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瑜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0)
亞文化與潮牌服飾作為兩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概念,在當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大衛·雷斯曼(David Riesma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關于亞文化的相關概念,歸納了有關大眾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區分,并將亞文化總結定義為積極追求小眾的風格[1]。潮牌服飾作為一種時尚文化表達形式,融合了亞文化的元素與潮流時尚的趨勢,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青年文化符號。潮牌服飾作為亞文化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與流行文化和商業市場密不可分。潮牌服飾的興起不僅僅是由年輕人對時尚的熱衷所推動,更是與市場經濟和品牌推廣的背景息息相關。
亞文化的現象早在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開啟之前就已經初露端倪,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亞文化概念的內涵也早已發生了改變[2]。本文所探討的亞文化指的是20世紀60年代,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從芝加哥學派引入亞文化的概念,并將其應用于青年休閑和風格的研究[3]。亞文化的基因是叛逆的、小簇的,生命力是旺盛的、不可被忽略的。
與之相關聯的潮流文化更是如此,主要表達的是當下青年族群年輕態的生活理念,幾乎涵蓋了以城市生活為主的服飾、音樂、運動、玩樂、生活用品等各方面的新興概念和相應產品。潮流服飾由世界各地紛繁復雜的潮流文化衍生而來,是潮流文化最顯著最易識別的實物載體[4]。
從亞文化與潮牌服飾的基因中可以看出,亞文化對潮牌服飾的塑造是一種相互影響和互動的關系。亞文化對潮牌服飾的塑造體現在對于個性和身份表達的需求上。亞文化群體通過選擇特定的潮牌服飾來展示自身的獨特魅力和身份認同。例如,潮牌服飾在嘻哈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用來表達自由、真實、創造力和個人風格等價值觀。
其次,亞文化對潮牌服飾的塑造也體現在對于潮流和時尚的引導上。亞文化通常是時尚和潮流的源泉之一,通過不斷地創新和追求新的審美標準,將潮牌服飾帶入主流文化中。例如,朋克文化以其獨立、反叛的形象成為了潮牌服飾的重要靈感和樣式源泉,將其個性化和抗爭意義融入到服飾設計中。亞文化通過潮牌服飾的推廣和普及,對時尚和潮流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潮牌服飾的產生和發展源于亞文化運動,通過它們的流行和傳播,不僅僅是一種時尚趨勢,更成為了亞文化成員們表達自我個性的方式。與傳統時尚的規范有所不同,潮牌服飾往往采用非傳統的圖案和創新的材質,這種與眾不同的設計風格吸引了一部分人的關注,并樹立了他們的獨特形象。亞文化群體傾向于選擇潮牌服飾來追求個性和獨特性,通過著裝來表達他們與主流社會的差異和反叛精神。
亞文化群體中的年輕人傾向于以潮牌服飾作為身份認同的標志,以此與其他亞文化成員相互聯系。例如off-white的經典標志在服裝上的占比面積非常大,以至于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也能一眼識別,當他們穿著潮牌服飾出現在亞文化聚集地時,彼此之間能夠迅速建立起默契和共鳴。這種社會象征意義使得潮牌服飾成為了亞文化群體中的一種組織和聯結方式,為他們帶來了團結感和歸屬感。潮牌服飾通過其獨特的設計風格、社會象征意義以及文化創新的角色,賦予亞文化群體一種獨有的身份認同。
亞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地域和人群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取向,潮牌服飾設計者經常會從亞文化中吸取靈感,加入對應的元素和符號來打造獨特而富有辨識度的設計風格。例如,從嘻哈文化到電子音樂文化,從街頭文化到街舞文化,每個亞文化都有著獨特的視覺識別標志,這些標志往往被潮牌服飾品牌利用在設計中,使其與眾不同。
亞文化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以及背后對應的生活方式等都深刻影響著潮牌服飾設計。亞文化中的年輕人追求個性和自由,他們需要服飾能夠適應其活動需求,并能表達自己的獨特個性。因此,潮牌服飾的設計常常追求舒適和功能的融合,側重于面料的選擇和剪裁的合理性、鮮明的色彩和富有個性的圖案等。
亞文化對潮牌服飾的市場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亞文化的獨特性和獨立性吸引了一大批追求個性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通過購買潮牌服飾來展現自我身份認同和與亞文化的緊密關聯,銷售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亞文化的迅速演變和變化要求潮牌服飾品牌始終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能力。品牌需要不斷推出具有獨特設計和符合亞文化潮流的產品,才能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欲望。潮牌服飾的市場影響力和亞文化的生命力是息息相關的,亞文化的不斷萌芽和發展給潮牌服飾注入了生命力,亞文化的影響力也借由潮牌服飾的市場影響力擴大。
亞文化的興起和發展為潮牌服飾創造了獨特的市場需求和文化環境。亞文化所代表的群體追求個性和獨特性,他們樂于接受新穎的設計理念和獨立的創意,這對于潮牌服飾品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激勵,使得潮牌服飾持續流行。
亞文化對潮牌服飾的流行影響也體現在營銷和推廣方面。亞文化所代表的人群具有強烈的社交活動和社群意識,特別在互聯網高速普及應用的年代,這類社交變得更為簡單和頻繁,這使得他們更容易接受和傳播潮牌服飾。通過社交媒體營銷的方式有效地擴大了潮牌服飾的影響力,使得更多人熟悉和了解這些品牌,從而增加了銷量和市場份額。
此外,亞文化對潮牌服飾的流行影響還表現在塑造消費者的價值觀和消費習慣上。消費者愿意購買并追求潮牌服飾,不僅僅因為這些服飾的時尚和炫酷,更是因為這些服飾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亞文化對于潮牌服飾的流行影響使得潮牌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消費者將其作為一種展示自我的方式,強調個體的獨立與個性的表達。
潮牌服飾在青年亞文化中的應用與表達。青年群體一直是潮流文化的主要追隨者和推動者。潮牌服飾作為一種時尚符號,被青年們廣泛使用來展示他們的品味和流行觸覺。青年們常常通過選擇和穿著熱門潮牌服飾來表達自己對時尚的敏銳感知,并與同齡人分享他們的潮流藝術視角。這種服飾的應用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其作為著裝選擇,而是一種在社交圈中展示自己身份的方式。
其次,潮牌服飾也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重要標志,反映他們所屬的亞文化圈子和個人興趣。青年們通過選擇特定的潮牌品牌或風格來表達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態度和所關注的文化元素。例如,一些青年可能選擇潮牌服飾來展示他們對音樂、街舞或滑板文化的熱愛,而另一些青年可能追捧具有社會關注性的潮牌品牌,以此展示他們對環保、公益事業等社會問題的關注。
最后,青年們在選擇潮牌服飾時,也通過搭配和演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時尚態度和個性特點。例如“Y2K”所傳達的時尚感和它的核心思想“樂觀主義和技術烏托邦文化”對于新一代人群來說無疑是熟悉又陌生的時尚文化,這樣對科技的向往和追求也符合Z 世代的心理訴求[5]。
總體而言,潮牌服飾在青年亞文化中的應用與表達不僅僅是一種時尚選擇,更是一種用于展示個性、文化認同和創造獨特形象的方式。
潮牌服飾在學生亞文化中的應用與表達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和影響力的課題。隨著社會發展和時尚潮流的不斷演變,學生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形象和身份認同,學生們通常被社會視為成長階段的探索者,他們渴望通過服裝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所屬群體。選擇潮牌服飾不僅能夠滿足他們對時尚的追求,還可以讓他們通過服裝塑造自己的獨特形象,以此表達對特定亞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
此外,潮牌服飾也成為學生們展示社會地位和物質條件的方式之一。盡管學生身份通常被認為是沒有經濟能力的,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家庭或富裕地區,學生們可能會因為家庭背景或父母的支持而能夠購買昂貴的潮牌服飾。穿戴這些昂貴的品牌服裝可以讓他們在同伴中顯露自己的特殊地位,展現自己在社會中的獨立性和成功感。
潮牌服飾作為一種獨特的時尚風格,已經成為了音樂亞文化中的重要表達方式。在音樂亞文化中,年輕人通過潮牌服飾來展示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特定音樂流派的認同。
每個音樂流派都有其獨特的服裝風格,例如說流行音樂中的街頭風格、搖滾音樂中的復古搖滾風格、嘻哈音樂中的街舞風格等。年輕人通過穿戴相應風格的潮牌服飾,展示出自己對特定音樂流派的喜愛和認同。潮牌服飾在音樂亞文化中的應用也體現了對音樂偶像的崇拜。他們會模仿偶像的著裝風格,穿戴與偶像相似的潮牌服飾。這種模仿不僅僅是對偶像本人的喜愛,更是對音樂亞文化的一種追隨和認同。通過穿戴相似的潮牌服飾,年輕人能夠與偶像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力量和激情。
此外,潮牌服飾在音樂亞文化中的應用還可以作為交流和交友的紐帶。音樂亞文化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社群,年輕人通過穿戴潮牌服飾來與其他音樂愛好者建立聯系并建立友誼。相似的著裝風格成為了彼此之間的話題和共同語言,幫助年輕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音樂亞文化的聚會和活動中,潮牌服飾也成為了參與者之間相互認同和展示自我的方式。
亞文化群體通常具有超前的審美敏感性和變革的意識,他們通常能夠捕捉到時尚產業的新興趨勢,并將其轉化為獨特的潮牌服飾風格。亞文化通過與潮牌品牌的合作和創新,推動了潮牌服飾市場的發展與演變。亞文化通過潮牌服飾的設計和流行,傳達了他們對社會問題和價值觀念的關注與呼吁。潮牌服飾成為了他們表達和傳遞自身觀點和立場的媒介。這種表達可以是對平等、自由、多元化等價值觀念的訴求,也可以是對環保、社會公益等問題的關注。亞文化通過潮牌服飾的推動與創新,成功地將個體的聲音傳遞給了更廣泛的社會。
潮牌服飾通過其獨特的設計和突出的品牌特點,傳達了一種獨立、時尚和個性化的亞文化價值觀。這些服飾常常與青年群體和亞文化活動緊密相連,通過佩戴潮牌服飾,年輕人能夠迅速識別彼此所屬的社會群體,并在其中建立聯系和參與集體活動。此外,潮牌品牌經常與亞文化活動密切合作,舉辦潮牌發布會、音樂節和時尚活動等,進一步加強了潮牌服飾與亞文化之間的聯系,并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商業化使得潮牌服飾從單純的亞文化象征逐漸轉變為產業鏈中的一部分。品牌商家意識到亞文化潮流的市場需求,并開始開發和推廣符合亞文化審美的潮牌服飾。商家與亞文化社群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使得亞文化與潮牌服飾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互動進一步加強。商家通過網絡和線下活動共同推廣潮牌服飾,并且通過與亞文化活動的合作建立品牌形象,促進銷售和市場發展。
在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推動下,潮牌服飾逐漸變得收斂和趨同,失去了原本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有些品牌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開始借用亞文化符號進行炒作,甚至出現了市場泛濫和商品過度包裝的現象。這也導致了一些消費者對亞文化與潮牌服飾商業化過程中的真實性和本地性產生質疑。
潮牌服飾的符號性出自亞文化的風格屬性,潮牌服飾作為一種特定風格的代表,能夠幫助亞文化人群塑造獨特的身份和形象。亞文化永遠都在不停的萌芽和收編中,這源源不斷的變化就是潮牌服飾的興起和未來發展的源動力。
亞文化為潮牌服飾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意,同時也引領著潮牌服飾的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與此同時,亞文化為潮牌服飾品牌和設計師提供了與消費者更緊密互動的機會,實現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度連接。因此,時刻投身于正在發展中的亞文化中,將成為潮牌服飾行業持續創新和發展的必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