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90年來首次將“最美庭院”打開,面向公眾不設限開放;舉辦“廣場咖啡嘉年華”,吸引年輕人爭相打卡;打破博物館“圍墻”,讓展覽閃現上海地鐵站、商業中心;博物館暑期講解服務供不應求,主動引入專業導游的力量……今年,坐落于上海人民廣場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頻頻以“破圈”之舉帶給公眾驚喜。
在館長周群華看來,即將落幕的2 0 2 3年對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是敞開懷抱、大步向前、以全新姿態走到觀眾眼前的變革之年。近日,周群華接受了《中國收藏》雜志記者的專訪,分享了他推動博物館創新發展、收獲觀眾熱情點贊的五個“通關錦囊”。
周群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7 0年的歷史。其實,在過去大段的歷史時期內,我們是一家傳統的省級人文歷史類綜合博物館。

周群華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
回望我國博物館業近百年的發展史,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階段:最早從西方引入現代博物館概念,于20世紀初自己創辦南通博物苑,作為隸屬于高校的“ 第二課堂”;到2 0世紀5 0 年代不斷發展,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建成一批歷史與建設博物館;再到2 0 世紀9 0 年代以來,以上海博物館為代表的一批博物館率先展開探索性實踐,借鑒和學習世界最高水平博物館的展陳方式和展覽理念??梢哉f,今天的中國博物館正處于快速變革的大發展時代。
深刻觸動中國博物館界的一個重要時刻,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國際博物館協會(I C O M)在中國館舉辦的“ 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 2屆大會”,那是中國博物館界第一次與世界博物館產生深度撞擊與融合。那一年持續的交流活動,將先進的展陳技術、展覽理念、傳播方式,還有博物館對人和社會的歷史、藝術審美和教育意義帶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眼前。在此之前,博物館對于人們的生活品質、文化內涵提升的影響力還比較有限。2 010 年之后,我們發現,老百姓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博物館的關注和認知持續提升,這也使得中國博物館業迎來了這十幾年發展的“黃金時代”,博物館逐漸融入了社會美育和藝術歷史的潮流之中。
但與其他以青銅器、瓷器、書畫等文物為主體陳列的省級博物館相比,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特色如何凸顯出來?于是我們開始思考:上海的優勢是什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要如何展現上海的特點?因此,我們必須要轉型,要做出一些變化。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地處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建筑在城市中格外吸睛。
我想先明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定位——作為上海歷史與海派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我們根植上海、服務人民,我們守正創新、敢于超越,以建設世界一流卓越城市博物館為己任。這一定位也是我們在所有上海文化場館中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潛在優勢,這一價值此前并未被充分挖掘出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坐擁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時尚文化資源,堪稱上海唯一涵蓋全業務邏輯的文化客廳。這里能全景式呈現上海6 0 0 0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內、60 0 0年來的滄桑巨變,能一站式看到城市的歷史脈絡和精神靈魂,這是其他博物館、美術館所不具備的,是我們天然的優勢。
周群華:我們的老百姓,尤其是上海市民在物質消費上的需求已經得到了較多滿足,他們有更多的文化消費的動力和需求。
這個時代要求博物館更積極地去把歷史底層的“密碼”、文化的價值和魅力挖掘、展現出來,滿足老百姓對文化消費的樸素訴求。去年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一項創新試點政策,允許公共文化機構運用社會資源和資金,進行一些展覽的市場化運作和探索。這為我們開放了一個創新通道,通過社會資源的募集和聯合投入的方式,讓博物館塑造全新的展覽和產品有了更多可能。
上海是一座工商業與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城市,有很多老字號品牌,我們基于此策劃了一些市場化的展覽,并與商業綜合體、交通樞紐、地產企業開展了深度的跨界合作,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與文保建筑、老百姓生活的街區融合在一起。例如今年4月和6月,我們分別在徐家匯地鐵站、南京東路地鐵站的地鐵文化長廊量身打造了專題展覽,將館藏文物結合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地理風貌進行文化輸出。
我們絕對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絕對不是為小眾文化的研究而研究,而是根植上海、服務人民,每一次展覽活動都與地域文化及背后的商業、經濟、生活的底層邏輯融合在一起,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這座城市的整體性價值。
我們沒有從宏大的視角、國寶級文物的概念切入,而是著眼于上海的市民化、商業化特色,以及重視服務、契約精神的理念。例如我們今秋引入了“ 銘心——2 0 世紀胸針藝術展”,這座城市的特質離不開優雅的上海女性,所以我們從女性喜愛的古董胸針藝術入手。一枚枚胸針雖小,但小中能見大,在距離心臟最近的距離看到女性的審美,它兼具東方和西方的禮儀文化,生動體現了上海城市東西交融、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特質。
通過這樣的展覽,能讓市民和游客在參觀的過程中感到熟悉、親切的城市氣息,帶給他們審美的享受,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獲益。這種文化的親民性也恰好能體現出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特質——溫和、精致和包容。
周群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非常注重打造展覽品牌,我們正全力塑造的展覽品牌是“ 百川匯?!薄@個“?!奔仁侵干虾5暮?,也是海洋的海,代表著一種謙虛開放的態度。立足于上海,我們要做深度的國際化拓展,因為上海有著國內外資源配置的優勢,這個優勢建立在上海強大的城市品牌影響力基礎上,而這一品牌形象又會無形地賦能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品牌影響力。
一方面,我們正勇敢走出去,將展覽品牌推向海外。例如今年6月,我們將“ 海上銀珠·璀璨華光——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銀器展”帶到了韓國首爾歷史博物館。這是今年上半年上海地區唯一一個出境文物展,尤為不易。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雙向交流的邏輯下,我們計劃兩條線同步走,一條是俄羅斯路線,另一條是美索不達米亞路線,雙通道推動國際展覽交流合作。

從“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科學考古知識,到千余件古董胸針背后的東西方時尚風潮,再到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與上海的淵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今年好展不斷,吸引不少觀眾走進這座百年建筑,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

從“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科學考古知識,到千余件古董胸針背后的東西方時尚風潮,再到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與上海的淵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今年好展不斷,吸引不少觀眾走進這座百年建筑,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
據我觀察,這些年我們引進的歐美國家展覽有不少,其實俄羅斯的歷史文化藝術也是世界的“頂流”。我們與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簽訂了友好合作備忘錄,雙方商定今后將圍繞人員培訓、展覽合作、數字資源共享、文物保護等領域開展深度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一個長達10年以上的長期合作計劃。從明年開始,我們陸續會有重量級的展覽推出,借助市場的力量和資金來實現文化交流的彼此訴求。
這一年來,我們以變革的姿態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越來越多的文博人都認識到: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一個高度革新的、銳意進取的、充滿激情的博物館,在這個偉大的文化黃金時代持續跨越傳統文博賽道。雖然博物館空間不算很大,但我們有著更加宏偉的藍圖,未來會慢慢地讓公眾看到。
周群華:今年3月2 6日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南京西路館址開放五周年紀念日,從這一天開始,我們將博物館兩棟百年建筑之間的庭院向公眾開放,讓他們能自由地參觀、輕松地游戲,在這里喝喝咖啡、談談戀愛。這就是我們慶祝新館開放紀念日的最理想表達方式。
其實做出這一決策并不容易。出于當時疫情防控優化、文保建筑安全、環境維護等因素的考慮,我們頂著巨大的壓力,進行了多次激烈的內部研究和討論,最終還是決定要做這樣的嘗試。我們的想法很簡單——把最好的庭院、最美的春天送給觀眾。庭院打開之后,它讓公眾看到了博物館更驚喜的一面,也意外地獲得了非?;鸨娜藲夂完P注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這個春季,我們還在最美庭院舉辦了“廣場咖啡嘉年華”,這在全國博物館中都是首創,之后全上海很多社區、街道、廣場都在復制我們的咖啡嘉年華活動。廣場咖啡嘉年華在秋季延續了下來,并且還有插花、手工創作、市集等活動陸續在上演。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最美庭院舉辦的“廣場咖啡嘉年華”備受年輕人歡迎。
我們今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創新試驗。在今年“5·1 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與上海兩家頭部旅游公司就“ 博物館向持證導游開放帶團講解試點”簽訂了合作協議。我們嚴格遴選高素質導游進行培訓與考核,將館藏核心藏品的十幾萬字講稿資料提供給他們學習,并在內容、服務、儀態、安全等方面對導游講解做好規范,最后向通過考核的導游頒發證書。7月16日,我們博物館迎來了首批“持證”導游,為學生和家長組成的觀眾團體開展了個性化人工講解,收獲了不少好評。
我們絕對不能封閉自我,而應將社會力量與博物館資源充分結合,因為最終我們都是在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讓市場協同我們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進而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最后實現市場、博物館、觀眾的共贏,何樂而不為呢?
周群華:想打造出既能稟賦市場商業價值,又能實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社會教育功能的文創產品,真正具有這種能力和潛力的博物館并不多,中國如此,世界也是如此。我理解,目前文創產品的主要角色還是一種文化宣傳品,而并非是商品。因為如果嚴格按照市場經濟和商業邏輯來衡量,文創產品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場地資源等投入與產出比并不高,甚至一部分是虧損的,這是第一。
第二,博物館(美術館)這類文化機構的真正競爭力在哪里?其實很簡單,就在于以文物藏品資源為基礎展覽的能力。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文創的主體其實在于展覽的創新、研發和推廣上,起碼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要把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投入到我們能力最強的賽道上去。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就把它持續做強。
如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正在以市場的思維、服務的理念、更好的體驗感來推動展覽,不再主體停留于此前圍繞書畫、瓷器等傳統展覽的邏輯賽道。我們的核心概念就是“人”,如果不能服務于人,不能發生人的情感交流,我們的價值就會受到質疑。
我相信,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未來會以更加革新的姿態重塑博物館形象——年輕化、時尚化、跨界思維、科技感。我們一直在慢慢地轉型,未來更會加大力度,因為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博物館需要與時代同行,博物館需要將傳統路線切換為新時代的新賽道(注:本文部分圖片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