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欣悅,景 佳
(江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56)
《滇南山謠》創作于1992 年,是張朝以云南彝族音樂為基礎,結合西方鋼琴創作技法而作,是一首具有云南地域風格和時代性的鋼琴組曲。張朝對音樂與意境的融合獨具匠心,該作品就是張朝根據童年時期的生活和云南特有的風景、風俗創作的。《滇南山謠》共有三首:《山娃》《山月》《山火》,分別從人、景、情切入,每一首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整體又處于同一個故事背景之下。
《滇南山謠》是張朝以彝族文化為根本,并在此基礎上吸收西方文化加以創新創作出的作品。作品不僅具有傳統的民族性,還融入了多種音樂元素,具有很強的獨創性。該作品運用了云南彝族音樂特有的調式與和聲,使音樂充滿了濃厚的民族色彩,同時結合西方的作曲技法,將彝族音樂元素融入西方的曲式與和聲中,從而達到對民族音樂的傳播又不失創新特色。作為眾多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與西方鋼琴技法結合的作品之一,其教學意義在于通過學習這首作品,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又能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特色與內涵。正是因為《滇南山謠》以別樣的創作手法對不同文化進行融合與傳承,才使其成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多元音樂文化融合的作品。
在《滇南山謠》中,《山娃》和《山火》均為復三部曲式,《山月》為單二部曲式,都采用較為簡單的單二部或者復三部曲式,但調式調性采用中西結合的寫作手法,打破了傳統的創作手法,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調式調性上,《山娃》采用彝族特有的四聲羽調式,引子(1-5 小節)A 部(6-23小節)由兩個樂段組成,a 段(6-15 小節)右手旋律為a 羽調式,左手伴奏為d 羽調式,b 段(16-23小節)右手旋律為d 羽調式,左手伴奏為g 羽調式,非同宮系統相同調式的重疊使用豐富了該曲的音響效果,B 部(24-39 小節)為d 羽調式。過渡句(40-46 小節)為再現部的出現進行鋪墊。再現部A’(47-62 小節)先是再現了主題材料,再對主題材料的音高和織體進行了加花。尾聲(63-69 小節)材料與引子進行首尾呼應,模仿彝族的彈撥樂器,音樂由強到弱漸漸淡去。《山月》引子(第1 小節)左右手交替出現,形成呼應。A 段(2-5 小節)為b 羽五聲調式,A’段(6-9 小節)是B 徵五聲調式,這是云南彝族音樂特有的母調式,同主音大小調的轉換使得兩段的情感遞進與和聲色彩形成對比。B段(10-13 小節)為b 羽六聲調式,B’段(14-17小節)為B 徵六聲調式,調式的轉換賦予了作品和聲更多的變化。尾聲(18-21 小節)不斷強調主題材料,力度不斷減弱,音樂逐漸回歸平靜。小曲的A 段和B 段都采用同主音調式的交替,這是彝族音樂的典型特征。《山火》引子(1-7 小節)采用大三和弦的分解進行,強-弱-強的進行預示著人們圍著篝火歡快起舞的場面即將到來。A 部(8-27小節)和B 部(28-51 小節)在C 宮調式上展開,再現部的A’(52-69 小節)轉到了F 宮調式,運用了A 部和B 部的主題材料再現,直至尾聲(70-83 小節)才回到了C 宮調式。
《滇南山謠》在和聲的選擇上打破了傳統中國作品創作的思維定勢,即三度音程和三和弦。作者大量使用三、六度音程,四五度疊置構成的和弦,五度疊置構成的和弦,七和弦等色彩性功能和弦。《山娃》中四五度疊置構成的和弦與裝飾音的巧妙配合營造出一種由遠及近的畫面感,之后運用了快速四十六分音符三次低八度的進行和雙手的四五度音的重疊,大量裝飾音的加入使旋律更加活潑生動。這些音樂元素共同描繪出了山里孩童機靈活潑、你追我趕的場景。《山月》中功能性和聲和線條性和聲相結合的手法是這首作品的特點之一,在旋律聲部進行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和弦外音和變化音,伴奏聲部運用分解和弦織體。右手有兩個互相模仿的聲部,增強了音樂的對話感,左手聲部多為分解和弦與右手旋律交錯出現,為音樂整體增添了更多的流動性和意境。《山火》中作者結合了撒尼族獨特的三六度音程交替進行的特點,突出了樂曲的民族性。和聲在傳統三和弦的基礎上增加升二度音,這個帶有二度和弦外音的和弦頻繁出現在整首樂曲中,除此之外,作者還在部分樂句中使用了七和弦,獨特的和聲進行使得整個作品的音響效果比傳統使用三和弦的作品聽起來更有張力且更富民族韻味。
在《滇南山謠》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來模仿多種彝族傳統樂器,主要用散板式裝飾音、倚音和跳音、短倚音來模仿彝族的弦樂器和彈撥樂器。這些裝飾音的運用不僅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也讓樂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在演奏時要格外注重音樂整體的流動感,在演奏每一首樂曲時,首先都要有一個橫向的線條旋律感,旋律感可以通過觸鍵、力量、踏板的變化來調整,以此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要注意音樂情緒的遞進和層次,在練習時分析不同節奏和節拍的特點,把握樂句間的呼吸,通過手指間力量的轉移來處理不同樂句的情緒和情感。
第一首《山娃》中,開頭兩小節與結尾兩小節三個十六分音符加左手的和弦來模仿彝族三弦的特點,全曲基本運用倚音、跳音、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和四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這些節奏交錯出現,上下交替進行,體現了孩童之間嬉笑打鬧、你追我趕的純真浪漫情景。在教學實踐時,《山娃》要注重裝飾音的奏法,模仿山里孩童活潑、靈動的特點。演奏時音色應如鈴鐺聲一般輕快,觸鍵需敏捷。開頭四個和弦都要一氣呵成,不可在交替換手時有絲毫的卡頓;在音樂處理時,第一小節可以選擇高抬指的觸鍵方式,表現明亮的音色,到第二小節時,可與第一小節的觸鍵方式相反,選擇貼鍵,表現較為陰暗的音色,就如大山中的回聲,呈現出余音繞梁的音響效果。整曲中大量的倚音、跳音在下鍵時一定要積極;用指尖觸鍵,下鍵后迅速跳起,這樣才能更好地模仿出彝族彈撥樂器的效果。
第二首《山月》中,A 和A’樂段曲調悠揚、安靜,猶如童謠中的搖籃曲形式,主題旋律婉轉優美,安靜流暢。B 和B’兩個樂段作者使用緊密的分解和弦的六連音模仿彝族月琴的獨特音色和彈奏效果,旋律線條跨度不大,多為級進和小跳,體現出山間月光照在湖面上的寧靜祥和的景象。尾聲部分的音樂趨于平靜,旋律音漸漸消散,刻畫出隨著夜晚漸深,大山逐漸平靜的情景。
在教學實踐時,《山月》要注重旋律線條的起伏,六連音的加入使得音樂更具流動感。A 和A’樂段在演奏時用指腹貼鍵彈奏出相對柔和的旋律,下鍵要輕,聲音要深,用較大的觸鍵面積慢慢把聲音推下去,塑造柔和、細膩的音色。B 和B’這兩個樂段,左右手的聲部模仿了彝族民歌的男女對唱形式,在旋律音突出的情況下要保持音樂的歌唱性,內聲部要注意彈得流暢均勻。起初旋律只在右手出現,后面隨著左手旋律聲部的加入,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相互模仿產生呼應,就需要把左手聲部的旋律音也凸顯出來,左手低音聲部的加入使音響更飽滿,情緒更充沛。
彝族舞蹈的形式豐富多樣,節奏輕快明朗,力度剛勁有力,多為集體舞。在節奏方面,一是自由抒情的散板,二是律動性十足的節奏,多為五拍子,與我們熟知的規則節拍不同,彝族舞蹈通常使用不規則的混合節拍。第三首《山火》表現的就是火把節人們載歌載舞的歡騰景象,彝族火把節是彝族的一種傳統節日,是彝族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之一。節日期間,人們會在村子里架起篝火,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邊跳邊唱,青年男女在篝火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對彝族來說,火把節不僅僅是娛樂放松的節日,更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節日。第三首《山火》是整套作品中速度最快、力度對比最強烈的,2/4、3/4、3/8 拍交替出現,這種不規則節拍打破了原本的律動節奏,大量的切分體現了彝族舞蹈熱烈歡快的特點。節奏節拍的變化在這首作品中格外突出,張朝在不同節拍中使用同一種節奏型的創作手法為作品增添了更多動力,使音樂的層次感更加豐滿,把音樂描寫的節日氛圍推向高潮。
在教學實踐時,《山火》要注重節奏和速度的穩定,因為速度較快,需要雙手交替演奏大量的柱式和弦,所以容易出現節奏不穩、力度不平衡、下鍵不整齊的現象,需要演奏者跟隨節拍器多慢練,把握強弱規律,鍛煉指尖的爆發力,保證聲音的顆粒性和整齊度。作品每小節的拍點模仿了鼓點,大量的重音記號體現出彝族舞蹈動感十足的特點,同時2/4、3/4、3/8 不同節拍的交替出現打亂了律動,表現出彝族舞蹈自由自在、靈動多變的特點。與《山娃》《山月》不同,《山火》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和弦間的連接十分重要,縱向的和弦不能含糊,音色必須整齊干凈,但旋律又不能缺少橫向的線條感。彈奏時,提前用正確的手指貼住琴鍵下鍵,每個手指下鍵都要直接果斷。
《滇南山謠》作為云南風格鋼琴作品的代表之一,立足于云南本土民族特色,讓學生體會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建立深厚的民族情感,樹立民族世界觀。在教學應用中,學生可以通過對彝族音樂特點的學習感悟別樣的民族風情,提高音樂審美水平,激發學習興趣。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中,音樂作品是藝術價值的最終體現,情感體驗是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得以實現的最佳載體之一。在目前中國的鋼琴教學中,對西方教材的使用較廣泛,從而忽視了對民族音樂的傳播。在學習前,首先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成長經歷、創作風格有一定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風格和內涵,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云南音樂傳承過程中,創作是重點之一。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創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聽到不同節奏、速度、音色等要素時表達自己的認識與理解,鼓勵并指導學生進行二度創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使學生在學習作品的同時發散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從音樂視域的角度去認識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山娃》刻畫了山間孩童的天真無邪,《山月》展現了大山月夜的夜色朦朧,《山火》描繪了彝族火把節的載歌載舞。《滇南山謠》通過對云南民族音樂元素的吸收運用,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云南各式各樣的風俗傳統。樹立民族自信是素質教育發展中越來越重要的環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學生通過對《滇南山謠》的學習,一方面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云南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這對提升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積極作用。彝族樂曲是中華云南樂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云南今后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珍貴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將民族音樂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是發展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與中國本土的歌曲不同,民族題材的鋼琴作品極具民族民間音樂與西方鋼琴創作技法融合的文化色彩,由于民族素材和情感的本土化,云南題材鋼琴作品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研習的動力,在實際的教學中,鋼琴教師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將民族題材鋼琴作品融入到鋼琴教學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云南題材鋼琴作品的興趣。張朝的《滇南山謠》通過模仿民族樂器和民族舞蹈將民族元素與西方創作技法融合在一起,從而推廣和發展我國音樂藝術,培養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自發的認知和學習,進而全面地完善鋼琴教育體系,拓展和加深學生對于民間音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