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 曉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ESG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縮寫,是在傳統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上發展而來的新型評價體系與投資理念,通過對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方面的非財務評價,反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對于社會、自然環境的影響。ESG體系主要包含了信息披露、評級評分和投資指引3個層次,其中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是發展基礎,完善規范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可使ESG評分更加準確,推動ESG投資的發展[1]。
在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ESG信息披露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評估企業價值和投資風險的重要標準,然而,我國ESG信息披露制度仍存在較多問題。本文旨在探究我國ESG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具體從政策與制度、企業內部動力、ESG信息披露框架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ESG信息披露制度,提高ESG信息披露質量,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更為準確的信息。
傳統的財務披露制度只關注企業的財務績效數據,而忽略了企業與外界存在的矛盾。對于投資者而言,僅關注企業的財務績效可能會忽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ESG信息披露制度可使投資者能夠關注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并在追求利潤的同時,考慮到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此外,ESG信息披露對企業有著監督和鼓勵作用,從而降低投資風險。透明化的ESG信息使監管機構和公眾可對企業的ESG表現進行監督,降低企業在ESG方面違法的概率,同時鼓勵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避免過度追求短期利潤,從而提高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企業進行ESG信息披露后,專業機構會對披露的信息進行ESG評級,以引導投資。ESG披露報告能夠影響企業的融資能力。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企業的ESG表現差異控制資金流動,例如對高污染企業進行限制,對環保型企業進行資金扶持。在政府和公眾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的共同鼓勵下,投資者在投資時考慮的不僅是財務績效,還關注企業對社會、環境的友好程度以及自身治理結構等非財務指標。這些評價標準可使投資者在投資時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ESG信息披露良好的企業可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以及更多的融資機會,但應注意,這并不意味著ESG披露不佳的企業就無法獲得融資。
ESG披露制度使企業關注經濟、環境和公司治理問題等多個方面,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協調各方利益,為資本市場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在環境方面,主要考慮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包括管控污染物的方法、能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綠色發展的研究和實踐以及是否達到政府對環保的要求等。在社會方面,不僅主要考慮企業如何處理員工的福利、薪酬和管理問題,還考慮與供應商、客戶等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以及企業產品對社會的影響等。在公司治理方面,主要考慮組織架構設計和信息披露的合法性、真實性,包括公司各層級的權責、人員安排和組織協調性等方面。信息披露方面則主要關注信息的合法性、透明性,避免財務造假和公司腐敗等問題。
2003年,國家環??偩职l布了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公告。2006年,深交所制定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2008年,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要求央企在3年后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同年,上交所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企業報告可持續發展信息。2008年12月3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發布了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第1次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出具社會責任報告。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發布了社會責任系列國家標準,并于2016年開始實施。2018年,中國證監會修訂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確立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1年,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明確到2025年環境信息的強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
我國在ESG信息披露上最早是對環境方面進行探索,與ESG信息披露相關的文件較多但未形成體系,在對披露主體的要求上,對大部分企業以鼓勵披露為主,只有少部分企業要求強制披露。目前國內ESG相關法律文件對環境、社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均有所涉及,但大部分內容是對環境的強制披露進行規范,對于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強制披露規范較少。由于我國目前對信息披露還沒有統一的格式要求,不同行業的側重點不同,導致企業披露的報告形式多樣,即使是同行業的企業也有篇幅長短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難以進行對比。ESG相關報告多是刻意美化企業形象,在報告中忽略或較少披露公司問題[2]。
我國主要鼓勵企業進行ESG信息披露,但企業自主ESG信息披露的意愿較低。截至2022年12月末,1 47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的ESG報告,披露率僅為30.86%。相比國外,我國的ESG披露率較低,可能是因為企業披露ESG報告需要的成本較高,企業需要設立專門的ESG組織。同時,關于ESG信息披露的意識較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ESG關注較少,投資者和公眾對金融機構的ESG投資指引的關注度較低[3]。此外,監管機構和政府對ESG報告的要求不高,企業沒有外部強制要求,也沒有內部披露所帶來的收益動力,這導致我國ESG信息披露的企業數量較少,與歐美國家相比仍有顯著差距。
雖然我國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文件,但只有少數信息是強制披露的,而對于其他相關的ESG信息企業有較大的操作空間。這導致企業可以選擇性披露或不披露不利信息,使得ESG披露信息無法準確反映該企業的真實狀況。此外,ESG信息披露監管機制尚未完善,金融機構在ESG體系上開展綠色信貸,上市公司會在ESG披露違法成本與虛假披露后獲得收益之間進行選擇,增加了企業造假ESG報告的風險。同時,我國ESG報告第三方鑒證還需要加強,在《中國上市公司ESG發展報告(2022年)》中提到,目前只有12.95%的上市公司對ESG報告進行獨立第三方鑒證,因此我國的ESG強制披露內容與監管體制需要改進[4]。
我國ESG報告主要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缺乏具體量化指標,可比性不強。同行業企業參考多部指引,在同一問題上采用不同指標披露,比較的難度較大。披露篇幅和內容缺乏規范指引,導致企業總是趨于自利而選擇性披露,加大投資者參考ESG報告難度。雖然2018年證監會確立了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但對量化指標要求較少,報告仍以文字為主,缺乏數據支撐,難以對企業進行定量評價。ESG信息定量獲取難度較高,例如排污企業對于間接排放難以計算。我國ESG體系建設尚未完善,缺乏明確定量指標規定。不同ESG信息披露框架影響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評級,導致ESG評級無法橫向比較,同一企業在不同框架下得分也不同。在信貸資源分配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將加大企業ESG選擇性披露風險。
目前,我國ESG信息披露制度的發展困難,主要是因為企業缺乏內在披露動力,外部強制性披露制度不完善。為提高企業的披露動力,可將口頭鼓勵轉變為政策性鼓勵,推出相關的ESG披露的補貼政策,對符合標準的ESG信息披露報告給予補貼,從而降低企業的披露成本,提高披露動力。在強制性披露制度方面,隨著我國現有制度不斷完善,可以逐步完善ESG強制性披露的主體和內容。對于披露主體而言,應根據企業規模、行業等因素進行分類,綜合分析ESG報告的重要性,政府可出臺強制性政策規定,對于重要的企業要求強制性披露。對于披露內容,應根據不同行業來要求須強制披露的內容,例如,高污染企業在環境方面應強制披露更多的信息,而金融企業則應更加注重公司治理。通過強制披露的壓力,完善企業的組織架構,在投資戰略中加入ESG理念,減少投資風險。
ESG報告的影響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宣傳社會責任的廣告;另一方面是非法融資。因此,需要健全ESG報告的監管制度以保證其客觀性。政府可出臺懲罰措施提高企業利用ESG報告違法的成本,例如罰款和媒體批評。交易所可通過抽樣檢查企業的ESG報告,提高報告之間的可比性。此外,應加入更多的量化指標,減少文字報告篇幅,盡量減少ESG報告的主觀性。對于企業ESG報告的重要性分類,對于影響重大的企業,要求強制出具ESG審計報告等鑒證文件,提高披露質量,防止企業通過ESG報告“漂綠”。同時,應加強ESG理念的培養,建立方便快捷的舉報渠道,通過獎勵的方式提高公眾或同行競爭對手等利益主體舉報的積極性。對于當地高污染企業這類危害民生的企業,政府可以通過宣傳ESG理念提高公民監督意識,使其更容易受到當地居民的監督[5]。
目前國際上有較多ESG信息披露框架,但它們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例如GRI的標準指引,著重于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的績效表現;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引,著重于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社會責任問題;SASB的可持續性會計準則,著重于財務績效的可持續問題。但是,簡單復制不同的標準無法完全滿足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需求,因此,需要結合國外的標準指引和中國目前的國情,制定出更適用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在環境方面,需要更多的量化指標,以實現同行業之間的指標可比性,各行各業的指標需要具體分級,以對企業污染能力進行分類。在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方面,需要根據不同行業進行調整。
隨著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ESG信息披露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投資者而言,ESG評級也逐漸成為了評估企業價值和投資風險的重要標準。我國ESG信息披露制度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較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從政策與制度、企業內部動力、ESG信息披露框架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ESG信息披露制度,提高ESG信息披露質量,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更為準確的信息,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