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梅
電子科技大學宜賓研究院 (四川省宜賓市 644000)
大思政教育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實現高校育人質量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徑。黨的二十大強調高校教育應當聚焦育人的根本問題,著力做實培根鑄魂,以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基礎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破解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各自為政、信息孤島等現實困境,來進一步提加強和改進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政育人質量。
在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和各學科教學往往各自為政,存在“兩張皮”現象,極大地影響了教育實效的發揮和提高。基于此,教育部提出了大思政育人理念,即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同高校各個領域的全面融合,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大思政教育是在繼承傳統思想政治理念的基礎上,基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視角,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總體規模,將日常管理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極具創新價值的育人模式。從內容上來看,大思政教育包括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其中,全員育人是指高校所有的教職工群體都應明確自身的思政育人責任和意識,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日常工作中,形成有機的教育體系,推動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全過程育人是指高校在人才培育的過程中,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針對學生各個發展階段,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提高學生思想素養。[1]
高校大思政教育體系是在遵循時代發展要求的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充分調動各個育人因素,形成高效協同的思政育人格局,進而提高思政育人實效,具體來說,其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在高校大思政育人體系下,育人主體不僅包括傳統的思政教師,還包括行政系統、科研部門、后勤管理等部門的教職工。其中,思政教師應加快知識教育同思想教育的結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內容;黨政管理干部應強化思政育人意識,以更為科學、更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為影響學生,強化育人功效;后勤人員也應明確思政育人意識,將思政育人工作同日常工作結合起來,通過溫暖、周到的服務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
第二,工作內容的豐富性。思想政治教育應強化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在教授學生思政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規范日常行為,這要求高校管理、行政、服務等部門應圍繞這一教育理念展開育人工作,其中,學生日常生活管理、校園實踐活動、后勤宿舍環境建設等工作都應承載大思政育人內容,因而大思政工作內容具有一定的豐富性。
第三,育人環境的開放性。高校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教學效果相對較低。而大思政育人體系則進一步擴大了育人范圍,將思政育人工作覆蓋至高校各個工作領域,在此模式下,高校往往在室內室外展開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在教室內展開思政理論知識教育,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在室外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過程中提高思政素養。
第四,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教學方法是教學內容展開的重要依據,對教學實效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強調對學生情感、素質、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還借助網絡技術整合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推動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2]
大思政教育體系的實踐路徑,應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通過理論認知到實踐應用的過程來強化思政教育實效,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大思政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高校應基于這一理論視角,在育人規劃中求同存異,設計具有層次性和合理性的育人規劃。
1.高校應發揮黨委統籌全局的積極作用。高校黨委是大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的第一責任主體,在具體工作中應把握大局,從宏觀角度進行統籌規劃,將決策落到實處。具體來說,一方面,應做好方向性規劃,構建大思政教育工作小組,并由校委領導直接負責,同時組建教師工作小組兼管,實現大思政教育體系構建和落實;另一方面,還應加強同學工部、團委、教務部等職能部門的聯合,共同商定思政教育活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形成育人合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3]
2.高校應當因地制宜、進一步完善育人規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依靠高校黨委的努力,還要發揮各院系的優勢價值,共同設計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思政育人規劃,具體來說,高校一方面要把握好區位優勢,挖掘所在地區的文化資源,并將其應用于高校思政教學,如以革命根據地、革命歷史遺址和紀念館為主體的紅色文化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促使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提升自我思想素養;另一方面,學校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和辦學特色,提升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如師范類院校可以以教學技能培育為核心展開支教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教師這一職業的光輝與崇高,進而不斷提高自我思想素養。
高校大思政體系的構建關鍵在于教師,其專業水平、政治素養和育人技能不僅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和思政教育的成效,更關乎著中國夢的實現,因此高校應加快教師隊伍建設。
1.提高政治素養。“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對于高校教師來說,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就應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和高度的政治自覺,明確發展目標,堅定理想信念,并為此孜孜不倦、砥礪前行。首先,教師應不斷提高思政素養,在思政教育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鑒別力,通過語言灌輸和行為表率來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養。同時,教師還應明確從業目標,認識教師這一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發展目標,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做好日常的課程教學,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強化思政教育,強化學生的思政素養,促使學生成長為一名符合社會主義發展需求的優秀青年。
2.增強協同育人意識。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主體不僅包括專業教師,還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因此,高校應加快各個育人主體建設,凝聚育人合力。首先,高校應加強思政教師能力建設,明確育人目標,引導教師做好本職工作,同其他育人主體展開良好的交流互動,共同致力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養的提升。其次,高校還應加強后勤服務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能力建設,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對于行政管理人員,高校應強化育人意識,明確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引導其轉變原先強硬的管理教育理念,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獲取學生的理解和支持,進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思想素養。對于后勤工作者來說,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后勤服務人員的育人理念,促使其通過文明用語和周到細致的服務輔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此外,教師還應加強同學生家長的聯系,共同展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4]
3.加強示范性激勵作用。榜樣教育始終是激發個體奮進的重要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借助榜樣力量感染教師隊伍,強化教師的專業素養,具體來說,首先,高校應明確責任劃分,細化教師教學工作細則,進一步引導、規范教師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其次,定期展開“評選優秀課程帶頭人”活動,形成榜樣標準,借用榜樣力量,激發教師工作熱情。最后,高校還可以展開校內教學技能比賽等教學實踐活動,引導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夯實自我,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素養,同時還可以激勵其他教師,形成良性競爭環境,進一步提升高校教師隊伍質量。
在大思政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高校應加快教學模式創新,使其適合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
1.理論教育法和實踐鍛煉法相結合。理論教育法是指通過思政教學課程,將思政知識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傳授給學生。實踐鍛煉法是指教育者借助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思想意識,促使其形成良好習慣的教學方法,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結合,能夠引導學生獲取豐富的理論知識,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促使其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策。首先,教師應加強理論教學,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積極融入教學課程中,并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強化學生的理解認知,提高學生的思政專業素養,同時,教師還應加快實踐教學,展開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提升思政素養。其次,教師應加快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象的實踐操作,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協同教育,促使學生知行合一,實現全方位發展。
2.灌輸法與滲透法相互補充。灌輸法是指將知識灌輸進學生頭腦中,通過具體的宣傳、教育來實現,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實現的主要途徑。滲透法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至其他事物中,學習者通過對其他事物的理解和認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大思政教育過程中,高校應加快滲透法和灌輸法的有效融合,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首先,教師應提高灌輸法教學的科學性,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做到有情感、有溫度的教學,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積極性。例如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展開相應的教學,大一階段注重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度,大二、大三階段注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大四階段側重于強調教育的實踐性,引導學生用思想政治理論指導生活實踐。其次,高校應加強滲透教學,一方面,可以借助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同各個專業課程全面融合,形成高效協同的育人格局,提高思想政治教學實效;另一方面,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行政管理、后勤服務等各個領域,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思政素養。[5]
1.以文化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文化是支撐一個民族、國家持續發展的精神內核,是國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思政教育中,高校應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發揮文化育人功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首先,高校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具體要從校園學風和硬件條件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時代發展需求制定校園管理規范,進一步強化學生思政意識,約束學生日常行為;另一方面,還應加快校內建筑建設,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時時刻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養。其次,學校還應展開形式多樣的校園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借助社團展開校內演講、文藝會、文藝晚會等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另一方面,還可以展開校外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圣地、重走長征路等,或者以文化為主題展開學術講座等,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我思政素養。
2.以研促學,夯實學生思政基礎。科研育人是思想政治育人質量提升的重要形式,高校應加快科研同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引導學生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將自我理想信念同社會發展目標有機融合,在不斷前進中實現自我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首先,高校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鼓勵學生在科學活動中提升自我思政素養。例如,可以將愛國思想融入其中,引導學生以國家需要為導向進行科學研究。其次,高校應構建學術評價標準和學術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約束學生的學術行為,明確學術并非一蹴而就,而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獲取科研成果,避免投機取巧等行為出現;另一方面,還能夠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明確理想追求,激勵學生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6]
綜上所述,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是新時代背景下提高我國高校思政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高校應加快這一體系構建,從育人主體、育人資源、育人模式等方面入手,凝聚育人合力,形成高效聯動的思政育人格局,進一步推動育人質量的提升,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