探討,可以說是中國畫領域永恒的話題。在大眾的認知里,筆墨是中國畫的根本,沒有筆墨不可謂中國畫。本文試從中國畫筆墨的內涵入手,分析筆墨的氣韻特征、人格特征、時代特征,重點分析其創新路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二、中國畫筆墨的內涵
在中國畫中最注重用筆用墨,所以在分析一幅中國畫時,首先看是否有筆墨功夫。在中國畫中,無論是哪種繪畫主題或技法形式,都是離不開筆墨的。對于中國畫而言,筆墨具有承載文化的功能,具有獨特的造型語言。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如果丟掉了作為靈魂的筆墨,就等于拋棄了中國畫的內涵。
就中國畫畫法而言,筆墨包含筆法和墨法兩個方面。簡單而言,筆墨是指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過程中用筆用墨的方法,經過歷代畫家的大量藝術實踐和創作,總結出諸多用筆和用墨的方法。中國畫的筆法有六種,分別是中鋒、側鋒、逆鋒、拖鋒、折釵股與屋漏痕、飛白鋒,用筆時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而對于墨法,前人總結出了如淡墨、濃墨、焦墨、宿墨、潑墨、破墨、積墨等方法。墨法是依靠用筆產生的,通過用筆體現墨的濃淡、干濕等變化。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曾指出:“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一度將筆和墨的關系劃分開了。但因為中國畫是線條藝術,畫面所表現的物象,全是由筆來為其立意,塑形體,造意境,這里所說的用筆就是指線條。陰陽是指畫面所造之境的狀態,墨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好的墨韻須附著于好的用筆而產生。所以,更多的畫家認可筆法和墨法在中國畫中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筆無墨不可,有墨無筆不成。可見,中國畫中的筆墨是表現內在精神特質和外在藝術形式的和諧統一。
三、中國畫筆墨的特點
(一)中國畫筆墨具有氣韻特征
謝赫六法中提到了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法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世的繪畫藝術發展方向,這里面說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也就成了中國畫藝術作品中筆墨運用好壞的評判標準。所謂“氣”是指畫面的“神”,體現物象本身秉性特征的內在精神;“韻”指繪畫工具帶給畫面的筆墨情韻。中國畫借助筆墨、章法、布局等手段營造一種特殊的藝術意境,而這種意境的營造是很難通過其他的畫種和方法來表現的。因此,筆墨的運用在中國畫發展過程中有了更高的藝術要求,氣韻作為中國畫的審美標準之一,它要求畫家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精巧的構思和高超的筆墨技巧。
(二)中國畫筆墨具有人格特征
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畫家往往運用筆墨來表現自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追求。畫家在表達不同的客觀物象時,運用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即不同的筆墨語言,而不同的筆墨技法表達不同的思想內涵,產生不同的藝術境界,這充分展示了畫家的個性與情感。也就是說,中國畫的筆墨并不全是技法,實則屬于情景、個性、學養、思想的集合體,是人格化的表現。
(三)中國畫筆墨具有時代特征
“筆墨當隨時代?!泵恳粋€時代都有能夠體現時代特色的筆墨形式,不同時期的筆墨體現著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中國畫筆墨也不斷有新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和筆墨創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筆墨具有時代性,即賞析中國畫不能脫離其時代背景,同時,中國畫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煥發創新的動力,體現時代的內涵。
四、中國畫筆墨的創新路徑
(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在中國畫的發展史上,筆墨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繼承中國畫傳統筆墨精神的過程中,應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繼承前人優秀的傳統筆墨技法,摒棄落后的思想文化。中國畫的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歷朝歷代畫家的努力實踐,中國畫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繼承傳統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師古人、師造化。師古人就是要與古人對話,對古圣先賢的優秀畫作進行臨摹和學習,從中學習古人的筆墨語言和藝術處理方法,為以后的藝術創新打下堅實的傳統筆墨基礎。師造化就是師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探索和學習,產生更多、更好、更適合表現現代事物的筆墨和方法。在中國畫筆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一些傳統的、固定的藝術表現模式。這種模式對中國畫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如果死守教條,生搬硬套,循規蹈矩,則失去了中國畫的靈魂。這種模式也是和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相矛盾的,當代畫家應當打破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并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人們的精神需求來進行藝術創作,從而創作出更符合當今時代特色的美術作品。
黃賓虹先生在繼承前人優秀傳統畫法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社會的藝術形態以及自身的藝術理念,創造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了筆意縱橫、墨色濃重、古拙奇特、渾厚華滋的藝術個性。黃賓虹善于將臨摹古人畫作和寫生結合在一起,“搜盡奇峰打草稿”是對黃賓虹作品最貼切的總結和提煉。無論是中國山水畫還是花鳥畫,寫生都是進入藝術法門的關鍵,寫生過程中注重感受,和案頭創作不同,寫生能產生新的感覺、新的體會,自然生出更多新的筆墨意趣,筆意也就自在靈動,妙不可言。
張大千在“推陳出新”這一理念上也做了大膽的嘗試,實現了傳統筆墨和潑墨潑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形成了一種氣勢磅礴、變幻莫測、相互交融的藝術效果。張大千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又結合了西方繪畫中的色和光的關系,從而形成了他的繪畫藝術風格,并且他的作品仍然保持著中國畫的藝術特征,最終形成了一種半抽象的顏色和水墨相互交融的藝術效果。他的作品不僅讓人感覺到富有新意,更使中國畫中的筆墨和材料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吳昌碩作品的創新點在于色彩的運用上。吳昌碩善用濃艷的夕陽紅點拓,將金石治印方面古樸的意趣運用于設色中,畫面自然不落于俗艷。吳昌碩運用色彩復雜而富有變化,是當時大寫意花卉創作中最善用色的能手。他善用復色,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以復色的方法去表現,在變化中追求統一。所以,他的畫作體現一種豐富又沉穩的畫風,畫面渾厚大氣,色彩斑斕,這種用色方法是形成他的畫風的重要因素。吳昌碩繪畫風格形成的另一個因素是以篆書筆法入畫,將大篆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上,線條剛勁有力,大氣磅礴,不拘小節,富有生機,線條粗獷卻不失靈動,被稱為金石大寫意花鳥畫開派藝術大師。
齊白石在學習古人技法的同時,卻不拘泥于古人古法,而是選擇了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藝術見解和審美理念,在繪畫題材的選擇上讓人耳目一新。齊白石的畫也體現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人的主觀思想的和諧統一,作品體現了齊白石獨特的藝術境界和人生思考,從中形成了獨特的筆墨語言,尤其是齊白石把工筆畫法和寫意畫法結合起來,一工一寫,在藝術形式上有著很大的創新,增強了畫面的趣味性和天真爛漫的生活氣息,同時也為齊白石的作品增添了靈動之氣。
(二)在打破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繪畫之林獨具風采。進入新時期要想更好地傳承中國畫筆墨精神,就要注重與時俱進。筆墨本身具有時代性,既不應該被古法所約束,也不應被形式所束縛,傳統筆墨的精華應為今所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可入畫的題材越來越多,題材的多樣性對筆墨有著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筆墨并不能完全反映當今社會的客觀事物,無論是哪種繪畫藝術,畫面中的物象所蘊含的思想內涵才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也是畫家最想表達的東西。中國畫中借物言情是畫家最高的藝術追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筆墨表達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審美的要求不斷提高,無論是時代性還是地域性都要求畫家要有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新思路、新筆墨、新方法。舊的藝術思想、舊的繪畫題材與高速發展的新時代格格不入,舊的筆墨不能完全體現新時代的風貌。在新題材新思想的影響下,我們不能墨守成規,一味地選擇繼承傳統,而應該大膽創新,古為今用。由于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思想情感也會產生相應變化,繪畫題材本身是沒有思想性的,但是畫家的思想會融入藝術作品之中,借用畫面來抒發內心的情感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并不是讓我們完全摒棄傳統,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隨著中西方文化不斷交流與融合,傳統筆墨并不能完全適應當代繪畫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在繼承前人優秀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汲取西方優秀的藝術理念和方法,改革創新。換言之,當今時代藝術新思想、新題材不完全適用于傳統筆墨來進行藝術表達,這也就要求我們當下的畫家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去創新。國畫大家朱祖國先生曾說:“現代藝術能夠進入未來藝術史的作品必定是由世界共通的繪畫語言構成,吸收西方繪畫的精華,堅守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是中國畫發展的重要路徑。”這體現了朱祖國對中國畫傳統精神的堅守和對西方先進繪畫技法“海納百川”的胸襟。也就是說,中國畫筆墨藝術的創新應該是在符合中國畫藝術范疇之內的,在創新的過程中不能失去中國畫的內在精神特質,不能丟掉特有的民族精神。如果一味地追求時代性,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講究方式方法,丟掉了前人的優秀傳統,這就違背了“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
縱觀古今,中國畫的筆墨發展是有規律的,應當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中國畫筆墨的發展不能拋開任何一個時代去談,更不能丟掉優秀的傳統文化。畫家應當立足于傳統,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開拓創新,這才是中國畫發展的正確道路。當前中國畫筆墨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種多元化的趨勢是必然的,融合中西是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必然選擇。
談到對中國畫筆墨的創新,就離不開對中國畫工具的探索。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的工具、材料也在發生著改變,工具的改變必然對中國畫筆墨帶來新的變化,新工具產生新技法,新技法帶來新語言,產生新思想,這使中國畫筆墨有了新的突破,打破了傳統筆墨的束縛。從傳統的繪畫觀念看,中國畫的繪畫工具就應該是毛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題材、新畫法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的繪畫方法,工具也隨之變得多樣。比如現在繪畫作品中為了追求肌理等藝術效果,只用毛筆是辦不到的,需要畫家打開思路,從中尋找更合適的工具和方法來進行藝術表現。中國畫筆墨的創新,貫穿古今,創新可以是題材、工具、材料,也可以是思想內涵,但不變的是筆墨,無論怎么創新,都不能剝離中國畫的核心,更不能失去中國畫應有的藝術特征。
五、結語
中國畫強調“墨以筆為筋骨,筆以墨為精英”。筆墨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多年來,中國畫已形成一套固定嚴謹的作畫體系,當代畫家要在研究西方和現代繪畫理念的基礎上,對作畫的藝術形式、繪畫題材、工具材料、審美情趣等進行研究和創新,賦予中國畫當代的文化精神。中國畫筆墨的創新發展應該包羅萬象,博采眾長,集優秀文化藝術于一身。這就要求畫家在藝術創作精神上的觀念革新,然后是筆墨語言、筆墨技法的融合與創新。在中國畫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了諸多有志于中國畫變革的畫家,在這些畫家共同的努力下,中國畫筆墨的創新方向由外在形式逐漸演變成對當今社會和時代內在規律的把握,打破了中國畫中舊的思想和理念,改變了案頭臨摹、孤芳自賞的局限,使中國畫藝術在現實和社會變革中獲得新的生命力和發展的路徑。中國畫要想在世界畫苑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當代畫家在繼承傳統優秀筆墨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為中國畫增添更多的藝術元素,使中國畫的發展越來越完善,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和先進的藝術思想,才能使中國畫越來越富有生命力,始終屹立于世界繪畫之林。
參考文獻:
[1]黃賓虹,著.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2]郎紹軍.現代中國畫論集[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
[3]朱良志.石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關山月美術館編.黃賓虹與筆墨問題文集[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苗建華,男,碩士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寫意花鳥筆墨結構)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