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貞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癥死亡率數據,肺癌是導致癌癥死亡人數最多的惡性腫瘤,遠超其他類型。在我國,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肺癌都位居首位。以往,在人們傳統觀念中,中晚期肺癌就相當于被判“死刑”。但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肺癌的治療方案越來越多且逐漸成熟,除了傳統的手術、放療和化療,還增加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治療方式,各種治療方法的綜合應用,使得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很多肺癌從絕癥變成了慢性病。
在肺癌治療中,外科手術是首選方法,主要適用于早期、中期以及部分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腫瘤外科的治療基本原則是盡可能完全切除腫瘤,同時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根據手術范圍,肺外科手術主要有4種: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葉切除和全肺切除。手術范圍依次增大,對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也隨之增加。外科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犯周圍組織等因素來決定采用哪種手術方法。手術后,5年內存活率可提升至30%~40%,早期肺癌患者甚至可實現治愈,恢復正常生活。
化療指的是使用化學藥物,通過影響基因的復制來殺傷和抑制腫瘤細胞,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手段,在部分類型的肺癌治療中仍占據主導地位,如鱗癌和小細胞癌。此外,化療的應用范圍包括:(1)術后輔助治療:對于完全切除的Ⅱ期和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推薦進行4周期含鉑雙藥化療。(2)術前新輔助治療:對于可切除的Ⅲ期非小細胞肺癌,建議在手術前進行2~3周期含鉑雙藥的新輔助化療。(3)不可手術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針對Ⅲ、IV期患者,通常與放療聯合使用。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前者是兩種治療幾乎同時進行,以給腫瘤帶來最大的打擊;后者是指放療和化療交替進行。
臨床上,不同肺癌分型會采取差異化的化療方案。每次化療前醫生會對患者的體力狀態、功能狀態進行專業評估,來判斷患者是否能夠承受化療以及治療周期的長短。需要注意,化療有一個缺點,就是會對人體的正常細胞造成傷害,進而引發一些不良反應。不良反應通常分為兩類:一是急性和亞急性反應,包括患者在服藥后可能出現的惡心、嘔吐、過敏、腹瀉、脫發等癥狀,以及引發的肝腎功能異常、皮疹、血液學問題和手足綜合征等。二是長期反應,主要指患者停藥后或停藥多年后出現的造血功能障礙、心臟毒性、神經毒性、第二腫瘤、內分泌失調和間質性肺炎等問題。不過臨床對這些不良反應都有應對和改善手段,而且近些年在降低化療不良反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也有一些新進展,如白蛋白紫杉醇比紫杉醇更不容易引起機體的過敏反應,也可用納米技術將紫杉醇包裹起來以避免過敏反應。所以患者不需要過度懼怕化療,要做的就是積極配合醫生,按醫囑定期復查。
放療是一種重要的癌癥局部治療方法,它是通過高能射線來殺死腫瘤細胞,可以應用于各個時期的肺癌治療,也是預防和治療肺癌腦轉移的重要方法,具體應用包括姑息性放療、根治性放療以及減癥性放療等。對于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根治性放療是一個選擇。對于已經進行過手術但未達到根治性切除或處于中晚期的肺癌患者,在手術后應聯合放療進行后續追蹤治療。肺癌晚期采用放療主要是為了緩解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并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質量。
分子靶向治療技術主要針對腫瘤標志性分子,干預癌變細胞,例如,干擾細胞周期、抑制腫瘤增殖、誘導凋亡和分化、抑制轉移和血管生成等,以達到治療肺癌的目的。這種方法與化療相比,可以更好地區分開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對正常細胞影響較小。
目前我國肺癌診療規范里推薦:對于Ⅱ、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EGFR突變檢測,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常規進行腫瘤組織EGFR、ALK、ROS1融合基因檢測,有條件的可進行 BRAF、c-MET、HER-2、RET融合基因檢測和PD-L1免疫組化檢測。在Ⅲa 期可手術的、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中,靶向治療可用作術前的新輔助治療,以試圖降低腫瘤分期、降低手術難度、改善預后,術后還可以進行靶向藥的輔助治療;對于晚期查出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也推薦進行靶向治療。目前,我國有多種用于治療肺癌的靶向藥物有多種,如吉非替尼、奧希替尼、克唑替尼、勞拉替尼、色瑞替尼和達拉菲尼等,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若基因檢測未發現突變,患者可選擇抗血管治療、免疫治療或化療。
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如同一個監察組織,主要作用包括兩點:一是通過免疫檢查點檢測各種細胞,及時篩查出可疑細胞并消滅,保護正常細胞;二是發現變異或惡化的細胞和細菌時,迅速消滅。然而,仍有一些“漏網之魚”腫瘤細胞能逃脫免疫系統識別。它們通過物質表達激活免疫檢測點,阻斷抗原提呈至T細胞,使其失去正常免疫功能,從而進入人體并對機體造成破壞。
免疫治療就是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逃脫的腫瘤細胞進行全面查殺,恢復免疫系統功能并增強對腫瘤細胞的抑制能力。目前,已經有多種基于這一原理的免疫治療藥物應用于肺癌患者的治療,如帕博利珠單抗(K藥)、納武利尤單抗(O藥)、卡瑞利珠單抗、信迪利單抗、特瑞普利單抗、德瓦魯單抗(I藥)、阿特利珠單抗。在免疫治療問世以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5%,而免疫治療大大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既往未經過任何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PD-L1表達陽性,他們接受免疫治療后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超過30%。
盡管免疫治療有諸多優勢,但是也會存在著一些副作用,例如,免疫性皮炎、內分泌失常、免疫性腸胃炎、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等。因為免疫治療不像其他療法應用歷史那么長,患者要仔細學習說明書,一旦出現任何不適,請盡快聯系醫生。
總而言之,現在很多醫院針對肺癌設立了多學科會診團隊,他們在影像科進行影像診斷的基礎上,結合病理診斷,實現對肺癌患者的精確分期,明確患者究竟能否進行手術,從而決定直接手術或新輔助治療再手術,或同步放化療序貫免疫治療等,使中晚期患者的治療得到最大的優化,最終實現存活更久、更好的目標。所以,確認肺癌后不要自暴自棄,應該積極地配合醫生的治療,努力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