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民(武宣縣水利局水土保持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是為解決“三農”問題而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鄉村振興”離不開對鄉村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等的開發利用,作為鄉村農業經濟、生態經濟發展重要支撐的水資源、土地資源,更是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水土保持工作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意義突顯。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峻,對小流域范圍內的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居環境改善等形成較大影響,水土保持工作成為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和基礎保障。
鄉村振興的提出旨在于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興盛農村鄉俗文化,也就是鄉村經濟振興、環境振興和文化振興。振興鄉村經濟是鄉村振興最基礎的工作,是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和興盛鄉村文化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就目前來說,鄉村經濟振興的主要路徑為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深度開發鄉村生態經濟、旅游經濟和文化經濟,最底層的發展邏輯是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構建新型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在解決農民經濟收入問題的同時,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興盛鄉村傳統文化,使鄉村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現有資源的開發利用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而水土資源是鄉村資源中最基礎、最重要的資源類型。就目前而言,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比較嚴重,水資源短缺、污染問題在一些農村地區較為突出,土地資源規劃不合理,以土地資源利用為核心的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人居質量[1]。水土流失不僅使農村地區農業生產要素變得日趨薄弱,同時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了較大破壞,嚴重影響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和人文風貌。很顯然,解決農村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鄉村振興戰略能夠順利實施,水土保持工作是必然的先行舉措,其作用和意義在于為鄉村振興營造一個有利的基礎環境,夯實、改善鄉村振興的資源基礎、環境基礎。
鄉村振興首在鄉村經濟振興,而發展鄉村農業經濟則是鄉村經濟振興的重點所在。水土資源是鄉村農業生產的關鍵要素,只有著力解決好鄉村水土流失問題,鄉村農業經濟發展才能具備堅實的資源基礎和條件。就目前來說,鄉村水土流失治理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沒有將水土保持與鄉村振興進行緊密結合,在治理中缺乏戰略考量,大量傳統工程治理手段的應用,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鄉村自然生態也形成了二次破壞。因此,在鄉村水土保持工作中,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將生態治理和工程治理緊密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水土保持工作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2]。如在河道治理中,傳統的工程治理強調河道防護,雖然在恢復河道涇流、確保堤防安全等方面成效顯著,但對道、堤、路等的過度硬化顯然對河道及周邊的自然生態恢復造成了不利影響。河道綜合治理則強調了對河道水環境和周邊自然生態的保護,在河道治理中采取水生生物培育、河道水生植物栽培、沿河綠化種植、清淤、截污等綜合措施,將生態治理與工程治理緊密結合,顯然更符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內在要求。
我國農村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與地方經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森林植被隨著不合理的資源開發被大面積破壞,水力侵蝕下水土資源大量流失;大量具有污染性的工業企業向農村地區遷移,不但帶來農村水資源、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同時對農村水土資源質量和人居環境造成巨大影響[3]。此外,農村地區不合理的生活污水排放、垃圾處置也對水土污染具有較大影響。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要提高農民收入,同時要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和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通過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要確保農業經濟發展具備必要的水土資源保障,同時更要改善農村地區水土資源的質量,恢復農村地區應有的綠色面貌,使農村地區真正變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需要改變農村地區原有的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模式,同時更要轉變農村地區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農業經濟向生態經濟、人文經濟轉型,而其基礎必然是對農村地區自然生態資源、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土保持工作正是其最為重要的基礎工作。只有通過水土保持工作治污防污,才能還鄉村以“青山綠水”,才能為農村地區發展綠色產業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是在鄉村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基礎之上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時之工作,而是放眼長遠的百年大計,單單依靠一時的治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根源上來說,需要解決人的生產、生活對水土資源的影響,遏制人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性行為才是關鍵,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的正是人的問題,其核心在于轉變人的思想觀念,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水土保持工作將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思想在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中進行宣傳教育,有力地促進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這種宣傳教育并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喊口號式的宣傳,而是將生態理念貫穿到了水土保持的各項工作中,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態措施改善農村地區的自然生態狀況,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的變化,從而自覺地維護,并在此過程中形成新的以生態文明為底色的鄉風鄉俗。
水土資源既是農村重要的生產資源,同時也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構成農村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作在解決農村地區水土流失問題的基礎上,著眼于農村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人文景觀的建設,從已有工作成效來說,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