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鵬,何 睦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2488;2重慶醫藥高等??茖W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1331;3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1]。主觀幸福感屬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疇,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Diener在1984年提出,其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根據自設的生活目標對整體生活質量所作的主觀評價[2]。已有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對個體的社交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生命質量等有顯著影響[3],也有研究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認為主觀幸福感與大學生的人際壓力、抑郁、自我同一性、心理資本狀況密切相關[4-5]。
網絡游戲成癮是網絡成癮的一種類型,是指過度使用網絡游戲導致身體、社會功能障礙的心理現象[6]。雖然有研究指出,適度的網絡游戲有助于提升主觀幸福感[7],但更多研究認為網絡游戲成癮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隨著網絡游戲成癮程度的加深,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會隨之降低[8],同時網絡游戲成癮也會導致個體社交能力的下降,進而降低個體的主觀幸福感[9]。因此推測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可以顯著影響主觀幸福感。孤獨感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感體驗,指個體在社交網絡中情感滿足未達到預期的心理狀態[10]。有研究發現,網絡游戲成癮會加重個體孤獨感[11],還會導致社交活動惡化,進一步提升個體的孤獨感[9]。同時,有研究通過跟蹤調查的縱向數據分析發現,孤獨感可以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3]。空虛感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負性情感體驗,主要是指個體內心空洞,對于人生目標認識不清,缺乏明確的價值追求和生命意義的主觀感受[12]。有研究發現,網絡游戲成癮等過度的互聯網使用行為會影響個體的情緒、社會適應,使個體的無意義感和空虛感提高[13],也有研究發現空虛感越強的個體,幸福感較低[14]。因此,推測大學生孤獨感、空虛感在網絡游戲成癮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并行中介作用。
大學生是未來推動國家和社會建設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大學本、專科生年輕、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思想價值觀念正處于形成階段,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重視其主觀幸福感對國家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相關文件陸續出臺,如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年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等6部門2020年發布《關于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等,此外,湖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3部門2023年持續開展《網絡“掃黃打非”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專項行動》,由此可知,我國的網民數量逐步上升,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網絡游戲成癮成為影響湖南省、重慶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實難題。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網絡游戲成癮對湖南省、重慶市大學本、??粕饔^幸福感的內在影響機制,并進一步探討孤獨感、空虛感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以期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補充。
于2023年5月在湖南省和重慶市展開調查,在院校層面采取典型抽樣法,綜合考慮院校類型及院校主管部門等因素,抽取湖南和重慶4所大學,其中2所綜合類院校、1所理工類院校、1所醫藥類院校。在個體層面采用分層整群抽樣,共抽取10個學院作為初級抽樣單元,再以學院內4-5個班級作為二級抽樣單元進行整群抽樣。納入標準:年齡≥18歲;在讀大學本、??粕?知情同意、自愿填寫本問卷。排除標準:在讀研究生。共發放并回收1000份問卷,剔除重復填答、缺失數據等無效問卷及研究生被試,得到有效問卷76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76.8%。本研究已通過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3-05-29),所有被調查者均知情同意。
1.2.1 網絡游戲成癮量表(internet game addiction scale,IGAS)。選用周治金等編制的大學生網絡成癮量表中的網絡游戲成癮分量表來測量網絡游戲成癮程度[15]。該量表為單一因子,共8個題項,采用5點計分,“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分別計1-5分,總分范圍為8-40分,得分≥25分為網絡游戲成癮判定標準,得分越深,說明個體網絡游戲成癮程度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為0.92。
1.2.2 ULS-6孤獨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ULS-6)。選用Hays等編制[16],周亮等修訂的ULS-6孤獨感量表[17]。該量表為單一因子,共6個題項,采用4點計分,“從不-一直”分別計1-4分,總分范圍在6-24分,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孤獨感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為0.86。
1.2.3 空虛感量表(sense of emptiness scale,SES)。選用梁豐編制的空虛感量表[18],該量表包括價值感、意志自由、消極情緒、消極行為4個因子,共計18個題項,所有題項均采用5點計分,“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分別計1-5分,總分范圍為18-90分,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空虛感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為0.91。
1.2.4 幸福感指數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WB)。選用Campbell編制的幸福感指數量表[19],該量表包括總體情感指數和生活滿意度2個因子,共計9個題項,采用7點計分,總體情感指數題項得分取均值與生活滿意度1.1倍加權,兩者得分之和為總體幸福感指數,總分范圍為2.1-14.7分。得分越高,說明個體主觀幸福感越高。Cronbach's alpha為0.95。
采用SPSS 26.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檢驗、相關分析等,使用Hayes開發的PROCESS插件進行中介效應檢驗[20]。采用Bootstrap方法,重復抽取樣本5000次,95%置信區間。
768名調查對象中,女性287人(37.4%),男性481人(62.6%);大學???38人(31.0%),大學本科530人(69.0%);被試年齡18-26歲;來自農村家庭579人(75.4%),來自城市家庭189人(24.6%);家庭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164人(21.4%),2001-4000元247人(32.2%),4001-6000元173人(22.5%),6001-8000元107人(13.9%),8000元以上77人(10.0%)。
采取不同計分方式來降低可能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單因素因子分析檢驗共同方法偏差,對所有分析題項進行無旋轉的主成分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有8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第1個因子的方差解釋量為37.76%,小于臨界值40%,說明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在768名調查對象中,網絡游戲成癮得分為(19.27±7.28),網絡游戲成癮共有158人(25分以上),檢出率為20.57%。將不同人口學變量作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檢驗。不同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調查對象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不同學歷層次的調查對象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主觀幸福感與人口學變量差異
通過相關分析剖析網絡游戲成癮、孤獨感、空虛感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發現網絡游戲成癮和孤獨感、空虛感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主觀幸福感和網絡游戲成癮、孤獨感、空虛感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見表2。

表2 網絡游戲成癮、孤獨感和主觀幸福感相關分析(r)
構建網絡游戲成癮通過孤獨感、空虛感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模型。將性別、生源地、學歷層次、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人口學變量作為控制變量,使用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4進行并行中介效應檢驗。在總效應方面,網絡游戲成癮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156,P<0.001)。在中介效應方面,納入孤獨感、空虛感作為中介變量后,發現網絡游戲成癮既可以正向預測孤獨感(β=0.288,P<0.001),又可以正向預測空虛感(β=1.036,P<0.001)。此外,網絡游戲成癮仍然可以負向預測主觀幸福感(β=-0.042,P<0.01)。運用Bootstrap法檢驗孤獨感、空虛感的中介效應,95%CI均不包含0,說明孤獨感、空虛感在網絡游戲成癮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并行中介效應成立。直接效應(-0.042)、孤獨感的中介效應(-0.091)、空虛感的中介效應(-0.023)分別占總效應(-0.156)的比例為26.92%、58.33%、14.74%。見表3,表4,圖1。

圖1 中介效應模型注:**P<0.01,***P<0.001。

表3 孤獨感、空虛感的中介模型檢驗結果

表4 總效應、直接效應和中介效應分析結果
結果顯示,湖南省、重慶市大學本、??粕饔^幸福感總體水平較高,得分均值為10.36,高于已有研究的多數測量得分[3-4],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人口學變量能夠顯著影響其主觀幸福感。而在學歷層次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方面,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湖南省、重慶市大學本、專科生在主觀幸福感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赡茉蚴?雖然本科生和??粕嬖谝恍┎町?但也存在較多共性,如年齡相仿,都處在人生的過渡期,具有相似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15]。在時間自主性方面具有相似性,生活和學習都缺乏強約束,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在人際關系方面具有相似性,均離開家庭和父母,處于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人際交往與合作等[19]。在生源地方面,來自城市家庭的大學本、專科生主觀幸福感要顯著高于農村家庭,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5]。在家庭收入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較高的大學本、??粕腋8幸@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較低的大學本、??粕?。而隨著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加,其主觀幸福感先顯著增加,而后有小幅降低的趨勢,這與伊斯特林悖論(幸福悖論)相一致[21]。社會比較理論具有較好的解釋力,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個體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評估自身的生活狀況、地位和價值等,以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實際位置,若個體的狀況強于他人,就會感到幸福感,反之就感到不幸福[22]。來自城市家庭的大學本、專科生的家庭狀況等一般高于農村家庭大學本、??粕?而通過家庭收入的比較,家庭收入較高的學生幸福感更高。當社會總體富裕程度得到提升時,社會比較的標準也隨之變高,使得高收入群體通過社會比較獲得心理效用變少,因此主觀幸福感有降低的趨勢。因此,提升湖南省、重慶市大學本、??粕饔^幸福感不能一概而論,尤其要關注不同生源地的差異、不同家庭收入的差異,突破主觀幸福感較低的重點群體、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全面提升大學本、??粕饔^幸福感。
結果顯示,湖南省、重慶市大學本、專科生網絡游戲成癮的檢出率達20.57%,與國外以往研究0.7%-27.5%的檢出率相一致[23],略高于國內以往研究4%-17%的檢出率[24-25]。網絡游戲成癮對大學本、專科生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即網絡游戲成癮程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低,這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7-8]??赡艿脑蚴?大學本、專科生面臨著較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網絡游戲成為緩解壓力的手段。大學本、??粕幱谏钸^渡時期,網絡游戲使他們能夠體驗不同的身份和事件,構建自我認同[5]。當下政策條件下,未成年人的網絡游戲時間受到較大限制,進入大學階段后他們普遍成年,可能會有報復性心理進行網絡游戲的情況。心流理論具有較好的理論解釋力,心流理論認為個體在高度關注、深度參與和投入的活動中,能夠進入一種流暢而身心愉悅的狀況,稱之為心流體驗[26],這既解釋了大學本、專科生何以網絡游戲成癮,又解釋了網絡游戲成癮何以導致主觀幸福感降低。綜上,網絡游戲成癮使大學本、??粕P注并參與到虛擬世界之中,能夠在短期內進入令人愉悅的心流體驗,但無法體驗到其他諸如校園學習、運動、社交活動等所帶來的心流體驗,這種單一的娛樂與生活方式,最終會使得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下降,主觀幸福感降低。
湖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3部門2023年持續開展《網絡“掃黃打非”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專項行動》,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等6部門2020年發布《關于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這對于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學本、??粕后w的網絡游戲成癮問題。因此,湖南省、重慶市在未來的網絡游戲治理行動中要積極考慮大學本、??粕后w的網絡游戲成癮問題,避免因網絡游戲成癮降低其主觀幸福感。
結果顯示,網絡游戲成癮可以直接影響湖南省、重慶市大學本、??粕饔^幸福感,也可以通過孤獨感的中介作用影響主觀幸福感,這與國內外以往的研究相一致[3,8,10,27]。這意味著,網絡游戲成癮程度越深,個體所感受到的孤獨情緒就越強,主觀幸福感也就越低。社會支持理論具有較好的理論解釋力,社會支持理論認為個體都處于社會關系網絡之中,沒有人可以獨立存在,而家庭、朋友、同學等社會支持網絡可以緩解個體的孤獨感,提升生活滿意度[3,5]。較之普通民眾,大學本、??粕闷嫘膹?、追求個性,空閑時間的自由度較高,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技術接受能力,能夠較為容易地掌握網絡游戲操作方法。同時,網絡游戲能夠避免一些生活中不愉快的活動[28],為他們的日常休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進入大學階段后,雖遠離家鄉和親人,可仍然生活在高校這一集體環境之中,無法脫離老師、同學、朋友等的社會關系網絡。而網絡游戲成癮會使得大學本、專科生沉溺于虛擬空間,忽略現實中與親人、老師、同學等的社交關系。這就使得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學業壓力、情感壓力事件或其他突發狀況時,缺乏強有力的社會支持,最終導致孤獨感增加,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也隨之降低[3,11]。因此,湖南省、重慶市在制定提升大學本、專科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策略時,既要關注網絡游戲成癮問題,鼓勵其規劃好網絡游戲的時間,在課余時間科學上網、合理游戲,減少網絡游戲成癮現象;又要積極引導大學本、??粕c家人、朋友、同學等保持良好的社交關系,學好知識和本領的同時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進而降低其孤獨感,提升其主觀幸福感。
結果顯示,網絡游戲成癮可以直接影響湖南省、重慶市大學本、專科生主觀幸福感,也可以通過空虛感的中介作用影響其主觀幸福感,這與國內外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4,29]。這表明,網絡游戲成癮程度越深,個體所感受到的空虛感就越強,主觀幸福感就越低。意義尋求理論(模型)具有較好的理論解釋力,該理論認為生命中的意義是一種獨特的心理特征,對幸福感有深層次的影響,覺得生活更有意義的人擁有更高的幸福感,反之則擁有更低的幸福感[30]。大學本、專科生正處于學習和積累的關鍵階段,未來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等方面較高的期待。但是,網絡游戲成癮使得他們把大量時間投入到網絡游戲中,在此過程中失去了對學習意義、社交意義等生活其他方面意義的追尋,而對人生意義和目標思考的缺乏,又使得他們難以滿足來自家庭和社會等方面的期待,空虛感隨之增加。此外,當下大學本、??粕匀幻媾R著較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過度網絡游戲所能提供的生活意義和目標是短暫、有限和不可持續的[31],這種缺乏足夠生活意義和目標的狀態與現實的學業問題、就業問題交織在一起時,他們的空虛感顯著增加,從而降低其主觀幸福感。因此,湖南省、重慶市高校教育及心理工作者要重視大學本、??粕目仗摳袉栴},教育引導他們正視現實生活,發掘生活的多重意義,在大學階段閱讀學習、鍛煉身體、志愿活動、旅行游歷等多種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自己,增強生活的意義感,找到前進的動力和目標,降低空虛感,進而提升自身的主觀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