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一璞
今年是《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5周年。實現人人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偉大夢想,而發展人權則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17A(II)號決議并頒布世界上第一個以人權為主題的國際文件——《世界人權宣言》。時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張彭春,以其精湛的專業能力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深入參與文件的討論與撰寫中,將中國人對“人權”的理解,如“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等概念融入文件之中,體現了人類人權文化的多樣性,展現了中國對世界人權發展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標志著中國是國際人權體系的創始國之一。
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將人權普遍原理與具體國情相結合,獨立自主地走出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2023年適逢《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5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6月向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致賀信,強調以安全守護人權,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為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作出指引。
2022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卑踩巧鏅嗟母厩疤岷腿祟愖罨镜囊?,沒有和平穩定,人權無從談起。“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在2022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安全治理發出時代之問,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推動了全球安全治理領域的規范創新。

2019年9月17日,四川瀘州,中國第23批赴剛果(金)維和部隊第一梯隊110名官兵乘坐中國空軍伊爾-76軍用運輸機啟程
只有以安全守護人權,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同走和平發展道路,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才能為實現人權創造安寧的環境。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我們積極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自1990年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軍事觀察員起,中國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5萬多人次,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根據2018年12月2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019-2021年聯合國常規預算和維和預算經費分攤比例決議,中國在聯合國常規預算經費中的分攤比例升至約12%,成為聯合國常規預算第二大出資國。在聯合國維和預算經費中,中國的分攤比例由大約10.24%上升至約15.22%,也是第二大出資國。
2014年,中國首次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表明在新時代,實現安全的關鍵在于發展與安全的良性互動,要通過經濟社會發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和沖突的根源,追求可持續安全。沒有可持續發展就沒有可持續安全,只有發展與安全并重才能實現持久安全。同時,新安全觀強調共同與合作,只有保障各國在安全問題上的平等權利,兼顧各國合理的安全關切,才能有效以發展維護安全。因此,在國際和地區合作中要優先發展議程,通過經貿、基建和產業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積極改善民生,不斷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推動共同發展和地區一體化進程,促進可持續安全。
貧困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頑疾,亦是阻礙人民獲得幸福生活的重大障礙。長期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減貧事業。截至2019年底,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難民署、國際紅十字會等14個國際組織實施項目82個,涉及減貧、婦幼健康、災后重建、移民和難民保護等多個領域。此外,2013-2018年,中國免除最不發達國家、重債窮國、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共計98筆到期無息貸款債務,累計金額達41.84億元人民幣。為了鞏固已有的減貧成果,更好代替減貧效果,在總結前期減貧國際合作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政府采取了向受援國派遣專家和技術人員、邀請受援國人員參加高級別培訓班、提供來華獎學金和在職學歷學位教育項目等多種方式促進受援國人力資本的提升。中國政府支持的人力資源開發項目涉及國家發展、農業技術、減貧交流、醫療衛生等17個領域共百余個專業。2013-2018年,中國舉辦了7000余期項目,共有約20萬人受益。通過在國際減貧事業中更好地分享中國經驗、提供中國方案和貢獻中國力量,中國的減貧理念、經驗和方案逐步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2023年10月,薩爾瓦多國家圖書館的建設即將完工。它是在中國的幫助下建造的,投資5400萬美元
糧食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也是十分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中國在努力保證本國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應的同時,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為因災害、戰爭而出現糧食危機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提供糧食援助。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截至2019年底,中國還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合作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24個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保障當地最脆弱群體的糧食安全。此外,中國還通過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科研合作、培養高層次人才、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等方式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提升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自身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截至2019年底,中國已累計向37個亞非國家派遣了81個農業技術專家組、808人次,在非洲國家援建22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下向利比里亞等多個發展中國家轉讓450多項實用技術,3萬多名當地農民受益。
對抗與冷戰只會加劇21世紀安全挑戰,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安全的不可分割原則在1975年的《赫爾辛基最后議定書》序言中被首次提出,其后在1990年的《新歐洲巴黎憲章》、2010年俄美《關于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措施的條約》序言等文件中被數次強調。雖然這一原則原意旨在維護局部地區,尤其是歐洲各國之間的共同安全,卻在今后的國際安全與合作的實踐中獲得了新的內涵。中國發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歸和發展方向,以更強的平等性、包容性和均衡性,豐富拓展了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既強調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安全結構,更重視在國際互動中協商對話、照顧彼此合理關切以維護共同安全的過程。為彌補安全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全球人權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國際社會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更好地保護和促進人權。
2019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指出時代在發展,人權在進步,中國不僅把人民幸福生活視作最大的人權,而且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和當代實際相結合,走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發展權是一項普遍的、不可分割的權利,是基本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從傳統典籍中,我們能讀到“萬物之中,以人為貴”“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理天下者,以人為本”等振聾發聵、直擊人心的真知灼見,同時又為“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理念所彰顯出的東方智慧的寬容與豁達而震撼。在《世界人權宣言》起草的過程中,張彭春堅持將中華文化中的“仁”這一概念納入人權體系之中,主張自由主義模式并非人權的唯一體現形式。在“仁”的基礎上,他將共同體的維度融入人權概念,解答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的關聯與矛盾,反對受益者以人權的名義犧牲同胞的利益,認為人權不是對私利的滿足,而是要努力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妒澜缛藱嘈浴肺{了張彭春的觀點,在第29條第(一)款中規定,“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因為只有在社會中他的個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中國在人權事業方面的努力,讓世界人民看到西方文化之外更為廣闊的人權實踐和更為豐富的人權思想資源。
作為國際人權體系忠實的踐行者,以發展作為根本途徑來促進人權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行動遵循。中國認同《世界人權宣言》中強調的個人只有在社會框架內才能實現其個性的全面發展的原則,把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社會觀、歷史觀、人權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致力于建設一個每個人都能夠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新型社會。
1993年,世界人權會議通過《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指出一切人權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中國在強調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首要地位的同時,高度重視各種人權平衡推進、協調發展,如經濟、社會權利和公民政治權利等。人權涉及范圍廣泛,各類人權相互依存,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是人權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所堅持的以發展促進人權,不僅要保障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首要地位,也要“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權利需求,統籌推進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等建設,全面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
當前全球發展依然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充分享有人權造成消極影響。我們一方面要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續性,以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保障各國人民公平享有人權,另一方面要堅持各類人權相互依賴與不可分割的原則,促進和保護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對各類人權的發展進行統籌協調、統一部署、均衡促進,增強人權事業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人權從實質上說是國家管轄范圍內的事務,強調對國家主權的尊重和不干涉內政原則,人權也絕不是一國向另一國強加意識形態的借口和武器。但同時,人權亦帶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習近平主席強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指出“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內嵌于人權概念的珍貴內涵和價值導向。實現人人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偉大夢想,而發展人權則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
中國是全球人權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始終以負責任大國的世界觀、人類觀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事務,認真履行國際人權義務,廣泛開展國際人權合作,以實際行動推進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近年來,聯合國及其人權機構把中國政府的人權理念寫入相關決議,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同和支持。2017年3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的關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糧食權”兩個決議,明確表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表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中國理念正式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6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中國提出的“發展對享有所有人權的貢獻”決議,“發展促進人權”理念被引入國際人權體系。2021年3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中國提交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決議,呼吁各國在人權領域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加強技術援助和能力建設,促進合作共贏,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傳統視角下全球人權治理局限于國際人權機制的陳舊理念,深刻揭示出阻礙當前全球人權治理的是治理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提出全球人權治理走出困境的出路應該是和平、發展、合作,為應對全球治理危機提供了方向指引,也為全球人權治理勾畫了清晰的發展前景。
事實證明,只有堅持團結合作精神,在人權領域真誠溝通、深入交流,努力尋找共識、管控分歧,才能不斷提高各國人權保障水平,攜手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