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雜志社編輯二部 張振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早已對人類活動的各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給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帶來了直接或間接的便利。任何新技術、新產品,一旦失去其傳播交流的媒介,便會失去其真正價值,也就不可能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現實影響。期刊作為一種傳播載體,對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的生活實踐產生著較大而深刻的影響,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能夠產生較大的推動力,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1.期刊的傳播目的
人類對于科學技術的探索是永不停歇的,還會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體現出復雜性與多元性特點。如今的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出現許多諸如溫室效應、生態破壞、能源短缺、重大傳播性疾病等一系列突發公共事件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開展有效的研究來尋找相應的應對和解決辦法。
由此可見,科學研究事關人類生活,以及文明的發展進步。各種科學研究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推動人類生活更美好。作為科學研究重要傳播載體的期刊,其目的在于將科學研究所探索出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新產品等科學系統地展示給廣大民眾,從而為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提供科學的依據與途徑,提高人們各項活動的質量。
2.期刊的主要特點
(1)傳播交流性
期刊的主要職能,是全面充分地傳播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從而讓不同空間和學科領域的研究者能夠實現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信息和知識共享,為科學成果轉化為現實的應用技術和產品提供有效的轉接橋梁,從而最終實現科學與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科學客觀性
可以說期刊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所述內容的真實性。期刊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的事實,以現實情況和真實數據為依據,具備高度的邏輯性和真實性;二是態度的務實性。它以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為基本態度,要求研究者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造假,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三是允許觀點的多元性。對于同一研究課題,期刊可以呈現不同研究者的觀點與方法,允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和思想理念多元化,但這種呈現必須實現“一碗水端平”,一視同仁,只做展現,不做有感情傾向性的評判,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研究,對待不同聲音。
(3)現實時效性
與新聞一樣,期刊也具有時效性特點。其時間間隔主要以半月、月、季等時間段為主。這必然要求相關科研成果的發布要實現與時俱進,同步反映當前階段的前沿技術與熱點問題,對當前階段人們在各項活動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適時推出新的技術和產品等,并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提出相關預測與設計。
(4)社會應用性
期刊的這一特性是從其傳播性特點衍生而來的。期刊內容并不是紙上談兵,其研究領域與成果必然要與人類現實社會交匯,因此這一特點非常明顯,有利于讓科學成果與理念在現實社會的不同領域和層面中實現有效的轉化和利用,并發揮其應有價值,以真正激發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促進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不僅如此,期刊也是一條實現科技與社會緊密融合交流的重要橋梁,而且其能夠在多樣化的平臺上發布,從而構建起一套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龐大體系,在知識和信息傳播、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體現了明顯的社會性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已經闡明,“突發事件”指的是發生突然、能夠或者可能產生嚴重社會危害、必須實行緊急處置的自然、人為、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根據其性質、嚴重度、影響范圍等指標,從重到輕劃分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以及一般四個級別。突發公共事件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
(1)突發性
突發公共事件的首要特點便體現在“突發”二字上。正常來說,一般民眾根本無法準確及時地預知一些未知事件的時間、地點、原因、特點以及嚴重程度。因此某突發事件的出現,或是因為人們警惕性降低忽視一些細小隱患造成的,或是因為人們對于客觀事物本質缺乏科學有效的認知造成的,也或是對于所出問題的對策搖擺不定或并未投入足夠的重視,使其逐漸由小到大、由淺入深,進而最終爆發以至于到了失控的狀態。
(2)復雜性
突發公共事件的出現并不是憑空隨機的,很多都是矛盾問題在暗處積累到一定程度而最終爆發的。其一旦出現,不可能只涉及一事一域,基本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各方相互聯系,復雜多變。如果缺乏對事件的科學全面認識,其造成的損失會不斷加重,然后發生轉移,一旦失控更可能變為影響惡劣的政治、經濟災難。因此,內容復雜的突發公共事件直接威脅到社會各方面和諧平穩發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也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危害和沖擊。
(3)破壞性
一旦出現突發公共事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經濟損失和生命健康損害。對經濟方面來說,不僅包括短期沖擊,還會出現更長時間的損害。同時,人員生命健康的損害還會使人產生不安情緒造成普遍的社會恐慌,這種心理層面的影響不容忽視。以新冠疫情為例,不僅直接造成了我國國民經濟的重大損失,更是對全球經濟造成了較大沖擊,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而且對心理層面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4)持續性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突發公共事件從來沒有在歷史上消失過。以突發性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來說,其持續時間一般都較長,且其走勢表現為曲線化模式,重大疾病從潛伏到暴發,再到高峰和逐漸消退,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例如,2003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疫情,從爆發到最終消退達半年時間;20世紀前葉的西班牙流感,持續了兩年時間;14世紀中葉的歐洲,持續6年之久的黑死病吞噬了2500多萬人的生命。
不僅如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持續性還能衍生出疾病的蔓延性和變異性特點,使得人們對疾病的認知更加困難多變,有效防控工作的開展也更為艱難。
(5)可控性
突發公共事件雖然猝不及防、復雜多變且持續破壞性極大,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和人類文明高度進步的今天是完全具有可控性的。幾千年來,全世界人類以生命和時間為代價積累了豐富的應變經驗,加之科學技術的不斷積累和發展,通過積極努力完全可以避免或控制災難的發生。而且人類有效實現對大小災難的預防與控制,也是進一步認識周圍世界、探索未知領域、重視生命價值以及科學有效改造自然和人文環境的過程,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體現。
(6)機遇性
雖然突發公共事件對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態產生了極大的生命健康損害和經濟損失,但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它也起到了一種警示作用。它能夠使人們深刻反省一系列慘痛的教訓,更加深刻認識到社會和自然運行的客觀規律,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摒棄落后消極的思想觀念,規范自身行為,尊重呵護生命和大自然,讓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斷趨于理性和成熟。
不僅如此,人類克服災難的過程是一個轉變落后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過程,也是一個實現自身蛻變和進化過程。人類通過不斷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反省,才能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努力尋找突破和發展創新之路,最終更好地抓住機遇不斷前進。
期刊作為傳播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和學界信息動態的重要媒介載體,在深入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向民眾傳播應對措施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引導作用。它幫助民眾科學客觀地認清事件的相關情況,積極發揮預警監測的作用,同時大力宣傳科學知識,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增強民眾的應急自救和互救技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不僅如此,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下,期刊能夠借助網絡走出象牙塔,不斷擴大最新科研成果的傳播范圍,在全世界范圍內匯集各方優秀成果,群策群力,一旦某處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形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態勢。借助強大的科研資源,一起發揮聰明才智,共克時艱,大幅縮短突發事件的解決周期。
作為傳播科研信息的期刊是為傳播科研信息服務的,對突發公共事件,首先做的是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形成更加準確和有針對性的信息然后公之于眾,讓民眾方便快捷地了解事件,實現防患于未然或有效應對。其主要的角色功能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前預警功能。對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各類大小危機實行動態化的監控、辨別,在科學評估和時機適宜的基礎上,正式以官方形式向社會和民眾發出預警信息,從而盡力避免或減少各方損失。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帶領的團隊,證實了氣溶膠也能作為新冠等一系列病毒的傳播途徑。該團隊對于新冠肺炎感染原理、病毒識別和檢測、抗疫藥品研制以及臨床應急治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系統闡述,成果在權威雜志《自然》上發表,為抗疫工作提供了極為有效的理論保障;二是共享功能。某團隊的科研項目攻關成功后,將成果在更大范圍內公開展示,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和共同進步。例如,2020 年 1 月 10 日,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張永振教授領導的協作團隊破譯,悉尼大學的 Edward C.Holmes 代表團隊上傳結果,并最先在 Twitter 公布了這一消息,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信息共享;三是教育普及功能。科學、公正、客觀地向對突發事件不知情的廣大民眾宣傳相關理論和判斷依據,可更好地指導具體實踐活動。
從社會層面上來說,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期刊可以通過公布最新的科研成果,對科學知識進行廣泛的宣傳,能夠幫助民眾有效地了解事件內容以及制定應對方案。期刊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原因、演變、結果,以及應對措施進行詳細系統的分析闡述。一是能夠幫助民眾冷靜看待事件本身,探究解決辦法,盡力降低恐懼感和不安情緒,保持社會運行的穩定有序,減少物質和精神損失;二是能夠通過信息共享,在世界范圍內將學術界緊密團結起來,用集體的力量力求問題快速有效地解決;三是有效促進國家各個科技領域取長補短,實現整體水平的提升。因此,對于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來說,期刊承擔著降低事件危害、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社會責任。
前文所述,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突發、復雜、破壞等諸多消極屬性,因此需要廣大科研人員從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入手,盡心竭力地開展研究工作。而期刊所具備的交流傳播性和社會應用等優質特性,能夠促使多方力量匯集成一股強大的聯合力量,從全球范圍中匯聚優秀的科研理論與成果,可以在短時間內為實現對事件的應對和處置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另外,期刊作為向廣大民眾傳播科研成果信息的橋梁,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其重要的社會責任即為幫助國家和社會在處置事件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科學客觀性、行動指導性和輿論引導,讓決策層保持頭腦清醒,做出正確決策,采取科學方法,增強政府公信力,最終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盡快盡好地解決問題。
但必須強調的是,在處置突發公共事件過程中,期刊絕不應當出于蹭熱點、博眼球、湊數量的目的,發布一些可有可無、模棱兩可甚至歪曲事實的信息,否則非但不會加快事件的解決,反而會將問題復雜化,產生錯誤的輿論引導,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和誤讀。
綜上所述,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的關鍵時期,期刊應當勇于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常態化、準確化地發布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在最大范圍內實現信息共享和理論指導,提高整個科學界以及民眾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認知水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事件又快又好地解決提供堅實支撐。另外,科學準確的信息發布,為揭示事件真相、抵制流言謠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等,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