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厚美
低碳魔方、碳循環燈箱、能源小屋……不久前舉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成為綠色大運的生動寫照,讓世界青年在成都這座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體驗并分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從成都到杭州,相隔一個多月,直線距離1600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一個“成都成就夢想”、一個“心心相融,愛達未來”,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亞洲體育健兒再次歡聚一堂,追逐“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榮光。杭州第19屆亞運會,是繼1990年北京亞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后中國第三次舉辦的亞運會。本屆亞運會除創造了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等多個“歷史之最”外,“綠色”是杭州亞運會辦賽理念之一,也是此次亞運會的“主色調”。場館向綠而生,實現亞運史上首次全部競賽場館常規電力使用綠電;交通逐綠而行,環保單車、新能源電車遍布場館;活動因綠而美,改實物煙花為數字煙花,運用創新技術最大程度提升亞運會的“含綠量”;電子煙花絢麗綻放,帶給觀眾別樣精彩;綠色甲醇作為燃料的主火炬熊熊燃燒,蘊含著十足科技力量……這些都傳遞著綠色、可持續的辦賽理念,映照出蘊含在中國式現代化之中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杭州亞運會正努力成為亞運史上首屆碳中和亞運會,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擔當。“綠色亞運”必將在亞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京、廣州、杭州……33年,三座亞運之城,不僅是時光的刻度、地理的坐標,也是時代的縮影。1990年,北京亞運會成功舉辦,伴隨著《亞洲雄風》的歌聲,世界看到日益開放的中國;2010年,廣州亞運會成功舉辦,銳意改革的熱潮涌動神州;2023年,亞運會來到杭州,歷史人文與創新活力在之江大地交相輝映。人們從亞運中讀懂了“更好的中國”,看到了“更好的自己”。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綠色、環保、可持續的辦賽理念和發展理念,讓世界看到了一張精彩的綠色答卷。成都大運會以綠色理念賦能賽事活動,實現了辦賽與環保的雙贏。“絲路風光”點亮杭州,超過1億千瓦時的綠電使用量,將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7萬噸、二氧化硫約3000噸、氮氧化物約1500噸;從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起飛的“綠色亞運”主題航班,也用上了生物航空煤油,二氧化碳減排量達70%以上;亞運村推行綠色住宿,采用秸稈材質的衣架、環保面料洗漱包;餐臺和景觀布置均采用紙基材料制作,賽后可回收利用;餐具均為可降解環保材料,其中刀叉勺采用PLA材質,餐盤、碗采用稻殼材質;在街道上忙碌穿梭的電動汽車,助力打造綠色出行新風尚;亞運場館設計借助技術手段降低能耗、實現可持續利用;場館設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能借不租”……“亞運綠”將充分展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杭州大地的生動實踐,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賓朋深入領略“美麗中國”“八八戰略”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者”詩畫江南的獨特風采。
從“天府之國”到“人間天堂”,成都與杭州因舉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而牽手。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在亞運會的籌辦過程中,杭州和寧波、溫州、湖州、紹興、金華五個協辦城市也在不斷擦亮城市“綠色”的底色。從籌備盛會首日開始,綠色發展理念便貫穿始終。放眼浙江,一座座亞運場館向“綠”而行,借助技術手段降低能耗、實現可持續利用,踐行“無廢亞運”理念;一根根電纜串聯成網,將來自青海、新疆等地的“綠電”輸送至各個場館和辦公場地,助力打造首屆碳中和亞運會。杭州亞運會開展綠電交易以來,交易電量已超6.21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超76320.9噸;一位位“零碳工程師”,分析場館內每一盞燈、每一臺空調、每一部電梯的運行數據,實現精準降碳;開展“花滿杭城香飄亞運”專項行動,扮靚陽臺、樓道、庭院,綠色已真切飛到尋常百姓家。浙江堅持貫徹“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全面落實“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歷經8年不懈努力,向世界奉獻一屆“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人不負青山,綠水青山亦為亞運增添光彩。浙江作為全國首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2022年以占全國1%的土地、4%的人口、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造了全國6.26%的國內生產總值。杭州亞運會的低碳實踐,將為浙江乃至全國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示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千百年來以美景聞名天下的杭州,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近1.9萬億元,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620萬輛,產銷量已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點亮“綠色奧運”主題,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首次實現奧運賽事“碳中和”,再到2023年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我國一直為全球奉獻“綠色辦賽”的中國經驗,充分彰顯了中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自信與廣闊胸懷。為減少和中和亞運會期間各類人群由于出行所產生的碳排放,早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廣州市就發行了附有1噸碳排放交易指標的“廣州亞運羊城通”公交卡,以中和自己出行帶來的碳排放,抵減“碳足跡”。從“綠色奧運”“綠色大運”“綠色亞運”出發,沿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繼續前進。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扇面造型的杭州亞運會會徽“潮涌”,以錢塘江和錢江潮頭為形象核心,正如無數朵浪花凝聚成潮涌。綠水青山展示了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質,江潮奔涌表達了浙江兒女勇立潮頭的精神氣質。開幕式以水作為核心元素貫穿全場,“潮起亞細亞”的總主題寓意著新時代的中國正與亞洲、世界交融激蕩,就像浪潮一樣奔涌向前。雖然大運會、亞運會的賽時只有短短的十多天,但“大運綠”“亞運綠”帶來的深遠影響,不僅改變了一個城市,而且也賦能人們的綠色低碳生活。有數據顯示,全國每日“兩輪出行”減少的碳排放約1萬噸;按照百公里油耗8升計算,相當于節省約660萬升汽油。 像杭州“人人1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活動,已有超1.06億人次參與捐贈超10.6萬噸碳信用;“我為亞運種棵樹”活動植樹總量超過4800萬株;成都“碳惠天府”平臺用戶數已超過200萬。一個個綠色低碳辦賽的具體實踐,都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新的示范,創造和留下了更多“綠色資產”“綠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