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戲魚知魚樂

2023-12-18 13:43:30翟本寬
美與時代·下 2023年11期
關鍵詞:藝術

摘? 要:著名美學家、書法家李濂,字戲魚,以字行。一生致力中外美學、特別是中國傳統美學研究,治學嚴謹,自成體系。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位,以古代禮樂文化為起點,提出中國是美學的故鄉;“樂”是中國美學的核心和基本精神;“樂通倫理”“樂與政通”,美育對于凈化心靈、節制欲望、建設社會精神文明,引導人類和諧、向上發展有偉大作用。科學技術越發展,社會美育就越發重要。

關鍵詞:禮樂;樂;藝術;詩論;畫論

一、李戲魚先生生平與學術活動

李戲魚,著名美學家、書法家,原名李濂,字戲魚,以字行。李戲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外美學研究,治學嚴謹,自成體系,傳道授業,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1986年,鄭州大學美學研究室(后為美學研究所)籌備成立時,李先生熱心支持和指導,并任名譽主任,指導培養了一批美學人才,如張涵、潘知常等。筆者也有幸得到先生關于治學和美學方面的教誨,并經他介紹曾就教于馮友蘭、宗白華、王朝聞、洪毅然等一代哲學、美學大師,受益匪淺。

李戲魚先生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濟源市。1925年他于開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學畢業后,到北京大學文學院做旁聽生。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建立了旁聽生制度,使不少由于學歷或經濟困難等原因不能正式進入北大的青年,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像瞿秋白、丁玲、馮雪峰、孫伏園、柔石、沈從文、臺靜農等著名革命家、作家、編輯、教授,都曾是北大的旁聽生。

李戲魚在北大選修了胡適、陳大齊、錢玄同、陳源、張躍翔等教授的哲學、心理學、文學史等課程,打下了從事學術事業的基礎。同時他接受了新思潮,利用假期回濟源傳播進步思想,宣傳國共合作精神,在青年學生和群眾中產生了積極影響[1]。

1928年,李戲魚入清華大學半工半讀,初任校秘書處文科助理,1929年經馮友蘭先生介紹,到哲學系任助教,直到1937年。在清華9年間,他一方面認真工作,一方面刻苦攻讀,虛心向馮友蘭、鄧以蟄等教授求教,致力于哲學、美學研究。1935年8月25日開始任課。于此前后在《清華學報》等報刊發表了《論山水畫》《論文人畫》《禮樂一元論》等論文和西方文藝理論譯作,在學術界開始嶄露頭角。在1936年第二屆中國哲學年會上,他提交的論文《中國畫理舉要》,引起與會者注意。他用河南方音發言,鄧以蟄教授擔心與會者聽不懂,親自替他把主要名詞書寫到黑板上[2]。1936年清華哲學系教授馮友蘭、鄧以蟄、金岳霖聯名致函校長梅貽琦,稱贊“李濂(戲魚)先生連續服務已滿五年,平日對于研究工作極為努力,現所提出休假研究計劃亦尚詳細”,建議給予(學術)休假待遇[3]。

1935年,李戲魚受聘于齊白石、姚華兩位美術大師所辦的京華美術學院(同時仍在清華任職),任藝術理論教授。1939年開始擔任北京匯文中學高中國文課,并在北大、北師大、中大、京華兼課。匯文中學是教會所辦的歷史悠久的名校,師資水平很高。在日偽統治時期,李戲魚和因故留居北平的一些學者如張岱年、張恒壽、常風、關其桐等,除自相聯系外,“皆閉戶深居,不與敵偽來往”[4]。當年匯文中學的學生、后來的京城名醫謝海洲、詩人邵燕祥,都回憶到從李先生的國文課受益。他自己的學術研究也得到長足進展,發表了數量可觀、頗有影響的論文,如《司空圖詩品與道家思想》《先秦儒家之詩論》《宋代之詩論》等。中國人民大學選編、1989年出版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共精選民國時期全國古代文論研究論文38篇,李戲魚就入選2篇。特別是《司空圖詩品與道家思想》長達2.5萬字,旁征博引,議論風生,當今學者還稱贊其“對司空圖《詩品》與道家之關系進行了極為深入、細致的探究”“十分精彩”“至今仍具有相當大的學術價值”[5]。也有學者認為,“古代文論研究不僅要弄清是什么,更應該弄清為什么。在這方面李戲魚的論文做出了示范性的貢獻”。對司空圖《詩品》與道家思想關系論述的深刻“至今仍無出其右者”。而且“李戲魚從西方文藝理論中汲取了一些理論資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視角新穎、見解獨到,給人以啟發”[6]。

20世紀50年代,教育部創建鄭州大學,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嵇文甫被國務院任命為校長,師資除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對口支援外,還從北京等地聘請了一些著名學者來執教,李戲魚即其中之一。1957年夏,李先生回到闊別30余年的故鄉,曾任鄭州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立志獻身于中原的教育事業。

遺憾的是政治運動中的一些極左偏向,特別是“十年浩劫”中,使他身心健康受到摧殘,剛完成的《中國美學史》部分稿件丟失。直到黨的十一屆三種全會之后,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李先生又煥發了青春。他被推舉為鄭大美學研究室名譽主任、河南省美學會顧問、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山水畫會理論指導顧問、鄭州黃河游覽區景物設置顧問、中華孔子學會顧問等。他的論文《建立中國美學體系芻議》在《鄭州大學學報》發表后,被收入復旦大學出版的《中國美學史論文專集》,在學界引起廣泛反響。他計劃在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撰寫、修改、整理為《中國美學論叢》,包括《禮樂論》《詩論》《畫論》《書論》《文論》《音樂舞蹈論》《建筑雕刻論》等7個分冊,各分冊既有密切聯系,又獨自成書,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體系作出新的貢獻。其中的3冊脫稿后由鄭州大學印行,可惜其余4冊尚未完成,1994年先生就與世長辭了。

李先生的美學研究受到全國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他的傳記被收入《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第2卷)人物志》[7]339,河南省志、焦作市志、濟源市志等地方史志都有其傳記或介紹,其重要論著被收入一些專業工具書。《中國畫論》《中國詩論》雖是鄭州大學內部印行,均被學術界作為重要著作引用,有的高校還將其列為相關專業研究生考試參考書。

二、立足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

李戲魚的恩師、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給他的《中國畫論》所寫的序言中說:“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特立獨行,神游乎中。”這是對他中肯的評價和贊譽。他的美學研究,的確是“特立獨行”,有鮮明的特點。現簡述如下。

(一)樂是中國美學的核心

在我國,“美學”作為一個學科,是由西方引進的。研究者大多言必稱希臘、鮑姆加登、康德、黑格爾,直到形式主義、存在主義等,圍繞“美的本質”“美感的客觀性”或“主觀性”等問題爭論不休。李戲魚先生卻獨辟蹊徑,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本位,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

樂是中國美學的核心;

樂,內心的樂是中國美學的核心和基本精神。[8]

他認為,先秦諸子盡管在許多問題上針鋒相對,但關于“樂”的起源,他們的認識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他們所講的“樂”,即現代美學所講的藝術,甚至整個審美活動。他引《樂記》“樂者,樂也”,指出古代“禮樂一元”“樂統率詩禮,即整個藝術,集其大成”,都是要給人“樂”的審美效應,即“藝術趣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李戲魚認為,“知”乃真,“好”乃善,“樂”乃美,而“美”是整個認知過程之最。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也以“美”為最高層次。

李先生指出,所謂“樂”,不是簡單的快感,而是“藝術趣味”,人的精神愉悅,包含“價值”判斷。“價值論包括真、善、美而美為其大宗。”“美”的價值判斷不是唯心的,不單是感性直覺,而是“感物而動”(《禮記·樂記》)。藝術反映社會與人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升華而為美學。在“感動”中,包含著美丑、真偽、善惡的判斷。“物”是第一性,但沒有人的評價,也就無所謂美。

“樂”也包含著心靈的凈化,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向美、向善。誠于中而形于外,審美“其用乃由此寬廣的胸襟與崇高的境界,彼此交融,辯證統一;產生一種大公無私的偉大力量”。

“樂”包含精神的升華,人可以在審美中感悟社會、自然、大化運行,主觀小我與宇宙大化融合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樂”之實質為“藝”,精神為“游”。孔子說的“游于藝”,孟子說的“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說的“游于物之初”等,都是指這種最高境界。李先生以《論語·先進·弟子侍坐章》為例,認為它生動地體現了這種審美觀:當“夫子問志”弟子相繼回答時,孔子對子路的“率爾而對”、冉有“愿為小相”的追求目標,都不以為然;只有曾點回答愿“浴沂舞雩,詠歌而歸”時,孔子則極為稱贊。其原因在于曾點的追求在情感的愉悅中,達到了“胸次灑落,直與天地事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見于言外,與他人氣象不侔”(朱熹《論語集注》)。

這種“胸次”和“氣象”,就是藝術的、審美的態度和境界。

李先生指出,所謂“莊周蝴蝶,蝴蝶莊周,‘物化至理,原非說夢”。它不是古人遐想的天人相感,而是物我互通,是“入于寥天一,物我兩不隔,蝴蝶化莊周,莊周化蝴蝶”。賦有此種理想的藝術家,“方能窺破宇宙奧秘,悟得人生真諦,浩然之氣,充塞兩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云煙供養,樂此不疲。這就是藝術妙境,美學神髓!”[9]380

審美的愉悅、凈化、潛移默化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對于社會發展不是可有可無、忽略不計的,而是一種“魔力”,其大無窮,莫可估計。猶如“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于道”的水,卻可以“懷山襄陵”“磨鐵銷銅”。“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之所以能夠立足于世界之林天地之間,當然要有一種安心立命的所在,這個所在是什么呢?顯然就是這富有潛移默化、寓剛于柔的回天之力的美學。”[9]381

(二)中國是美學的故鄉

李戲魚先生提出,中國古代美學觀念的建立早于西方哲學家。老子準確的生卒年代雖不可考,但基本可以確定早于蘇格拉底;孔子(前551—前479)早于柏拉圖(前427—前347);孟子(前390一前305)早于亞里斯多德(前384—前322)。至于卜商的《詩大序》,荀況的《禮論》《樂論》,以及《禮記·樂記》《周禮》所載藝術理論均與《易》《書》《詩》和儒道兩家思想相通,雖經時代變易,百花競放,但一脈相承。“因之,我們可以總結一句話:‘呵,中國!美學的故鄉!講述美學,一向總說人家有咱也有,現在應當顛倒過來說:咱有人家也有;一顛一倒,賓主不同。”

李先生認為,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演進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奠基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可名之謂“子學、經學時代”,以藝術為主。《漢書·藝文志》云:“六經之道同歸,禮樂之用為急。”“禮樂”包括整個藝術。第二階段,印度文化傳入,紫氣東來,函關西渡,可名之謂“玄學、理學時代”,以道教抗佛教,化宗教為藝術,傾向于唯心。第三階段,西方文化襲來,歐風美雨,電化聲光,可以稱為“致知學、審美學時代”,以美學融科學,化科學為藝術,傾向于唯物。兩種文化相接,以本邦文化為經,異域文化為緯,如織錦然,光輝燦爛。人類的生活態度也有三種:一為重“出塵”的宗教態度,如印度;一為重“居塵”的科學態度,如西方;一為依據現實追求理想,主“居塵出塵”的藝術態度,如中國。中國文化始終體現著審美意蘊。

李先生還對中西美學的特點作了總體的比較。若就創造而言,西方一向重建筑、雕刻、繪畫一類所謂靜的藝術,定名“造型藝術”;中國則重詩歌、音樂、舞蹈一類所謂動的藝術,可名為“吟志藝術”。造型、吟志相對,各有短長。西方以靜化動,如荷馬長篇史詩,敘事勝于抒情;中國以動化靜,如文人山水畫,“以大觀小”,可使人曠大心靈,縮小宇宙,空中鳥瞰,咫尺千里。西方的“遠近法則”畫中只有一個焦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僅見有翼而飛的“天使”憑虛翱翔,未見中國畫無翼而飛的“飛天”衣帶飄舉。就鑒賞而言,西哲云“肉眼閉而心眼開”普洛提諾語),中哲云:“官知止而神欲行”(莊周語),以意逆志,異曲同工。中國學者絕不可妄自菲薄。[7]340-341

(三)“從審美到美育”

李先生認為中國美學有兩個主要之點,一為“體”、一為“用”。“體”曰“天人合一”;“用”曰“從審美到美育”“不是紙上談兵,徒托空言,而是充實教育,培養人格”。他曾吟詩云:“德智體備雖為全,尚須有美注其間”。由審美之“樂”愉悅情感、凈化心靈、升華精神,達致寬廣的胸襟與崇高的境界,可產生一種大公無私的偉大力量。這種力量,無形無象、潛移默化,推動人生與社會向前向上發展。一個科學家,如果缺乏這種魔力,難以有所成就。科學如果沒有這種力量制約,就會“一間未達,誤入歧途”。譬如原子、中子、激光等,本來應該正當利用,卻被私心滔滔的霸權主義、擴張主義者用來制造殺人兇器,把可為人類造福的東西用來危害人類社會。(《建立中國美學體系芻議》)

為此,李先生力主“從審美到美育”,美學研究、藝術創作都須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起來,特別是要重視社會美(或人生美)的研究和實踐。

李先生在《禮樂之倫理性與政治性》一文中,聯系中國古代“樂通倫理”和“樂與政通”的傳統,闡釋了藝術的審美作用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他引述《樂記》禮樂之興“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以反人道之正也”,指出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是“物之感人無窮”,假如“人之好惡無節”,面對物欲誘惑,就會被“物化”,失去正當人性,就會“滅天理而窮人欲”“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于是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知識、科學越進步,物欲誘惑力就越大,而人“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其危害將會更烈。所以,人類社會一方面必須“制禮”,用制度規定社會秩序,一方面又須“作樂”,用藝術美育“凈化情欲,提高道德,確立社會發展方向”。李先生稱這是“人生之真諦,藝術之極詣”。

李先生認為,古代“樂與政通”的思想,不論是用禮樂教化防患于未然,刑政裁判糾正于后,還是禮樂刑政相結合,寬猛相濟,都是以藝術美育凈化情欲,提高道德,以刑政防止淫亂,糾正邪惡,通過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人超越“物役”,由“必然”達到“自由。這是“禮樂”即美育的偉大作用[10]。

三、精到的中國藝術論研究

朱光潛說:“不通一藝莫談藝。”李戲魚先生不僅致力于美學理論研究,在書法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才華出眾,濟源重修道德宮的匾額和碑文即由他撰文并書丹,譽滿鄉里。他的書法從臨習顏、柳入手,博覽歷代碑帖和墨跡,吸收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書體以行書見長,有深厚的字外功夫,風格沉穩,厚重典雅,如行云流水,書卷氣極濃。他常對人說:“我是看外國書,寫中國文;讀篆隸帖,寫正楷字。”他在用先賢詩文雅意所寫的《與日本朋友論書詩》中道:“道進乎技本一源,根深葉茂花為妍;攜手共振特妙藝,真積力久神自完。”民族自尊,愛國熱情,溢于言表。基于深厚的藝術修養,他對我國傳統的文學藝術論作了廣泛研究,已經行世的《中國詩論》《中國畫論》都可稱精到。

(一)中國詩論研究

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發表了《司空圖詩品與道家思想》《中國詩論述略》等多篇論文,到80年代,進一步將古代詩論研究深化、系統化,成《中國詩論》一書。該書包括前言《中國詩論概要》和21篇“說”,論列歷代詩論的主要著作、重要命題、觀點加以闡釋,同時予以發揮,提出自己的見解。現略舉數則為例。

《“思無邪”說》。對孔子的《詩經》“思無邪”說,歷代學者多釋為《詩經》三百篇內容“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于正”。李先生認為,這種解釋是從《詩經》作為“樂”的“倫理意義”,即從“善”視角而說的。漢代鄭玄把“思無邪”解釋為讀《詩經》要持“關心無復邪意”的態度,即“必須專心致志,思想不可旁馳他騖”,如庖丁解牛、輪扁運斤那樣專注、陶醉,“用志不紛,乃凝于神”(莊子語),也不可用其他標準來評論。這是從藝術的審美意義而說的,相當於康德所謂欣賞藝術所需“無關心(disinterested)”的心理狀態[11]12-13。

《“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說》。針對孟子提出的解詩要“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李先生引證金圣嘆等古代文論家,以及西方美學家的有關論述,指出詩乃詩人意志的流露,一方面表現作者的個性,作品各具風格,讀者欣賞時應當“以意逆志”,以心會心,“推求詩人意志之所在”;另一方面,詩又表現人類共性,讀者與詩人可以共感共鳴,鑒賞時又須知其人論其世,如泰納所說作“歷史的批評”[11]16。

《“思與境偕”及“妙契”說》。這是其早年論文《司空圖詩品與道家思想》的進一步發揮。李先生認為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品”,包括“詩之品格與境界”,司空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思與境偕”,詩人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打成一片。司空圖所標24種“境界”或曰“意境”,基本“妙契”了道家“返樸歸淳”“游于物之初”的理想,部分也有禪學色彩,體現了虛、靜、空、無的觀念,力求超越世俗人生,達致契合“道”“自然”的境界。司空圖崇尚詩歌的“離形得神”“味外之味”“韻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辨于味爾后可以言詩”,體現了詩創作的普遍法則。

據此,李先生從5個方面,闡釋了司空圖詩歌理論的內涵。第一,“道”“自然”為本體,藝術是“人為”,藝術家以自己的情感、想象、思想與技巧,對渾然一片之自然加以觀察與分析,取精棄粗,創造的意境并非“真實之自然”,而是“自然之真實”。第二,“道”渾然為“一”,藝術創作同樣“以一治萬,以萬治一”,成一有生命之整體。第三,宗教的理想,要人依賴、信仰甚至迷信,引人“出塵”;藝術創造的理想是使人“適情寄興”,精神愉悅和提升而“居塵出塵”。第四,西方評論家稱“上帝創造一世界、藝術家又創造一世界”;中國畫論家說“一墨大千,一點塵劫”,藝術創造理想境界,可與造物者媲美爭工。第五,詩較歷史為真:歷史所記載者為事實,事實可以有真偽;詩所歌詠者為真理,而真理永恒不渝[11]52-53。

李先生還進一步闡釋了司空圖揭示的藝術創作和鑒賞原則。如詩要妙契“道”“自然”,藝術家需以虛、靜心態來感悟。西方“美學”一詞原意為“感覺”,但是藝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單靠感覺是不可能獲得的。西方理論家所謂“肉眼閉而心眼開”,莊子謂“官知止而神欲行”,不論創作或欣賞,都須用心靈靜觀默契、神游冥想來感悟[11]55。

又如關于“空白”的理念。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圖畫有“有筆墨處”,也有“無筆墨處”,詩歌有“有字句處”也有“無字句處”。“有筆墨處”與“有字句處”固然重要,然“無筆墨處”與“無字句處”為神韻所寄托,尤其重要,正如戴熙所說:“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11]56

再如,關于“素”“淡”格調。藝術家成長的進程,古人有“三階段”說:初時腹中空虛,腕下凝滯,執筆不來,辭難達意;繼而胸羅萬卷,學富五車,意到筆隨,云煙滿紙;終則深入淺出,言淡味永,洗盡塵滓,獨存孤迥。這即是所謂“絢爛之極,仍歸平淡”,“既雕既琢,還反于樸”,是藝術成熟、臻于爐火純青的體現。

關于藝術對人生的作用:“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富貴神仙,兼而有之,此人生之大欲也。此欲既達彼欲又生,“得隴望蜀”,使人終陷于苦悶之中不能自拔。藝術可以消彌這種人生的缺撼。涵泳于藝術之境,可使人躁心釋,雜念平,悟入真如,得大解脫。黃山谷論書倡“素、靜”二語,惲南田論畫主“澄懷觀道,靜以求之”,老子“取無而不取有”,其理與此正同[11]56-57。

《中國詩論》中其他各“說”,李先生都有新見。他認為傳統的“詩窮而后工”之說,所謂“詩窮”,不僅指詩人物質上的窮,而且指其“精神上之窮”,理想抱負受到壓抑,不得施展,是激發藝術創造的一種動力。蘇軾評價王維“畫中有詩”,是“畫學進步”的表現;而“詩中有畫”,卻是詩學退步的景象。我國歷來主張詩言志抒情,偏離了言志抒情宗旨,如《詩經》的“大雅”和“頌”,多寫景而少抒情,重廟堂而輕閭巷,已非詩之正宗。

(二)中國畫論研究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李戲魚就陸續發表了《中國畫理舉要》等多篇研究國畫的論文,《中國畫論》一書,可以說是傾其畢生精力的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作為詞條收入了《中國畫論大辭典》,王朝聞先生還稱其為“巨著”[12]184。

該書《前言:中國畫理舉要》分8個部分,集中討論了歷代畫論家提出的主要藝術現象和理論命題:“山水居首”(明代周履靖);“畫中有詩”(宋代蘇軾);氣韻生動”(南齊謝赫);“畫乃心印”(宋代米友仁);“意居筆先”(清代黃錢);“書畫同體”(唐代張彥遠);“水墨為上”(唐代王維);“妙在無處”(清代王昱)。

正文8篇。第1篇《論法與品》,綜論古代畫論家提出的畫法和畫作評判等級。第2-4篇,按歷史順序,敘述、研究了我國歷代畫論的發展和成就;第5-8篇《論山水畫》《論人物畫》《論花鳥畫》《論文人畫》依次討論了各畫種的相關問題。總之,《前言》所論專題,多在正文相關篇章進一步展開和深化,前后呼應,層層深入,在對古人理論的闡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新見迭出。

《前言》第一節開門見山提出“山水居首”這一傳統共識,對“山水畫”成為中國畫主流這一突出現象做了分析。他認為其社會歷史原因在于:第一,中國人的思想向來注重二元,《周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范曰柔與剛”,天覆地載,天動地靜,是人類每時每刻接觸的生存環境和形成的觀念。天地之間又以山川為大,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畫就體現著中國人的自然觀。第二從審美需求看,人物畫雖然出現較早,但其內容都是忠臣孝子、烈女節婦、神佛變相、星曜真形,完全為道德教化服務,充滿宗教色彩。而山水“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欣賞山水畫可使人如身臨其境,暫時超脫道德或宗教氛圍,獲得審美愉悅。第三,從傳統意識看,中國土大夫的思想,基本上是儒道兼容,一方面是功名事業,一方面又神往自然。身居魏闕,心在江湖,欣賞山水畫可“不下堂筵,坐窮丘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林泉高致》)。漢唐以后畫壇多為文人士大夫所掌握,為滿足其“望梅止渴”“以資臥游”的需求,山水畫自然就成了最好的繪畫體裁[13]161-163。

對于中國山水畫“畫中有詩”的特征,李先生從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觀作了闡發。西方風景畫基于人與自然分而為二的哲學,采用焦點透視“遠近法”;中國山水畫基于“天人合一”觀,采用“以大觀小”及“三遠法”。人在自然之中,自然不在人之外。人與自然,玄同彼我,冥于大通。莊周胡蝶、胡蝶莊周,“物化”至理,原非說夢。這種思想表現在山水畫創作上,不僅畫“身之所容”“目之所矚”,而且要畫“意之所游”。他引王微《敘畫》之說“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標鎮阜,畫浸流”,不是畫地圖或示意圖,而是“融靈而動,變者心也”“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畫出作者神思向往的景象,成為古人所謂的“畫是有形詩”,詩畫交流互攝,畫就不僅為空間藝術,而且含有了時間藝術的成分;不獨為靜的藝術,也賦有動的藝術色彩[13]221-226。總之,西方風景畫“流為自然皮相之模仿”,中國山水畫則“成為詩人理想之實現”。詩畫一致,也成為中國畫家最高的理想,文人畫最高的境界。

繪畫的形神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古人有很多精彩的論述。《中國畫論》一書的《氣韻生動》《畫中有詩》《自然與雕繪》《常形與常理》《物趣與天趣》《傳形與傳神》(宋畫與元畫篇)、《似與不似》(明清畫學篇)、《神韻氣象》《傳神寫照》(論人物畫篇)、《畫境與真境》等各節,從多側面闡述形神關系,擷取古人論述的精華,闡發其基本原則。

如《前言》的“氣韻生動”一節,指出它“是中國畫學上的最高原則”[13]8。盡管“氣”“韻”“神”“趣”等概念很抽象,但李先生綜合畫論家在具體論述中賦予的內涵,認為基本都是指“神似”“神采”:“氣韻與形似相對立”[13]9(《前言·氣韻生動》);“人物于畫,最為難工,蓋拘其形似位置則失其神韻氣象”[12]140(湯垕《古今畫鑒》)。山水畫、花鳥畫同樣存在形神問題。《論山水畫》篇中引證古代多位畫論家論述,集中指出山水畫“義理深遠而意趣無窮”;山水畫應“以意趣為主”,它所描寫“非直接之現實,片段之自然;而為化工之靈氣,詩人之胸襟。……故其畫境,滿含詩意。”[12]162雖然傳統上花鳥畫特重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甚至說“畫人物是傳神,畫山水是留影,畫花鳥是寫生”(唐志契《繪事微言》)。對此,李先生引多家畫論進行辨析,指出“古人寫生,即寫物之生意”(《山靜居畫論》),“畫品惟寫生最難,不獨貴其形似,且須貴其神彩。”(,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引莫是龍語)[13]180所謂“生意”“神韻”“神采”,都指與“形”相對的“神”。

總之,李先生認為,“六法”為作畫的矩矱、評畫的準則,其中“氣韻”和“形似”,適成對比。從實質上說,繪畫,是作者適趣寫懷,抒情寄興的,“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韻不在巧”(明·岳正《博類稿》)。畫作得其氣韻,形似自在其間;若空陳形似而氣韻不周,那就淪于畫匠水平了。所以,“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神彩出焉,不務矜奇,而精神注焉。故文人之畫,以氣韻生動為先”“文人畫之所以可貴者,更有偉大之一事,即以氣韻為主是也。”[13]227

畫作如何作到“傳神”“氣韻生動”?李先生薈萃歷代畫論家的精彩論述,大體歸納為三個方面:境界、知識、技巧。

一是畫家人品、境界高。“畫品之優劣,視乎人品之高卑。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王昱云《東莊論畫》)“人品”也包括境界、胸襟,作品要“立意”高遠,超離塵俗,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達到“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13]170(唐岱《繪事發微·讀書》)。

二是勤觀察。人物畫要傳神,畫家必須認真細致觀察各種人的特點,“天下至不相同者,莫如人之面。不特老少蒼嫩,各人人殊;即一人之面,一時之間,且有喜怒動靜之異”(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更重要的是“寫其形必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13]144-145(陳郁《話腴》)。所以如蘇軾所說:畫家“欲得其人之天,法當于眾中陰察其舉止”(《東坡集》)。尤其要注意其特殊時刻:“蓋人之面貌部位,……而四時氣色亦異。彼方叫嘯談論之間,本真發見,我則靜而求之,默識于心。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13]145(《寫象秘訣》)。

山水花鳥,也各有其生命性情,“山性雖止,而情態則面面生動,水性雖流而情狀則浪浪具形”[12]157(唐志契《繪事微言·山水性情》)。畫家同樣需以自然為師,“身歷其際,取山川鐘毓之氣,融會于中”[13]170(唐岱《繪事發微·游覽》)。米芾日夕起臥于海岱樓,坐見江山,領略煙云出沒沙水映帶之趣;李日華每行荒江斷岸,遇欹樹裂石,轉側望之,面面各成一勢(《六研齋二筆》);“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忽忽……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畫花鳥,也要“見一花一葉,俯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豐采,自然生動,而造化在我矣”[13]172(小山畫譜》)。

三是筆墨純熟,技進乎道。立意、構圖最終還是落實到筆墨上,如沈宗騫指出,“兩間之物,無不可狀之者,惟筆而已。夫以筆取物而欲肖之,非用筆得法者不能”“欲得靈秀韶韻之致,而不講求筆法之所在亦萬萬無由得也”(《芥舟學畫編·傳神·用筆》)。又說:“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過能以墨隨筆,且以助筆意之所不能到耳。蓋筆者墨之帥也,墨者筆之充也。且筆非墨無以和,墨非筆無以附。墨以隨筆之一言,可謂盡泄用墨之秘矣。”(《芥舟學畫編·傳神·用墨》)具體方法如蔣驥關于人物畫的“用筆四要”:“準”“烘”“砌”“提”[13]147-148(《傳神秘要》)。這些都是畫家在實踐中體驗、總結得出的成功經驗,只有“功力湛深,得心應手,技近乎道”,才能形神兼備,寫出萬物之神韻。

李戲魚先生數十年沉浸于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始終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本,立足當代,力戒“徒托空言”,倡導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合理汲取“樂通倫理”“樂與政通”的歷史經驗,發揮美育的功能,克服單純物質主義的弊端,推進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同步發展。李先生的美學研究成果、方法都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中共濟源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濟源歷史紀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2.

[2]任繼愈.中國的文化與文人[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7:128.

[3]李紅惠.民國時期國立大學學術休假制度研究[M].北京:商務印館,2017:280.

[4]張岱年.張岱年自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22-23.

[5]張燕瑾,呂薇芬.隋唐五代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475.

[6]李春青,等.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422.

[7]方克立,王其水.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第2卷·人物志 李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8]李戲魚.建立中國美學體系芻議[C]//《復旦學報》編輯部.中國古代美學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54-64.

[9]張涵.中國當代美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0]李戲魚.禮樂之倫理性與政治性[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2):64-69.

[11]李戲魚.中國詩論[M].鄭州:鄭州大學科研處,1980.

[12]王朝聞.致翟葆藝[M].簡平.王朝聞全集:第32卷.青島:青島出版社,2019.

[13]李戲魚.中國畫論(修訂版)[M].鄭州:鄭州大學科研處,1982.

作者簡介:翟本寬,鄭州大學教授(退休),書法家、美學家。

猜你喜歡
藝術
抽象藝術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06-03 09:07:18
西方現代藝術的興起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4
身邊的藝術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2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美在《藝術啟蒙》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紙的藝術
決定的藝術
英語學習(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91麻豆精品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com|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精品青青|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第一页亚洲|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网| 日本www色视频|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波多野结衣二区| 一级毛片高清| 中国精品久久| 熟妇丰满人妻| 99激情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www.国产福利|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色中文字幕| 免费看a级毛片| 欧美人人干| 九一九色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伊人激情综合网| 五月婷婷丁香色| 激情综合激情|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色九九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国产|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91视频精品| 蜜臀AV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午夜国产理论|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色综合狠狠操|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自在线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