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李 楓
(1.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2.河海大學校長辦公室,江蘇 南京 211100)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級政府圍繞本地區優勢開展各項工作,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1]。鄉村旅游是一種主要以鄉村的自然景觀、文化遺跡、生產生活、民俗傳統等為旅游吸引物,以鄉村的特定場所為依托,以觀光和體驗為主導,吸引游客來鄉村進行游覽、休閑、購物、康養、教研等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鄉村旅游近年來成為許多城市實現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并已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促進了旅游城市農民增收致富[2-3]。作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型產業,在新形勢、新發展格局下,鄉村旅游成了中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加速器。
興化市坐落于江蘇省中部平原地區,農業產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在科學規劃發展下,興化市打造了獨特的水生態鄉村旅游名片,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4],但仍存有一些問題。本研究將審視興化市水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其助力鄉村振興的困境,并針對性地提出優化路徑,以期為興化市旅游行業穩步推進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科學依據。
“共生”一詞最早出自生物科學領域,是指不同種類的生物根據生長的需求與優勢緊密生活在一起的一種情況[5]。隨著眾多學科交叉發展,“共生”也被引入了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不同的領域之中。我國學者袁純清[6]較早將共生理論引入經濟學領域,對該理論在我國小型經濟的應用進行剖析。在旅游相關研究領域,我國學者也展開了側重點不同的研究。戴雄武[7]從生態的共生體系出發,探究以湖泊生物系統共生為基礎的旅游業發展。朱洪端等[8]從不同城市協同發展的視角出發,分析成渝地區雙城協同發展旅游行業的條件與共生發展的優勢。
對于興化市而言,發展旅游產業有助于旅游產業的獲益者與旅游產業達成共生形態,實現“1+1”大于“2”的效果[9]。首先,地方政府是共生關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旅游產業依托休閑經濟和體驗經濟提升農村資源的經濟價值,拉長農業的產業鏈,創新農村產業模式,并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推動農村產業供給側改革,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的發展拓寬了鄉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提升了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在規范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多元主體參與并形成管理秩序,有利于鄉村治理法制化、現代化[10]。此外,旅游產業的發展促使政府大力挖掘、保護本土的鄉俗、鄉風、鄉韻,從而促使當地旅游產業不斷升級,這又使得鄉村的治理水平得到了發展。
其次,發展旅游產業有助于農民借助共生關系提高生活水平。發展旅游產業會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宜人的田園風光是鄉村旅游的基礎保障,游客進行觀光、休閑、康養等旅游活動時的體驗空間與居民的生產生活空間具有一定重合性[11],這就使得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同時,鄉村旅游既圍繞旅游本身“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基本要素帶動多行業經營收入,又以鄉村旅游的鄉土性特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在生產勞動方式上給農民更多選擇,并為其生產勞動帶來更多附加值[12]。此外,旅游城市的其他產業也可以從與旅游行業的共生之中獲取利益。由于旅游產業帶來較大的人流量,若能合理規劃,旅游城市的其他相關產業均可以與旅游產業達成“互惠共生”發展模式。
興化市是江蘇省轄縣級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地處里下河腹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興化市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一是自然生態資源。興化市水域面積達全市總面積26%以上,一萬多條河流以及湖蕩像是密網一樣遍布全市,形成漁耕相依的“夢里水鄉”,奠定了其深厚的水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水域旅游資源。除此,興化市還擁有被評為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垛田”自然地貌,100多萬畝保存完好的生態濕地系統,以及被譽為天然氧吧的森林資源。
其二是特色的水鄉規劃。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許多旅游城市缺乏本土特色[13],而興化市的城市布局可謂處處體現水生態的特征。作為“江南水鄉”的代表,興化市形成了“曲水穿城,城市垛田”的自然水文化景觀,在此自然基礎上,興化市通過“幸福河湖”等建設工程,將城市劃分為“十水匯城”的布局。通過增強與周圍水系的聯通,形成了“十水匯古城,河網串新區,綠園綴滿城”的特色水生態景觀。同時,興化市興建的“河長制”主題公園、水利文化館等景點成了水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三是人文歷史景觀豐富。若想最大程度發揮旅游城市特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缺一不可。作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興化市誕生了著名小說家施耐庵、文人畫家鄭板橋、語言學家劉熙載等名人賢士,坐落著鄭板橋紀念館、施耐庵陵園、范仲淹當年任職的衙門以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的金東門街區[14]。這些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組成了關系緊密的旅游產業共生體。
為科學規劃興化市旅游產業,興化市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興化市“十三五”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興化市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指導文件,鄉村水生態旅游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全市相繼推出了多個旅游項目,其中重點旅游項目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生態旅游項目、休閑農業(漁業)旅游項目和文化旅游項目三大類。自然生態旅游項目依托興化的濕地資源、垛田資源、水資源等建設了水上森林、千島菜花、萬畝荷塘等田園景觀和自然美景。休閑農業(漁業)旅游項目以鄉鎮的農業(漁業)景觀資源和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吸引物,集合了華夏仙草園(戴南鎮)、泓膏生態園(竹泓鎮)、楚香閣山莊(臨城鎮)、碧水東羅(千垛鎮)等重要景點,推動了以千垛鎮為代表的特色鄉鎮建設。文化旅游項目以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為出發點,為興化市文化故事、歷史建筑、民風民俗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了施耐庵文化園、鄭板橋紀念館、四牌樓老街等文化旅游場所。豐富多樣的旅游項目充分開發了興化市鄉村資源的價值,同時,有利于打造宜人的旅居環境,傳承悠久的文化歷史,提升農村各方面的經濟收益,進一步推動了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實現。
如今旅游行業的競爭不僅局限在物質層面,IP品牌文化的打造是決定旅游業成敗的重要一步[15]。自2009年成功舉辦首屆“千垛菜花”旅游節以來,興化市憑借著獨特的垛田資源,成功樹立起“千垛菜花”鄉村旅游品牌,以躋身“全球四大花海”的榮譽在江蘇乃至全國都產生了一定影響。隨后,興化依托水鄉獨特的水生態景點,塑造“水上森林”第二張名片;憑借“魚米之鄉”豐富的漁業資源打造“興化大閘蟹”第三張名片。這些舉措共同成就了興化市獨特的水生態旅游名片。如今,興化又將目光投入到特色田園鄉村打造中,以鄉村水生態為基點,以激發鄉村內生力為目的,成功建設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碧水東羅村,并且將以“東羅模式”帶領建設一批特色鄉村[9]。這些旅游IP的打造,不斷為興化市旅游行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興化市以水生態旅游為主的鄉村旅游業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興化市旅游產業得到持續發展,農村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以興化市“千垛菜花”旅游節為例,據興化市政府公開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興化市旅游節期間,全市的旅游接待人數處于逐年穩步上升趨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14258元上升至2019年的21824元,如表1所示。這表明興化市當地農村居民和地方政府已經與旅游行業達成良好的合作共生關系,構建出了穩定的鄉村水生態旅游互惠共生體。

表1 興化市旅游接待人數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興化市水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目前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扶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縣,興化市經濟總量較低,用于旅游的可支配經費有限,因此其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配套較為薄弱。在旅游信息咨詢服務方面,旅游局官網的數據建設嚴重匱乏,無法給游客停供全方位的吃、住、行、游、購、娛等信息服務;景區內游客中心、旅游指南、標識指引等稀少且布局不合理,智慧旅游體系有待完善。在旅游交通服務方面,興化市至今沒有鐵路服務項目,汽車客運站接納能力不足,嚴重限制了客源范圍;由于景區多位于鄉鎮地帶,附近道路狹窄擁堵、停車空間嚴重不足。在旅游行政服務方面,服務型旅游機關建設不完善,尚未形成常態化旅游執法機制,旅游者的消費保障不能及時得到維護。這些嚴重限制了興化市的游客招徠能力,阻礙了興化市水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使其助力鄉村振興的動力大大削弱。
目前興化市的主要旅游產品還是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以觀光游覽為主要形態,旅游吸引物普遍存在“小、散、低”的現象,檔次不高。對于一些核心旅游吸引物,如“千垛菜花”“水上森林”等,旅游項目過于簡單,游客只需花半日便可游覽所有景點。受花季的影響,主打產品“千垛菜花”的季節性很強,由于缺乏其他高質量旅游吸引物的支撐,游客人數也呈現季節性的變化,嚴重影響興化市水生態旅游經濟效益的持續性發展。此外,景點之間同質化嚴重,尚未形成交錯的合作共生關系。
如今,興化市的“旅游+”其他產業融合不深,限制了一體化共生模式的發展。興化市的水滸文化、板橋文化、昭陽文化以及農業、漁業、工業、康養、體育、教育等與水生態旅游的主題融合僅僅停留在表面,與水生態旅游的共生關系不深,農業、漁業開發不精,康養教研功能未受重視,旅游開發仍局限于花海打造、林木觀賞、果園采摘、民宿居住方面。對于產業之間深層次的共生邏輯挖掘不夠,嚴重阻礙了鄉村旅游綜合性功能的完全催化,致使旅游產業共生單位之間打造的產業鏈過短[16],無法為興化市鄉村振興集聚足夠穩定的人氣和實力。
鄉土文化承載著鄉村的生命力,挖掘鄉土文化可拓展鄉村旅游形態、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塑造鄉村旅游獨特吸引力,從而助力鄉村振興。同時,鄉村水生態旅游的發展激活了鄉土文化的可感知性,彰顯出鄉土文化的現代化魅力。在新時代人們精神需求日益豐富的情況下,鄉村旅游更需要以文化賦能,以民俗增趣,以鄉愁添情。
作為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興化市擁有良好的文化旅游基礎,然而在文旅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興化市文化旅游仍然停留在古建筑物觀賞、名人故居游覽上,缺乏對非物質文化的挖掘,游客缺少動態的參與和體驗。旅游文創紀念品過度現代化和商業化,以印有標志性景觀(如“千垛菜花”)的工業化紀念品為多數,沒有突出鄉土性特色。興化的漁耕文化、飲食文化、傳統技藝等鄉風鄉俗鄉韻并沒有很好融入鄉村旅游。另一方面,興化市景區開發并未深入發掘江南水鄉這一水生態旅游特色。盡管目前興化市已經修建了“河長制”主題公園,水利文化館等水生態景點,但是這些景點與興化市整體旅游名片的契合度不高,零散的水生態景點在“單打獨斗”,并未融入興化市旅游主體中。
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因此必須讓農民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然而,在興化市鄉村水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產業與農民的共生關系不佳,旅游建設中的核心環節仍然缺少農民的參與,多數農民還是從事建筑等邊緣工作[17]。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興化市旅游發展中涌現出來的特色旅游村(如安仁村、官河村等),大多仍是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建設游樂設施、休閑農莊、垂釣中心等,不僅導致旅游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也削弱了農民在鄉村旅游共生模式中的地位。
制約農民參與旅游建設的另一大因素是科學文化水平,因缺乏專業的培育機制,農民不能很好地承擔自己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應有的“主人公”身份,缺乏參與旅游建設的能力和素質。同時,由于農民話語權和社會資本的相對缺失,使得其在共生關系的利益分配中處于底層地位。由于共生關系中農民、旅游產業、政府這三者的利益分配不均及三者地位不相等,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無法真正惠及底層農民[18]。
當前興化市鄉村旅游正處于建設發展時期,需要更多的經濟扶持和支撐。興化市政府應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新的突破口和機遇期,貫徹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涵,確保鄉村旅游建設專項資金的穩定投入。同時,應當深入挖掘社會資本與旅游產業的共生關系,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旅游建設全過程,搭建旅游產業與社會資本間的共生橋梁,利用好投融資平臺,創新并完善鄉村旅游投資運營機制。
興華市相關政府部門應通過完善鄉村旅游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提高興化市旅游產業的共生環境,增強興化市旅游產業的競爭力。一是要利用互聯網媒體優勢,完善興化市旅游局官網、微博、公眾號等媒體平臺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公布全區游客信息咨詢中心的數量,在重要道路交通節點、高速公路服務區、汽車站等設立旅游信息服務站。二是要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推動鄉鎮交通特別是景區附近公路的升級改造,擴建旅游停車位;加快建設鐵路和火車站并完善汽車客運站的配套設施;完善旅游公交路線,增加旅游公交班次,對戴南鎮、李中鎮、垛田鎮、沙溝鎮等重要旅游鄉鎮實施公交旅游專線規劃,力求更好地服務于游客。三是要發揮涉旅部門和涉旅機構的監督保障作用,構建全方位的旅游市場監管模式,加強旅游行政建設,保護游客合法權益。根據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共生需求,不斷出臺與完善相關政策,實現基礎設施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反哺”公共服務體系的共生新形態。
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生態旅游必須擺脫旅游產品的單一性和同質化,提檔升級旅游吸引物,從而增加創新能力[15,19]。應提高核心景區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強化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互動,以核心景區的發展帶動共生景區的成長,從點到面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擴大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覽面,延長景區可供游覽時長。除此,要努力攻克興化市鄉村旅游的季節性問題,在“千垛菜花”旅游節(3月份至5月份)的基礎之上,推出滿足于其他季節發展的旅游節慶品牌,如鄉村美食節、非遺展示節等,延伸并拓展旅游產業鏈條,提升經濟效益,做到文旅產品之間的時間共生。
要靈敏感知新時代旅游發展的特征,轉變“吃農家菜、賞田園景”的傳統單一模式,構建多業態、多形態互惠共生新模式。可利用興化的生態優勢,推出天然綠色康養產品,搭建“旅游+康養”共生體;借助興化水域優勢,開展水上體育項目,搭建“旅游+體育”共生體;將河蟹養殖與休閑體驗相結合,推動興化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搭建“旅游+農林業”共生體等。要充分激活和挖掘旅游要素之間的合作共生關系,深化共生廣度與深度,促進興化市產業振興。
鄉土文化建設不僅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促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共生,就必須加強鄉土文化挖掘,復興鄉土文化建設。一方面從景區分布上,以“水”為紐帶,串聯起興化鑼鼓書、茅山號子、板橋道情、板凳龍舞、林湖秧歌、東岳廟會等民俗中獨有的水鄉文化元素[20],從說、唱、舞多方面演繹興化市的鄉村生活切面,打造一條水生態旅游路線。另一方面,以水生態文化為線索,將興化獨特的水滸文化、板橋文化、垛田文化、水鄉文化相串聯,打造興化獨有的“水鄉生態文化”名片,實現因旅游而興,因文化而旺。
同時,要加強本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堅定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激發村民傳承和保護鄉村文化的自覺性,重塑村民的精神面貌,建設興化市特色文化村和文明村[21]。鄉土文化融入鄉村旅游,使鄉土文化傳播有道、傳承有序,滿足游客體驗鄉村文化魅力需求的同時,有利于驅動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風文明建設。
為了打造承載住鄉愁的青山綠色,就必須協調共生關系中不同共生單元之間的利益,保障弱勢群體能夠從共生關系中獲利,讓農民能夠在共生關系中“當家作主”,創造美好生活。以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必須喚醒農民在鄉村旅游建設中的角色意識,激活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2]。為提高農民在共生關系中的地位,可通過鼓勵其以創業或者入股經營等多種方式增加創收,使農民既獲得勞動性收入,又獲得營利性分紅[23]。同時,應注重對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專門的鄉村人才培育機制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培養出一批真正懂農村的旅游人才和懂旅游的現代農民。
強化農民在鄉村旅游共生關系中的主體性地位,還需要建設共生利益溝通機制[9]。興化市政府應該發揮主導性作用,建立完善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信息分享等方式建立高效的共生體系溝通機制,以旅游收入再分配等措施保障廣大農民的權益[19],讓農民真正收獲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碩果。
水生態旅游因其綜合性和兼容性的特征,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興化市政府、市旅游局以水生態為切入點帶領興化市鄉村旅游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展望未來,興化市水生態旅游需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旅游招徠能力,為鄉村振興集聚“人氣”;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為鄉村振興凝聚“動力”;深化旅游文化內涵,傳承保護鄉土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發揮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根本利益,為鄉村振興“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