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乾開 李 藝
馬鈴薯又稱荷蘭薯、薯仔、土豆,是糧菜兼用的作物。據《廣東省志·農業志》記載:1957年種植1萬畝以上有恩平、樂昌等縣,《恩平市志》記載:恩平盛產馬鈴薯,1983年收購出口商品馬鈴薯606噸,恩平“四薯”特別是馬鈴薯是恩平特產是各地游客喜愛的旅游商品。
目前,恩平是國家馬鈴薯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廣東省特色農產品(恩平馬鈴薯)優勢區、廣東省著名的馬鈴薯生產基地,是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縣之一,馬鈴薯產業規模一直走在廣東省前列。
2005—2022年間,恩平市冬季馬鈴薯種植面積從1.7萬畝擴大到5.3萬畝。近年恩平市冬種馬鈴薯基本穩定在4.0萬畝以上,總產超過10萬噸,成為僅次于惠東縣的省內一流馬鈴薯生產基地。

春種馬鈴薯喜獲豐收
據了解,恩平充分發揮大戶和合作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科技引領,抓好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深化推廣“稻—稻—薯”耕作制、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耕作、水肥一體化、免耕栽培等適用技術,推動恩平馬鈴薯生產發展。由恩平市農業農村局指導,恩平市豐江農業專業合作社實施的馬鈴薯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該技術通過“埋土式”灌溉,能有效控制馬鈴薯生長各個時期的水肥供應,達到節水、節肥、省工、增產效果,成為恩平市該領域“水肥一體化”模式的標桿。
農牧業增效的潛力在產業化,產業化增效的關鍵環節在加工轉化。該市以“恩豐江”牌、“良泉”“飛機洞”牌馬鈴薯為抓手,推動馬鈴薯品牌創建和“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借助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力量宣傳恩平馬鈴薯,將恩平馬鈴薯發展為“網紅薯”。通過恩平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將使恩平馬鈴薯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恩平馬鈴薯品牌、風俗文化的發展和推廣傳播,鄉村旅游與馬鈴薯產業發展共同促進、良性互動,實現以“游”促“產”,使該市馬鈴薯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并有部分產品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
恩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恩平馬鈴薯產業,以國家馬鈴薯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為契機,加強對全市馬鈴薯生產工作的領導,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充分利用上級對本市政策傾斜的優勢,引導企業、合作組織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增產降本為主要抓手,擴大高產示范規模,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早計劃、早布置,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有力推動了全市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今年馬鈴薯長勢良好,春收馬鈴薯面積近4萬畝,畝產約2500公斤,產值近2.6億元。
通過政府引導,該市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紀人+農戶”“訂單收購”等經營模式,目前已經帶動全市3000戶農戶參與冬種馬鈴薯生產,有效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發展,冬種馬鈴薯有好收成,雇請當地的農民協助收獲,勞動報酬“日薪制”受到勞雇雙方的歡迎,尤其是在馬鈴薯種植和收獲的時節,領取日薪的“農事鐘點工”有逾2000人,社會效益顯著。
恩平市馬鈴薯產業的迅猛發展,成為農業農村部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縣之一。3月11日上午,國家馬鈴薯育種聯合攻關新品種展示與研討會在恩平舉辦,來自國家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科院、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農科院和其他省市相關院校、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共150多人齊聚一堂,展開思想碰撞,擦出智慧火花,為廣東乃至全國的馬鈴薯育種聯合攻關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技術力量。良好的生產環境、規范的種植技術和高效的機械化耕作,得到了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農業農村部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廣東試驗站長曹先維等專家的贊譽。

黃澄澄的馬鈴薯鋪滿了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