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衛斌 李其佐 供圖/蒼南縣林業局
蒼南縣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3.91%,林地面積96.08萬畝,森林面積87.29萬畝,林木蓄積量為178.08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171.84萬立方米,全縣省級以上公益林保有面積42.62萬畝。全縣擁有4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為1.82萬公頃,分別是蒼南縣玉蒼山國家森林公園2238.72公頃、浙江蒼南礬山國家地質公園1134.43 公頃、七星列島海洋自然公園4388.25 公頃、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1.05 萬公頃。
全面推行林長制,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自2021 年12 月蒼南縣出臺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以來,蒼南召開全市首個縣級總林長會議,同時不斷深化林長制改革,通過匯聚21個縣級部門力量,加強部門協作聯動,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林長制管理體系,共設立縣級林長、警長8 人,鄉鎮級林長、警長54 人,村級林長、警長453 人,以及出臺5項配套制度,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障有力的林長制管理體系,有力破解了原先工作推進力量弱、“小馬拉大車”等難題,形成森林資源齊抓共管工作新格局。同時各級林長帶頭履職,以林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興林富民和森林管護工作,推動林業治理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自推行林長制以來,蒼南縣連續多年獲評森林浙江建設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并榮獲2022年全省林長制工作考核優秀單位、全省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突出貢獻集體、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突出集體、全省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成績突出集體、全省林業重點工作表現突出單位等多項榮譽。
先行先試,以林長制推動生態保護創新。一是構建自然保護“新體系”。作為全省首批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試點,蒼南縣聚焦自然保護地范圍重疊交叉、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組建工作專班,以該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成果為“底圖”,充分銜接“三區三線”劃定和2022年風景名勝區整合優化工作成果,形成了《蒼南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整合優化后,自然保護地為4類4處,其中國家級自然公園2個、省級自然公園2個,總面積為1.82萬公頃,約占全縣縣域面積16.91%,總保護面積增加了764.87 公頃,比例結構更加趨于科學合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二是濕地保護取得“新突破”。作為浙江省濕地資源管理“一張圖”試點縣(市),蒼南縣率全省之先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全面查清了蒼南各濕地地塊資源現狀,全縣符合國土“三調”定義的濕地斑塊632 個,總面積4051.61 公頃,為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加大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沿浦灣穩步開展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施紅樹林生態濕地構建、海岸統籌整治與生態功能提升等2 個子工程9 項工作內容,修復紅樹林宜林生境675畝,新增紅樹林350畝,連片紅樹林達1558.25畝,成為中國北緣連片規模最大的紅樹林。2023年6 月8 日,全省首個紅樹林藍碳交易項目落地蒼南,推動了藍碳資源的市場化進程。三是野生動植物保護激發“新動力”。率全市之先開展珍稀瀕危物種筆筒樹種質資源保護、繁育及野外回歸,共投入保護、繁育資金85萬元,成功繁育筆筒樹幼苗1000 余株,回歸種植300 余株。做好野生動物救護與宣傳工作,市級生態保護中心落戶蒼南,并努力打造浙南野生動物救護示范基地。2022年救護各類野生動物99只,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2只。截至2023年9月已救護野生動物數量達140次。
大膽探索,以林長制促進興林富民。一是綠色低碳,勇當“碳”路先行者。蒼南縣不斷挖掘森林固碳增匯能力和潛力,作為2023年浙江省林業增匯試點縣,早在2009年該縣就已啟動全國首個碳匯造林項目,2009—2011 年間累計開展6 個碳匯造林項目,共計8100 畝?!笆奈濉币詠?,蒼南新增森林4.9萬畝,森林撫育面積1.9 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3.9%以上,森林碳儲備能力不斷增強,國土綠化成效顯著。二是林下“掘金”,鋪好村民致富路。大力實施“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自2021年起將“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列入重點產業發展內容,成立“千村萬元”工作專班,聯合多部門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建立完善省、縣、鄉鎮、鄉土專家“四聯”幫扶機制,省級專家掛鉤各創建村,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服務和現場實訓,切實保證項目建設質量。現已建成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 個,包括林下中藥材、白茶套種、林下養殖等,合計面積超1800 畝,預計豐產期年總產值超3000 萬元。工作成果被列為省級典型,并在“名媒看蒼南”活動中獲得人民網等多家官媒廣泛報道。三是精準發力,要素保障再創新高。2022年共完成林地補充庫建設達6000余畝,結合三調數據完成公益林整合優化,公益林市級補償資金實行“一鍵達”發放到位。積極爭取上級林地指標支持,滿足全縣經濟建設用林需求。向省級追加了林地指標158 公頃,由省級統籌安排林地指標39 公頃,追加林地指標為歷年之最,有力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用林需求。
“三線”發力,以林長制強化森林管護。一是筑牢防火底線。通過提升護林員隊伍建設、森林火情早期處置手段、“引水滅火”戰法手段能力等舉措,森林火災防控能力穩步提升,森林火災受害率明顯下降。增設96 處森林防火太陽能智能語音提示器和29處森林防火警示牌,營造19.5公里生物防火隔離帶,開辟森林防火應急通道17.5公里,建設安裝森林消防應急蓄水桶(池)125處,蓄水量達1880立方米,安裝110個森林防火監控視頻,實現“空天地”一體化預防監測網格。二是抓好防蟲防線。全縣拔除3 個松材線蟲病疫點,超額完成任務。與上年度相比,2022年全縣發生面積減少2.5萬畝,病死松樹減少1.9萬株,開展松材線蟲病全年常態化“即現即清”工作,完成疫木日常清理5500株。三是堅守資源紅線。結合日常監管、森林督查和集中專項整治,加強執法協作聯動、強化森林資源監管,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森林資源。2021 年森林督查圖斑查處率為100%,2022 年森林督查案件比上年度減少75%,森林督查案件(第二期)銷號率排名全市第一。
融合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大力推進全省首批“浙江省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示范鎮(村)”碗窯古村建設,在保護傳統文化村落、延續千年古鎮文脈的同時,著力做深文旅融合,以大玉蒼山旅游集散中心、鵝峰書院等項目為核心的旅游綜合體將住宿、購物、夜游等功能融為一體,實現旅游體驗和相關配套的全面升級。2023年1—8月,碗窯古村共接待游客8.8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9600 萬元。在沿浦灣濕地紅樹林周邊建設沿海棧道、觀海平臺、海濱沙地等配套設施,同時以環海公路串聯紅樹林、海島、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觀,打造蒼南168 黃金海岸重要景觀節點及生態旅游熱門目的地。2023 年上半年,168 黃金海岸沿線鄉鎮共接待游客271.06 萬人次,同比增長92.74%;實現旅游總收入29.82 億元,同比增長92.74%。
借綠生金,催生林下經濟“新模式”。林業產業總產值穩步增長,大力推進現代林業經濟示范區創建。2022年共創成省級康養名鎮1 個、省級森林人家1 個,積極實施“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創建示范村6 個,包括林下中藥材、白茶套種、林下養殖等,合計面積超1800畝,預計豐產期年總產值超3000萬元。完成油茶新造林1277畝,完成油茶低產林(撫育)改造4557 畝。在沿浦灣濕地紅樹林種植區周圍設置6200多畝大型生態養殖區,建設千畝灘涂大型底棲生物增殖與開發利用基地、千畝蟶子與泥螺苗生態養殖基地等,為當地村集體每年增收1400萬元,增收率約20%。
要素保障,注入綠色發展“新動力”。圍繞全縣經濟穩進提質發展大局,用好山區26 縣經濟發展使用林地支持政策,根據建設項目使用林地需求,保障了華東海上風電運維母港采礦項目、瑞蒼高速、泰蒼高速、三澳核電送出線路等省重點項目及168 黃金海岸線其他基礎設施項目使用林地近5000畝,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浙江美麗“南大門”注入了強大的綠色動力。

玉龍湖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