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電影票房屢創新高,電影市場潛力之巨大令世界矚目。然而,在這背后中國電影產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也不應被忽視,尤其在內容層面,中國電影內容仍需要一個更健全的建構方式、評估體系以及創新視角。因為內容作為電影藝術的根本,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因此,對中國電影內容的積極審視與改進,是提升中國電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院線制全面實施已經有二十一年,在這期間,中國電影年度票房達到過600多億,銀幕數增長至8萬多塊,單片票房紀錄也不斷刷新,中國電影市場煥發出巨大活力與潛力。《“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顯示,展望2035年,中國將建成電影強國,中國電影實現高質量發展,電影創作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美學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以國產影片為主導的電影市場規模全球領先,電影產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培養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電影藝術家,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從現實層面來看,在這樣的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恰恰是提升中國電影核心競爭力的最 為直接與最為有效的路徑。它反映了電影作為一種同時具有商業屬性與藝術屬性的存在,內容始終是核心與根本。盡管我們深刻認識到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但在具體實施方面,依然存在標準缺失的問題與諸多短板,因此需要針對講好中國故事本身,從內容與制作層面出發,切實地探討如何在不同維度講好中國故事。
一、內容與類型契合的中國式故事建構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講什么樣的故事”的問題。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就必須滿足世界市場與觀眾的需求。因此,以中國故事為內容,以類型片為形式的中國式故事建構迫在眉睫,加大力度建立起一套中國獨特的電影產品標準化體系是提高中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舉例來說,當我們說到好萊塢,就會想到科幻大片;當我們說到日本,就會想到動漫電影。反觀中國,目前我們在類型片的范疇里還沒有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強有力的話語體系,探索出一條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包含中國精神的類型標準創作道路,這恰恰是提升中國電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步。
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中國電影在這方面 做出了嘗試,尤其是在科幻片這一類型上。近 年來,中國科幻電影產生了“鄉村科幻”這樣 一個圍繞著“鄉村振興命題”的新分支,既展 望了鄉村面貌的新變化,又揭示出鄉村變革的 新矛盾。比如,《我和我的家鄉》中的單元電 影《天上掉下個UFO》展現了農民們依托技術 不斷探索脫貧新出路的拼搏精神;張小鯊導演 的《我兒子去了外星球》講述了農民扮演外星 人吸引游客到農家樂的故事,對農村經濟面貌 的發展展開了有趣的想象;殷博導演的《外星 人事件》展現了農民種植外星植物的故事,對 農業和科技的運用與變革展開了討論。這些影 片從側面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深刻變化,也展現了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群體的情感態度, 相對于好萊塢式的科幻片更具有鄉土溫情。
鄉村科幻片這種獨特的影片類型立足于中國國情,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展現了中國新時代鄉村的自然、科技、人文等風貌,向世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電影審美體驗。我們應該以此為鑒,繼續發掘屬于中國的故事,將中國的話語體系、中國的精神內核、中國的美學體驗有機結合,以全新的思維進行類型化改編,構建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故事體系。
二、內容風險的評估與管理
在對內容與類型進行統一探索之后,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便是故事內容的風險。內容創作本身作為影視項目運作中的重要一環,存在著許多風險因素,這種風險因素并非單純指投融資等傳統層面的風險,也包括了內容本身的風險。在宏觀層面上,雖然對影視項目的全流程風險管理有了諸如完片擔保、分散投資的策略,但影視項目的內生風險依然存在, 例如,電影《四海》的投資出品方多達十幾家,最終 呈現出普遍虧損的結果,而市場反饋最為普遍的是——故事不好。因此, 把控故事內容風險,為影片創作與生產保駕護航,實現講好中國故事與收獲市場價值的雙重效果,是提升中國電影產業水平的核心。
內容策劃作為影視項目的初始環節,可以使影視項目風險管理在前期以更小的代價,更 早實現項目風險的減輕乃至規避。雖然中國電 影產業對內容策劃環節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但依然高度依賴項目方的主觀經驗的判斷,缺 乏一套符合工業化標準的評估機制,導致內容 水平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學 適用而富有彈性的電影內容評估機制能夠在很 大程度上對內容風險進行把控。
在對劇本進行評估時,不僅要關注其創作質量,還要評估其市場潛力。因此,可以從“可觀賞性”和“可營銷性”兩個維度展開觀眾調研,同時吸取專家和觀眾的評分意見,通過分值權重實現風險的量化。“可觀賞性”實際包含了兩層意味,一層是觀眾喜好度,另一層則是觀眾欣賞度,喜好度直接體現了一部電影在市場上的表現是為觀眾所“喜歡的”,而欣賞度則顯得更私人一些,即“盡管這部電影有一些瑕疵,但個人十分欣賞”。在衡量這兩者之間的微妙平衡中,可以在更細化的指標中辨認出什么樣的電影內容市場潛力更大,什么電影內容適合以低成本好口碑進行逆襲的戰略。“可營銷性”則更直觀地評估項目內容的市場潛力。除了對觀眾的感興趣程度進行調研外,還應該考察觀眾對于影片類型的感知是否準確,避免發生目標觀眾錯配、影片信息傳達錯誤的風險;此外還可以明確吸引觀眾或是阻礙觀眾觀看的具體元素,根據收集到的反饋選擇精準的內容打法。
除了上述優點,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觀眾和市場的提前介入還能讓創作者與投資方 直觀感受到當代觀眾對于電影中傳達出的價值 觀的反應,避免創作者想法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有助于創作者在第一時間對大方向進行修改, 使電影項目更加符合國情政策以及市場需求, 在較早的階段通過對內容風險的把控對政策風 險與市場風險進行規避。
三、依托數字技術的敘事模式創新
今天,5G、“互聯網+”以及數字技術高速發展,中國電影正在進行著由科技驅動帶來的行業轉型升級。目前,數字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在影視項目的各個環節中,依托于云計算的制片管理軟件、虛擬拍攝等實現了電影攝制多元高效的發展要求,為影視項目的風險管理、時間管理與成本管理提供了跨時代的支撐與幫助。例如,2020年上映的影片《金剛川》從拍攝到上映僅用了三個多月時間,這正是得益于虛擬拍攝、數字動作采集以及高效的動態共享協作等數字技術的運用。因此,依托數字技術是當代提升中國電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需要引起重視的除了對管理層面和運營層面的技術創新,對內容與敘事模式的數字化創新也不容忽視,如果說電影故事是藝術而數字化是技術的話,那么做到“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是當代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創作者或是投資方在內容策劃與創作階段時就要開始以數字技術的視角進行介入與建構。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以全面提升敘事效率,通過數字特效可以實現人物形象、環境造型等? 元素的靈活改變與表現。2021年上映的電影《長津湖》中大量的鏡頭都體現了數字技術的思維。例如影片中七連在石灘運送電臺突遇美軍偵察
機的場景,鏡頭在石灘全景、志愿軍的特寫以及美軍偵察機之間無縫游移,在一片緊張的安靜中,鏡頭從一名志愿軍的眼球推進淡出至俯沖而來的美軍偵察機,瞬間槍炮激起腥風血雨,急速狂轟濫炸的鏡頭真實而殘忍,高效率的鏡頭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緊張感與恐怖感。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傳統敘事模式的改編。例如, 《刺殺小說家》將小說文本進行了影視化改編,以數字技術的視角消解了文學作品中幽暗晦澀的意象, 通過“現實尋親”與“幻想復仇”兩條亦虛亦實的故事線搭建出了雙重敘事空間,通過動作捕捉、面部捕捉以及虛擬拍攝等技術打造出視覺化的超現實空間,實現了文學作品的市場化與娛樂化,印證了數字技術為敘事模式創新所帶來的啟發與全新可能性。
未來,技術還會不斷變革,影視創作必將搭乘這列高速列車到達一個更高的維度與更遠的未來,我們應該積極借助高新技術與互聯網,持續迸發創作活力,進一步深化與提高中國電影產業核心競爭力。
四、結語
提升中國電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路徑多種多樣,除了內容以外,投融資渠道的豐富、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工業化體系的健全等都需要電影人的不斷探索。但我們應該清醒地堅定一個認知,電影不僅是娛樂產業,更是文化產業與內容產業,講好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精神是中國電影產業不斷發展的根本,也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堅固基石。
[作者簡介]林琴琴,女,漢族,廣東陽江人,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電影制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