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芬芬 蔡福成 供圖/瑞安市天井垟研學旅行基地

瑞安市曹村鎮地處瑞安西部,坐擁天井垟萬畝糧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自然環境優美,享有“中華進士第一村”和“中國耕讀第一鎮”的美譽。近年來,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自然生態環境,目前已經成功打造了丁鳳村農趣園、農業科普館、民俗館、許岙武術園、梅龍書院、東岙文化大禮堂等旅游人文景觀,由瑞安市鄉悅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全面負責曹村全域旅游的開發和運維工作。
為了充分發揮曹村旅游人文景觀的科普教育功能,調動瑞安市中小學生貼近自然、探究科學、浸潤人文的積極性,基地已開展自然教育活動100余次,參與活動的學生近3.8萬人次。為了讓瑞安市中小學生親近自然生態環境,了解農林科普知識,體驗農事樂趣,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基地做好長遠規劃,在曹村鎮創建“瑞安市天井垟研學旅行基地”,堅持高標準、嚴格管理、市場化運營,力爭創成“全國研學小鎮”。
基地內配有農業科普館,農業科普館分為農業科普區和VR 體驗館,通過展板、實物玻璃柜豐富地展示了瑞安當地農業、漁業、林業、水利工程等發展情況。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農業與氣象知識,學生可佩戴3D 設備在VR 體驗區觀看氣象萬千的視頻。讓學生以“我是家鄉代言人”為任務主題,分組完成農業、水產業等探究活動并匯報展示,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基地設有以“農田種植”“昆蟲考察”“小小氣象員”等為主題的課程活動。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耕田學習,按耕地的步驟進行講解演示,明確農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體驗荒田還耕與農田種植的過程,親身感受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同時,基地還注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解決新問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勞動實踐達到自我教育。通過“植被觀賞”,讓學生認識農作物等與土地的關系,了解土地上的農作物在各個時節的生長情況,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發展。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些都是小學生必學的詩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五千年的農業文明。讓學生在教室進行理論學習,在農業大棚進行農作物種植,將理論知識與農田實踐互相結合,培養動手能力,提高綜合能力。
“水稻收獲后,稻谷變成了我們碗中的大米,那其他的部分能做什么?讓我們用剩下的稻稈做一件非遺草編。”跟著專業指導師做了稻草人基本框架后,再由同學們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將稻草人裝飾成各式各樣的造型,或者由專業老師指導制作其他稻草造型。通過親自動手制作稻草人,讓同學們在思考、設計、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手工制作的快樂,提高動手能力,感受家鄉文化的美好,為自己生在稻米之鄉而自豪,了解稻草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增強環保意識。
“日常生活中看到最多的昆蟲是什么?蜈蚣到底是不是昆蟲?學校花圃里是什么昆蟲的‘地盤’?”看似平淡無奇的蟲子,如果好好觀察,同樣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在活動中,學生能夠認識不同種類的昆蟲,并學會觀察、比較和分類,能夠了解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結構特點與習性習慣。讓學生帶著工具和容器到戶外捕捉昆蟲,在觀察過程中記錄昆蟲的形態、顏色等特征,再由老師指導學生分類和歸納,帶領同學們發現自然之美,一起關愛大自然。

稻草人制作

竹編小船
“小小氣象員”課程活動旨在讓孩子們認識氣象符號,了解天氣預報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科普館內風云四號氣象衛星和多普勒天氣雷達的作用。帶領孩子們參觀氣象觀測場,學習氣溫、濕度、風向風速和降水量等氣象數據的監測依據,了解百葉箱、雨量筒、小型蒸發皿、太陽能電板和風塔的作用。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接觸氣象,了解氣象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掌握簡單的氣象知識,體驗長期測量和記錄天氣數據的意義。同時,讓學生認識常見的氣象災害,初步掌握預防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增強環保意識與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