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際中文教育背景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2023-12-18 13:43:30鞠梅
美與時代·下 2023年11期

摘? 要:國際中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教學,更是文化教學,茶文化便很好地融匯了這個特色。文化傳播與交流借助于茶文化的課堂多維度呈現,語言教學與文化融入,教與學、問與答、動與靜兼備,歷史特色與文化傳承相激蕩,哲學內核與文化內涵相輝映,將茶文化傳授給來華留學生,也讓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關鍵詞:茶文化;漢語國際教學;文化交流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建設項目“國際漢語教學背景下的《中國茶文化》課程建設”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抓住機遇,利用好各種平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加強對外文化傳播,創新人文交流新方式,進一步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使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真正實現文化自信。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當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語言、文化也越來越感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也迎來了新發展,漢語國際教育的課堂成為重要陣地。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下國人交際文化和閑適文化的重要載體。茶是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有160多個國家與地區近30億人愛喝茶。史書記載,茶,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世界各國的飲茶習慣甚至茶樹種植、制茶技術是直接或間接由我國傳入的,因此中國被譽為“茶的故鄉”。茶根植于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積淀,形成了既實用又富有文人氣息的文化特質。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中國本土形成了從以茶為藥、以茶為飲到以茶為藝、以茶為道的精神文化衍變;同時向外傳播交流,西傳邊塞滿足了以茶為藥,促進飲食平衡的需求;東傳日本、韓國形成了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修養之道,再傳至歐美,最終導致種茶和制茶技術的西傳,從此茶成了世界性的飲料,也正是因為中國茶文化的多層次多路徑多維度發展模式,從而造就了今天博大精深、雅俗共賞、和諧融通的中國茶文化豐富的內容與形式。

深圳地處廣東,飲茶文化非常發達,一年兩次或以上的茶文化博覽會,隨處可見的茶館、茶鋪,各種茶文化交流活動定期舉行。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來到深圳,日常飲食也許會保持本國的傳統和特色,但是當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中國茶文化,對于根植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茶文化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引起深深地探究感,茶文化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和特色,同時又承載了中國文化的悠遠歷史傳統和體現了中國文化之美。因此,在來華留學生中開設《中國茶文化》的課程,能夠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深度結合,能夠將文化傳播與實踐體驗相結合,讓留學生在接受漢語知識的同時,也能通過課程學習與交流,了解中國茶文化,幫助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也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好方式。

二、相關研究綜述

隨著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茶文化進入國際中文教學的課堂里,不少專家學者從各個角度進行了探討。

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中文教學的課堂教學融合探討方面,張瑞(2018)提出了兩方面融合的幾條路徑和方法:求同存異,循序漸進的原則;打造順暢的語言交流環境以及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定期組織安排文化課及主題交流會,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之中。

對于課程的整體設計方面,張敏(2014)、馮冬梅(2016)、鄶琳琳(2020),他們從課程教學的設計模式,教學設計方案,包括了課程簡介、教學對象分析、課程資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茶文化課程教學設計的原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以及教學方法及評價上來進行了課程的整體設計。

也有不少學者將討論深入到茶文化課堂,對于課堂講授的內容中進行了探討,薛靚(2017)則在茶文化知識上進行了探討,探究引入茶文化知識的目的,分析了茶文化引入中的難點問題解析,并對國外學院進行了學習適應性分析。周佳舟(2020)將茶文化與故事教學法引入漢語國際教學中,具體探討了茶文化課堂的教學方法,尋找二者融合應用的依據,探索融合應用的原則,分析融合應用的效果,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議。

也有以語言教學為基礎來探索茶文化課堂的,張曉平、龔倩(2020)立足茶文化傳播中的茶詞匯,探討背后的教學策略,該文以茶藝課為基礎進行了研究,細致探討了漢語茶詞匯內涵解讀、茶藝課中的茶詞匯教學,分析茶詞匯的習得障礙,最終提出了茶藝課中的茶文化教學的策略。

由此可見,關于傳統文化進入國際中文教學中并以茶文化教學為例的相關討論,目前基本以宏觀的課程設計為主,或者偏重于部分課堂內容的教學討論,整體而言偏重于在課程中的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還是比較少。

三、《中國茶文化》課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合茶文化教學,是在跨文化的教學背景下進行的,各項實踐活動都需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只有理論方面不斷深入,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開展,否則,實踐活動將偏離教學的目的。通過近幾年的課程教學實踐工作,《中國茶文化》的課堂中有以下文化傳播和交流方面的收獲。

(一)語言學習與文化融入相結合

語言是人類的溝通交流工具,是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了解文化的重要密碼。在國際漢語教育的背景下,語言教學是重中之重,是專業的主要內容,也是課程的主要內容。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二者的關系也決定了要學好語言的同時,也要學習該語言背后的文化。語言是解鎖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通過了解、學習語言,去深入發掘語言背后形成的歷史與文化。

茶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發展,由于歷史、地理、人文等綜合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屬于茶文化獨特的語言體系,具有獨特的內涵和價值。關于茶文化的語言詞匯數量龐大,據統計,中國的茶葉就有6000多個品種,由茶所衍生出來的茶樹種植、茶葉制作、茶葉貿易、茶藝、茶道等詞匯更是數不勝數。學生可以通過直觀演示法學習茶類、茶具等相關的詞匯與知識;可以通過討論法進行茶文化的交流,解決在中國遇到的茶文化交際中的困難;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法,促使學生了解并實踐中國的茶藝,特別是不同茶類的沖泡方式;可以通過老師的講授法來了解中國的茶文化的發展、茶的故事等;還可以通過比較研究法了解世界各國不同茶文化的表現方式和特色。

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茶藝師》(基礎知識篇)這本書從文化學的角度定義了茶文化。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包含了四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根據茶文化的四個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實現最充分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人們從事茶葉生產和茶文化活動時,各種方式與物品文化屬性的展現。這一文化層次涵蓋了茶葉的發展歷史,茶葉的分類、產地、茶葉的加工制作。與茶相關的物質文化詞匯種類非常多,除了六大茶類的詞語以外,殺青、揉捻、炒青、發酵、干燥等均為茶葉的加工工藝;條索纖細、細嫩多毫、銀綠隱翠、湯色明亮、滋味醇厚等為評茶術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多種多樣的茶具,它們都有著耳熟能詳的詞匯如紫砂壺、蓋碗、公道杯、茶道組、茶船等。這些詞語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也能在茶文化的課堂上觀摩,甚至在茶文化的活動中實踐,讓學生產生直觀感受、深刻理解,也能讓學生真正掌握與運用。

茶的制度文化是指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隨著茶葉的生產,歷代統治者不斷進行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邊銷茶、茶馬古道、茶馬司、茶馬貿易,茶葉制度的前世今生,茶葉貿易中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可以激蕩起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古代的茶貿易、茶文化的興趣。早期的榷茶制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政治屬性超過了經濟屬性。明清時期,茶葉可以自由交易,成為了絲綢之路的主角,開始走向了世界的舞臺。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由此擴展開來,形成了有趣的文化現象,引發了茶文化的研究熱潮。很多同學發現他們母語中“茶”的發音是不一致的,探究其背后的歷史原因:海路運送的茶被稱為“tea”,由陸路運送的茶則被稱為“chai”,這樣的區別激發了學生對于茶文化深入了解的興趣。當然,古今中外有不少學者對茶文化感興趣,古有著陸羽的《茶經》、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朱權的《茶譜》,這些是茶文化的寶典之作。如今在國內最有影響的是美國威廉烏克斯先生的巨著《茶葉全書》(上、下冊),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艾倫麥克法蘭教授的著作《綠色黃金——茶葉帝國史》(2003),茶文化一直是中外學者的興趣點,研究論文論著都非常多,茶文化的研究之風一直在世界各地盛行。

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稱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茶藝中的選茶、擇水、備器、沖泡、品茶、奉茶等流程中相關的用語,留學生們通過直接操練,來體驗中國的茶藝,感受中國的茶藝之美,感受中國茶文化的奧秘。此外,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侗族的打油茶、客家擂茶、四川蓋碗茶、北京大碗茶等,豐富多彩的茶俗,可以激蕩起學生關于世界茶的分享,在交流與分享中,讓學生之間充分了解,對于中國茶文化的認知更加深刻。

最重要的莫過于中國茶文化的心態文化,刻劃著人們在應用茶葉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以茶會友、以茶代酒中透露出茶的交際功能;三茶六飯敘述著中國的婚俗文化;淺茶酒滿、茶三酒四這些成語中透露出中國人的茶文化酒文化中的禮儀;以茶養性、粗茶淡飯講述著中國人的養生文化;不茶不飯、茶飯不思描述著人的心情;浮生若茗、人生如茶談著人生。透過這些詞語,我們可以深入地看到中國人對待人生、對待朋友、對待世界的態度。當然,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豐富的關于茶的詩歌、畫作。我們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超越歷史的時空與古代文人進行對話,欣賞中國古代人與茶相關的詩句,感受古代文人的茶情詩意。茶、槚、蔎、茗、荼,這幾個有趣的“茶”字,展現了人們對于茶的認識過程。不夜侯、清友、滌煩子、余甘氏、清風使這些都是茶有趣的別名。這些名字是人們對于茶的功效的美稱,人們賦予了茶豐富的文化內蘊。廣博的語言文字,同樣的事物,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雅稱,細細品味,讓留學生們能感受到中國語言之美、茶文化之美。

從茶本體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到行為文化再到心態文化,從簡單的語言,再到有思想內涵,涉及茶藝、茶道、養生養性方面的文化知識,豐富多彩的語言加上深刻的實踐體驗,我們從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這樣的語言學習,不再枯燥,有著語言課堂的知識性,也有著實踐課堂的趣味性,更有著生命文化體驗的思想性。

(二)歷史傳承與文化特色相激蕩

茶文化本身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幾乎每一種茶都流傳著歷史悠久的傳說故事。一部茶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史。

中國的人的飲茶史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飲茶方式不同,制茶的方式也各異。飲茶方式從最初的混合蔥、姜、橘皮等煮飲,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斗茶,明清沖泡飲。茶葉的加工方式有多種多樣,從粗、散、末、餅茶,到比較精致講究的龍團鳳餅,再到散茶。中國人對于茶的探索,從復雜走向了簡單,從知識分子的文人雅集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關于茶的發展,流傳著很多非常有趣的歷史傳說。從耳熟能詳的神農嘗百草遇荼而治,確定了茶治百病的中醫中藥學地位;到乾隆下江南賦予了原本屬于知識分子文人雅士的茶文化,有了來自官方的授權,得到了官方的加持,碧螺春和龍井名揚天下;大紅袍、太平猴魁、普洱貢茶等歷史故事講述著中國人民風淳樸,以及樂于助人、樂于分享、懂得感恩的好品質。

除了茶本體的傳說故事,不少日常生活中、茶藝表演中的詞匯背后也有著流傳至今的歷史故事。這些都與中國的茶禮有密切的關系。自唐代陸羽撰寫《茶經》開始,以茶為禮就成為了中華民族以至于世界各國都熟知的禮儀,歷久不衰、源遠流長,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講述著中國禮儀之邦的故事,闡釋著茶文化的精神內核。茶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以茶為禮堪稱是“中華禮儀文明”的“活化石”。中國的宴請餐桌上,以茶代酒的詞語高頻使用,既擺脫不善飲酒的尷尬,又不失禮節,這樣的行為歷史悠久,帶著學生追溯三國時期“以茶代酒”的孫皓和韋曜的故事;陸納杖侄,以茶養廉的故事,讓留學生去感受中國人的以茶性儉的精神。潮州工夫茶中“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使用,穿越時空,將學生拉進中國的歷史,尋找歷史中的人物,感受歷史故事的文化內涵;觀摩茶藝表演中的這套動作,了解茶文化講究公道、尊重客人的茶禮。

茶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史更是與留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從文成公主進藏、榷茶制度到茶馬古道,從徑山茶宴到日本茶道,茶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融合成了新的文化——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韓國的茶道,英國的下午茶,土耳其、俄羅斯的茶。文化一直在交流在融合,中西方的文化在茶文化這里產生了新的碰撞,形成了另外一種獨特的文化,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精彩紛呈,茶文化的課堂可以超越時空,變成一場世界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的盛宴。

茶文化的歷史與傳承仍然在繼續。從“茶圣”陸羽寫出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促進了唐朝的茶葉生產,也帶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潛心茶事;敦煌遺書中的《茶酒論》茶酒對話,針鋒相對,難分伯仲,個性突出,茶顯寧靜、淡泊、隱幽,酒顯得熱烈、豪放、辛辣,是不同的品格性情和不同的價值追求;盧仝的《七碗茶詩》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吟唱茶的經典。宋代在中國的茶文化史上進入了精致奢華時期,制茶工藝爐火純青,點茶技巧精妙絕倫,飲茶人群空前廣泛;茶與藝術完美結合。宋徽宗繪有《文會圖》,他的《大觀茶論》更是為我們精細呈現了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俗等。宋代的茶風盛行,文人雅士經常一起品茗賦詩,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產物。蔡襄還整理出《茶錄》一書以彰輝煌。明代以后,隨著朱元璋“廢團改散”,明代的茶進入了返樸歸真的時代,正如朱權的《茶譜》中所說,明代的文人不再盛行斗茶,而更加注重飲茶的藝術性,他們經常優樂茶事,注重審美情趣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清代以后,中國茶開始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走進了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也開始走向了世界的舞臺。

我們的《中國茶文化》在傳播中國茶文化相關知識的同時,在有趣的歷史故事中了解茶文化的發展,也可以跨越時空跟留學生分享中國茶的前世與今生,了解中國茶文化傳播與交流路徑,了解世界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的軌跡。

(三)哲學內核與文化內涵相輝映

中國茶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喝茶是中國古代人的日常雅事,是福建人、廣東潮汕人的日常生活的必備。茶文化中,融合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體現了我們傳統禮儀、道德、情操之風范。

茶是吸取了天地靈氣的自然之物,而人是宇宙的精靈。茶文化體現了中國人在看待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的哲學思想。這個哲學思想的核心便是“和”,而“和”也是中國儒、釋、道三家的高度融合點。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而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佛家思想的禪茶一味。陸羽《茶經》創立茶道時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華,天人合一的理念成為中國茶道的靈魂。“茶”字,意為人在草木之間,古人喝茶,往往選擇在書房、在戶外,對于環境的選擇相對要求比較高。于天地之間,擇山水烹制,三五知己,喝茶吟詩談人生,在沖泡過程中,水與火、茶與水、人與自然的交融,人與天地之間的交流,兼容了陰陽五行的精華靈氣,在一杯茶中,追尋天人合一,忘卻煩惱,放松心情。人與茶均融入了自然之中,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獲得身心的自由。

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獨自一人時,也可以靜心品茶,滌蕩胸中煩惱,苦盡甘來、口舌生津,在茶味中感受到苦,又在苦味中體會到甜的樂趣,在苦與甜中咀嚼人生歲月。中國傳統的茶館與咖啡館完全不一樣,布置比較雅致,也比較安靜。品茶需要靜心,通過淡淡的茶湯品味茶的味道,品人生真諦,領悟宇宙萬物的奧秘,陶冶性情、提升修養,從而提升自身的品德。茶成為古代儒生的修習之道,修身養性,寄托情懷;也是眾多高僧的修習之道的必經之路,茶可以提神醒腦,可以參禪悟道;當然也是道家的養身利器,能夠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當代,不少年輕人在工作休息之余,也開始“圍爐煮茶”,體驗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中的靜和,暫時去除工作生活中的雜務,感受這片刻屬于自己的寧靜,品茶養性,追求自我。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三五知己小聚,茶必不可少;客人到來,一定是先奉茶待客;即便是當代社會中,酒店吃飯前喝茶,朋友坐下來聊天喝茶,很多商務洽談也是在茶桌前完成的,甚至有些人際關系中的糾紛協調也是在喝茶中得到調解。“得閑來食茶”成了所有潮汕人的招呼用語,食茶是與家鄉、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情感關聯,增進友誼、增強凝聚力,化解矛盾、達成合作。留學生在中國生活,尤其在廣東生活,經常會遇到中國朋友送茶、請喝茶的情況。跟中國人喝茶聊天,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了解茶桌上一些禮儀文化,成了不少留學生同學的必備技能。課堂的實踐中,隨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喝茶交流,仔細觀察公道杯的使用,了解并學習叩指禮、斟茶七分滿等相關禮儀,老師講解這些文化背后的哲學內涵,糾正學生自己在實操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讓學生更深刻了解茶文化,更好地在中國的茶桌上進行茶文化傳播與交流。

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茶藝中,注水時按照逆時針方向回轉,表示歡迎之意,為客人分茶時,水量一致,表示公正平等。茶斟七分,寓意七分茶,三分情,表達主人的情誼,也方便客人飲用。在敬茶、讓茶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長幼有序,尊敬、謙虛、熱情。賞泡茶之技術的同時,賞茶具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意境、茶情與茶理,“物我相安,人我相安”的唯情哲學,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的獨特茶文化。

外國留學生通過學習中國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養生理念,能更為完整地了解中國文化的特征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如中國茶文化中所蘊含的人際交往文化是他們所不了解的,這就使得他們難以理解國人習慣的“扎堆”的現象。隨著對茶文化內涵的把握與體驗,中國人也能從國人的圈子文化中理解國人的上述行為偏好。

四、結語

結合我國茶文化資源的發展與應用狀況看,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內涵和價值影響力,是當前我們了解及應用茶文化體系過程中所必須深層次把握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當前整個漢語國際教育活動中開展與具體實施時,如果能夠選擇合適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過對該資源內容進行改造,其必然能夠在豐富教學資源內涵的同時,引導全球大眾全面認知我國茶文化所擁有的獨特的文化因素,進而為整個漢語國際教育活動的有效推進與開展做出貢獻。

國際漢語的課堂具有世界文化的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必然帶來世界茶文化的探討與交流。中國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茶文化的課堂中,交織著語言、歷史、哲學的教學,促使學生了解漢語知識和中國茶文化,深入理解相關的語言文字,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在國際中文教育的背景下,我們讓留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加深對于漢語的理解,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在茶文化的課堂中,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讓學生真正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深入進行文化交流,讓來華留學生克服文化障礙,提高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加學生傳播中國茶文化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成為文化的傳播者,讓中國的茶文化真正走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龔永新,黃啟亮,張耀武.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農業考古,2015(2):12-16.

[2]張瑞.中國傳統文化與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融合探討[J].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8(7):281-282.

[3]張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課程教學設計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7):141-143.

[4]馮冬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課程設計研究[J].福建茶葉,2016(11):271-272.

[5]鄶琳琳.以茶文化為例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J].福建茶葉,2020(3):147.

[6]薛靚.對外漢語文化因素中的茶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福建茶葉,2017(5):279-280.

[7]周佳舟,茶文化與故事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融合應用[J].福建茶葉,2020(10):230-231.

[8]張曉平,龔倩,淺談茶文化傳播中的茶詞匯及其教學策略——以高校留學生茶藝課為例[J].福建茶葉,2020(3):448-449.

[9]李婭菲,中國茶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滲透[J].福建茶業,2018(1):349-350.

[10]張爭艷,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中國茶文化展示與傳播初探[J].福建茶業,2018(2):365-366.

[11]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茶藝師(基礎知識)(第2版)[M].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鞠梅,深圳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中文教育,茶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成人午夜网址| 99这里精品| 久久免费看片| 欧美午夜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黄网视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婷婷亚洲最大|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日本欧美精品|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国产精品蜜臀|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三级影院|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1|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福利一区三区|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91精品国产丝袜|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亚洲三级网站| 一级黄色欧美|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久久黄色视频影| 免费激情网址|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欧美激情福利|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99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久久亚洲天堂| 精品人妻AV区| 91亚洲免费视频|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91成人免费观看|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久草视频一区|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