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須隆 楊 碩
全球文明倡議順應歷史時代潮流,彰顯了中國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走向現代化之路的信心和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理想的信念,必將以文明交流互鑒的興盛開創全球文明發展的新時代。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時,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一重大倡議與2021年9月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2022年4月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一樣,成為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同時,今年恰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三大倡議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大重要基石,并且豐富與完善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這其中,全球文明倡議順應歷史時代潮流,彰顯了中國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走向現代化之路的信心和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理想的信念,必將以文明交流互鑒的興盛開創全球文明發展的新時代。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國際分工帶來的相互依賴加深;另一方面,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世界又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動蕩變革期。和平、發展、安全、治理四大赤字的加劇,經濟復蘇乏力以及各種安全問題的交織對人類的前途命運提出了嚴峻的拷問:
其一,多重挑戰的交織使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其實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的第三次逆全球化思潮一直甚囂塵上,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與地區沖突頻發的沖擊,世界經濟顯得復蘇脆弱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更是愈演愈烈,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的反向作用加劇了南北之間的發展鴻溝。
其二,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國際形勢演變帶來的安全風險和挑戰不斷加劇。冷戰后,世界格局逐漸呈現“東升西降”“南升北降”等不可逆轉的發展態勢,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由此引發的冷戰思維回潮、固守零和博弈的觀念、奉行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等安全觀,使得世界沖突風險加劇,全球安全秩序失靈,世界正在面臨日益增大的分裂和對抗風險。
同時,以西方為主要文明話語建構的不公平與不平等的全球秩序,成為人類文明發展面臨各種挑戰的重要原因。其實,從西方中心論、西方優越論衍生而來的西方普世價值觀、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論調自冷戰后至今一直占據著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流觀點。但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網絡空間的蓬勃發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形態,使得人類文明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不僅渠道暢通,而且規模也是空前的,人類文明正在邁向新的發展之路。
在這種強烈的現實背景與時代呼喚下,針對發展鴻溝、安全困境以及文明沖突,中國適時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文明倡議,不僅全面回答了百年變局下的命運之問,而且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繁榮與進步指引了方向與路徑。全球文明倡議正是立足于世界、時代與歷史的拷問中,為回答文明與現代化這一時代課題應運而生。

2023和合文化全球論壇在浙江臺州舉行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人類發展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由此可見,人類的現代化進程與文明發展的歷程是相伴而生的,現代化之路也是文明演進之路。中國在人類文明發展面臨各種挑戰,人類現代化處于發展十字路口的時刻,提出了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這一倡議基于源遠流長、和合共生、開放包容的中華文明基因,是對中國探索現代化道路實踐與經驗的總結,不僅為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而且為人類社會的現代化事業指明了全新方向。
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前提。世界的魅力正是體現在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之中,這種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能夠不斷發展的動力之源。雖然由不同地域與文化而形成的多樣性文明,會在文明的交流與發展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分歧,但這種分歧并非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簡單認同與否定,更需要中國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包容與接納。只有尊重各國不同的文明,打破文明之間的隔閡,取長補短,相互交融,才能讓世界文明更加繁榮。
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本遵循。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一直以來都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但不同的文明形態對其的理解都帶有自己文明的色彩。這同樣也是文明的多樣性決定的,既然文明是平等的,那么就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更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這是對“文明中心論”“文明優越論”的超越。因此,現代化之路更不是只有一條西方的道路可以選擇,不同的現代化道路是根植于不同文明之中的,要以平等、包容的心態接納不同的價值內涵。
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具有世界意義,將促進各國文明共興,必然會受到各方的支持與贊賞。
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強大動力。文明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既要對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又要在不斷創新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可以證明,中華文明之所以歷久彌新與其具有的創新性是不可分割的。這種將歷史與現代的結合,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進行轉化創造,使之與現代化相匹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持,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內核正是與時俱進的中華文明。
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全球文明倡議為破解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諸多問題挑戰既提供了理論指導,又闡明了實踐的方法路徑,將頂層設計的宏觀思維與實際問題的行動指南相結合。通過文明對話方式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拓寬文明互動交流渠道,善于利用已有渠道并且搭建新的交流互通平臺,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消弭隔閡與分歧,讓世界文明的百花園更加繁榮。全球文明倡議是在歷史潮流中關于現代化的中國回答,隨著其不斷的落實與實踐,必然會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從而促進人類發展進步。
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具有世界意義,將促進各國文明共興,必然會受到各方的支持與贊賞。自全球文明倡議提出以來,多國媒體與學者對其進行了報道并且表達了愿同中國一道共同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對于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尊重引起了諸多國家的廣泛共鳴,推動不同文明間相交流而非相敵視,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展現了人類文明未來發展方向。
實際上中國一直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與共興共榮的行動派。早在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中國的“文明宣言”,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系統全面闡釋中國的文明觀。不僅如此,中國在不同層面積極構建文明對話機制,既有多個雙邊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又有地區對話平臺。尤其是上海合作組織、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還立足自身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太和文明論壇、和合文明論壇、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嵩山論壇—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論壇、天壇文明對話暨世界文明與奧林匹克論壇、亞洲青年文明對話論壇、和合文化全球論壇、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等,創辦了多種多樣的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并且積極參與聯合國相關的文化對話機制。
與此同時,2012年6月,世界上第一個奧林匹克文化傳播互動中心標志“奧林匹克宣言廣場”在北京建立,中國又是世界上為數不多舉辦“雙奧”的國家之一,中國將奧林匹克文化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平臺和紐帶,奧林匹克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一脈相承;2023年2月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在希臘首都雅典成立,拉近了兩國學生學者間的聯系,促進兩國人民更好地了解彼此,讓中希文明實現了真實的交流互鑒;2023年9月,首屆中歐文明論壇在法國巴黎召開,不僅促進了中歐各國人民建立互信與理解,更成為中歐雙方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共同愿景的生動例證。此外,中國還創立了蘭花獎以表彰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士……凡此種種,都是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
由此可見,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為世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范式,未來文明交流形式是國際行為體對不同互動模式的選擇,而以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為核心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引領和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全球文明倡議從四個維度闡釋了中國的全球文明觀,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力量、夯實文明之基。中國響應時代號召提出并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必將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