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哲與陳理(均為化名)是生活在長沙的兄弟倆。兩年前,陳哲與妻子離婚,女兒跟著女方生活。一年前,陳哲中風致殘。由于跟前妻和女兒的關系比較糟糕,生病后陳哲一直由弟弟陳理照顧。在陳哲的名下,有一套拆遷安置指標房,需交納10.5萬元建設費。陳哲在跟家人商量后,決定請弟弟出資交納指標房的建設費及房屋裝修費,而房屋出租后所獲得的租金全用于陳哲的生活開支。待陳哲去世后,這個房子歸弟弟所有。
2023 年6 月9 日,陳哲兄弟倆簽訂了《遺贈扶養協議》。協議明確:弟弟負責哥哥的吃、穿、住、行、醫療、養老等扶養義務;在哥哥生前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弟弟不能對該房產進行贈與、買賣、設置抵押等處置;如果弟弟發生了客觀上無法繼續履行協議的情形,有權解除該協議。
贈房換養老,受遺贈人也可以是鄰居或組織。但這類協議在履行過程中,容易引發糾紛。江蘇鎮江的蘇玎與蘇桓(均為化名)是叔侄關系。2006 年左右,蘇玎獨子去世,蘇桓一家對蘇玎夫妻頗為照顧。2014 年,雙方簽訂《贈與協議》,約定蘇桓負責扶養蘇玎夫妻至百年之后,蘇玎夫妻將一套拆遷房贈與蘇桓。然而,在2018 年左右,蘇玎妻子和前夫的女兒小何開始與蘇玎夫妻走動密切。老兩口提出蘇桓夫妻未盡到扶養義務,于2019 年12 月將約定贈與蘇桓的房屋,過戶給了小何。
蘇桓認為,他們夫妻多年來與蘇玎夫婦關系一直很好,盡到了扶養義務,而小何與老兩口惡意串通將房屋過戶。法院審理后判決:解除雙方簽訂的《贈與協議》,蘇玎夫妻給付蘇桓各項費用16 萬余元,蘇桓將房屋返還蘇玎夫妻。
高蕾和張毅(均為化名)是師生關系,高蕾離異多年且無兒無女。2015 年8 月,高蕾與張毅在房產部門簽訂合同,將自己名下的142.95 平方米房屋、33.74 平方米車庫產權轉移給張毅單獨所有。后來,高蕾通過法律途徑要求學生返還房產。她說:“當初張毅承諾給我養老,我才把車庫及房子贈給他,但現在他根本就不管我?!?/p>
法院認為,原、被告雖在房產部門簽訂《存量房買賣合同》,但從客觀上是為實現贈與目的而采取了買賣形式,雙方法律關系實為贈與,雙方約定被告應履行照顧原告的義務,屬附義務的贈與。雙方均表示不能再繼續履行約定義務。原告的贈與行為應予撤銷,被告應將贈與房產返還原告。
湖南弘一律師事務所律師肖楓予表示,遺贈扶養協議的法律效力是優先于遺囑繼承,以及法定繼承的。在本文第一個案例中,陳哲是有父親和小孩的,按照法定繼承,遺產是由第一順位繼承人獲得。也就是說,即使他的弟弟位于第二順位繼承人之列,并且承擔扶養陳哲的義務,依舊無法獲得遺產。而在社區的見證下,通過簽訂《遺贈扶養協議》,就能保障弟弟承擔扶養義務后應有權利的實現。
贈房換養老,重點在于履行好約定事項。律師肖楓予表示:“最關鍵的一方面是遺贈人找對值得托付的扶養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是要努力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