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德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空間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它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漢字都有哪些字體,它們又是如何演變的呢?我們以“新”字為例,共同學習一下吧。
甲骨文
目前,我國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什么是甲骨文呢?顧名思義,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在商代,國王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時的用具。用完之后,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作為官方檔案被保存下來。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最早是由清朝的王懿榮發現的。
金文
金文可不是刻在金子上的文字。秦朝以前稱銅為金,所以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也叫鐘鼎文。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老的文字面貌。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大約800多年。
篆文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二是字形結構更加整齊,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美化加工后,將文字統一為“小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而是成為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隸書
小篆的優點是書寫規范,缺點是寫起來速度很慢。秦朝初年剛完成統一,事務異常繁多,徒隸等下層吏員便創造了一種書寫速度更快的字體,因為他們的官職是徒隸,所以這種字體就叫隸書,也叫秦隸。秦隸和小篆長得有點兒像,基本上都是方形。到了漢代,出現了寫起來更加輕松自如的漢隸,它的特點是“蠶頭雁尾”。
草書
草書形成于漢代,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主要目的也是書寫簡便。草書的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由于字形太簡單,到了現代,草書的審美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楷書
楷書萌芽于漢代,發展于魏晉南北朝,繁榮于隋唐。楷書的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叫楷書,它也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從漢代至今,楷書寫得好的人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楷書四大家”,分別是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以及元代的趙孟頫,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作為范例來學習。
行書
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既不像楷書那么端正,也不像草書那樣潦草,而是運筆流暢,筆毫在紙面上書寫如同人在地面上行走一樣,自然隨意。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其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這才有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