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華 蔡維維



《麗水龍神廟碑》為清代書法家徐良書丹,篆額部分為董邦達所書,現存于廣西壯族自治 區崇左市麗江公園舊址內, 民國時期被稱為“一 縣之冠”,碑刻內容反映出一些水系思辨、龍 神信仰情況,石刻書法藝術風格特色明顯,有 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本文主要論述徐良的書 法藝術特征以及其友人對其書法贊賞的詩詞, 淺析其書法取法乎上、追溯傳統;清秀雅致、雋美精細;字形求正、端莊大氣三方面的藝術 特征。
一、碑刻概況
《麗水龍神廟碑》(見圖 1)為清代太平知府查禮撰文,正文徐良書丹,董邦達篆額,廣東高要人岑光鐫石。碑高約315厘米,寬約133厘米,厚約20厘米,正文字徑約3厘米 ×3厘米,篆額字徑約8厘米 ×14厘米,共1000余字。字跡清晰可見,字體為行書,筆畫精致,字形雋美,端莊大氣。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二月二十二日立于龍神廟內,故名“麗水龍神廟碑”,現位于麗江公園舊址內,麗江公園舊址在2006年被崇左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 文物保護單位。《崇善縣志》載:“該石碑文詞、書丹、刻工具佳,堪稱一縣之冠。”
其正文作者徐良(1704—1774),字鄰哉,號又次居士,江蘇華亭人。雍正十年(1732)? 舉人,官四川夔州知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任慶遠府知府,工書,小楷宗鐘繇、王羲之,? 行書似董其昌。其行書被包世臣評為佳品。董邦達之篆額,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頗有鐵線篆風貌(見圖2)。清秦祖永《桐陰論畫》:“孚存力學篆、隸.深得古法。”
《麗水龍神廟碑》主要反映出當時的祈雨過程、水系考據、龍神信仰等內容。碑文記述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出現夏旱,查禮祈雨建龍神廟的事跡,并且在碑文里有查禮引用《水經》《地輿》對麗江(今崇左左江)水系進行考證的內容,對其發源地、流域、入海口都有較為詳細的考述。
二、書法藝術特征
(一)取法乎上,追溯傳統
大凡有造詣的書家都以古為師,尊崇古法,以優秀的書家為學習榜樣,向名家取法,讓作 品能夠繼承傳統,有古貌,不以媚俗的形態呈現。書圣王羲之向衛夫人學習,張旭學得王羲之筆法,顏真卿向張長史學習筆法,黃庭堅學習觀 摩《瘞鶴銘》得到啟發,在書法上取得巨大成就。唐太宗《帝范》說道:“取法于上, 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書法亦是如此,要得 到上等的筆法與正統書法取向,向名人書法學習與取法是必不可少的。觀察徐良的《麗水龍 神廟碑》的風格特征,不難發現,徐良的行書就是取法于魏晉時期的鐘繇、書圣王羲之以及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一些書論中提到其“臨《圣教序》一冊,用墨頗似董香光,以畫家墨法入書”。其友人查禮在《人日雨中過徐鄰哉司馬觀齋頭所臨晉魏諸名家書法》中提到了徐良的書法:
“蒼遒直接鐘王系。鐘王已遠墨跡無,即今宋搨亦瑾瑜。惟君楷格誠稀世,粲然奪目摩尼珠。”由此可知,徐良書法造詣較高,其追求守正毋爭奇,有鐘王之意。“徐鄰哉臨古帖冊右臨顏魯公《告身帖》一冊,十葉。臨《圣教序·心經》蘇玉局詩帖共一冊,二十八葉。古人臨書,不惟其形而惟其意。得其意,不妨如魯男子之學柳下惠;得其形,則不過如優孟之效孫叔敖也。
昔薛道祖紹彭與米元章同時齊名。紹興中,購薛、米書最急……”
(二)清秀雅致,雋美精細
《麗水龍神廟碑》線條較細,但圓潤挺拔,連帶關系緊密, 筆畫細致精美, 筆筆精神飽滿,字字顯清秀雋美之氣,有一種雅趣之味。查禮 對徐良的書法這樣評價: “古墨香多乳金細,字畫端莊復流麗。妍秀真成美女顏。”呈現這樣的風格主要與徐良學習王羲之與董其昌書法有關。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從“古質”走向“今妍”的關鍵性人物,書法妍美流便、清秀麗俊、清曠優雅(見圖3)。董其昌書法流麗有淡雅之氣,用筆遒勁,布白疏朗,清秀平和;其一生追求清淡、講究用筆,有一種清新俊逸、秀美絕倫的特征(見圖4)。董其昌也曾云: “吾書因生得秀色,往往率意,當吾作意。”王潛剛《清人書評·徐良》載: “徐鄰哉與孫岳頒皆專門學董者,孫較豐肥,徐較清秀……用墨頗似董香光,以畫家墨法入書,其用筆亦極超脫而淡雅,似乎有無意求工之意!”朱筠《笥河文集》卷六《徐鄰哉書跋尾》記錄: “鄰哉書絕似其鄉董文敏,晚年借書文敏款識售之,琉璃廠中識者爭購之,不以其款識重也。”這里提到徐良專門學習董其昌書法,風格清秀,又提及用墨頗似董其昌,以畫家墨法入書,其用筆亦極超脫淡雅。徐良靈活運用淡墨,書法作品墨氣淋漓,有一股清秀淡雅的風味(見圖5)。
(三)字形求正,端莊大氣
書法風貌往往反映書法家的精神面貌,在 歷代書論中也有關于人品與書品之說。比如,項穆《書法雅言·書統》:“況學術經綸,皆 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 :‘心正則筆正。余則曰:人正則書正, 取舍諸篇,不無商韓之刻;心相等論,實同孔孟之思……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閑圣道 也。”比如較多書家都把顏真卿的書法與其人格結合起來論述,稱其為“忠義之臣”,柳 公權也曾說: “心正則筆正。”又如林則徐的 《正氣歌》,內容充分體現了其人格的浩然正 氣。而《麗水龍神廟碑》字字端正,不求大開 大合之勢,也不做險峻之奇氣,字里行間透露 出一種端莊靜穆之態,由于篇幅較長,又顯示 出一種磅礴大氣之感,書寫作者徐良為何追求這樣的平正之氣,筆者認為與其本人品格有一定關系。查禮這樣評價徐良: “惟君楷格誠稀世,粲然奪目摩尼珠。米顛作書日千幅,君筆連篇更累牘。自述辛勤數十年,臨池兔穎盈筐禿。嗟哉書法我不知,春蚓秋蛇何支離。曾聞心正筆亦正,君能守正毋爭奇曾聞心正筆亦正,君能守正毋爭奇。”從中可以看到“心正”“守正”的字眼,可以反映出徐良人品的端正以及其在書法取向上追求平正的藝術特征。從《清盧文弨〈抱經堂詩鈔〉系年考釋》(張波、趙玉敏編著)中,可以看到對徐良的人物評價,“徐夫子、徐夫子,爾真磊落絕代之人豪”。可見徐良是光明磊落之人,求正、守正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人格追求。
三、結語
《麗水龍神廟碑》不僅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也體現了有關崇左市的歷史文化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書法藝術在邊疆發展的情況。崇左市石刻書法資料較為豐富,多為一些文人墨客的題詩,字體覆蓋篆、隸、草、行、楷字體,目前發現的石刻書法主要集中于明清時期,在歷代書論中出現的書家書法資料在崇左市還有待發掘。徐良雖然不是中國書法史上非常出名的書法大師,但徐良的書法在清代的一些書論中有提及,并被列為佳品。通過觀察徐良的《麗水龍神廟碑》,其藝術特征是較為明顯的,有一定的格調,這樣的石刻書法在崇左市出現,實屬珍貴。
本文對《麗水龍神廟碑》的書法藝術特征進行分析與論述,意在使書法愛好者和當地人民對徐良書法以及《麗水龍神廟碑》有更多的了解,能夠自發地保護并珍惜這些珍貴的石刻文物。
基金項目:2022 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桂西南邊疆地區石刻考察與整 理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KY0746。
2021 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左江流域藝術類石刻資源搶救性整理與勘誤”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KY0765。
[作者簡介]李浚華,男,漢族,廣西平南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法理論與創作。蔡維維,男,漢族,河南許昌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法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