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國家數據局正式成立,該部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近期,林丹明教授在接受訪談中,結合上述背景,就如何釋放數據和數字生態系統的能量,幫助讀者朋友們抓住數字機遇——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闡述了他的獨到見解。
問:作為商學院的教授,您認為數字社會將給未來的工商管理教育帶來哪些變化?
林丹明:我長期在商學院從事“戰略管理”課程的教學。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里,移動互聯、物聯網、云技術、AI等現代技術快速滲透企業經營活動,數字平臺、數字生態系統等新經濟形態迅速興起,數據及數據思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我認為,“后來居上,必先打破束縛”——未來的工商管理教育,可以把數據思維和相應的數據分析工具切切實實地納入商學院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
問: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很多困惑。您認為當下企業要改變的痛點在哪里?
林丹明: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國內的企業面臨一些痛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觀念守舊,也就是我最近提到的“數字近視”。許多企業仍秉持傳統的、基于產品的行業競爭思路,對數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更談不上應對基于數據的生態系統競爭。第二,管理約束。企業在數據治理方面缺乏經驗和戰略規劃,無法完全發揮數據的價值。第三,技術制約。許多企業對新興技術的應用和掌握有限,難以實現高效的數字化轉型。第四,人才缺口。企業往往缺乏具備數字化技能的專業人才,影響到數字化轉型的速度和效果。第五,組織障礙。傳統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不利于數字化轉型。第六,投資約束。數字化轉型可能涉及巨額投入,企業需要權衡風險并確定相應的投資方法。
因此,企業應充分認識數字化轉型的痛點,采取有效的數字轉型舉措——一方面確保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盡快提升市場競爭力。
問:大數據日漸成為企業、政府社會治理的有力工具,未來大數據掌控世界的局面已呈現明顯的趨勢。您認為圍繞大數據發展,企業和政府努力的路徑有哪些?
林丹明:圍繞大數據發展,企業可以努力的路徑主要包括——
第一,打造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整合內外部數據資源,引入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建立健全數據治理體系,確保數據質量、安全性和合規性。第二,加強人才培養。加強數據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進一步提升企業大數據核心競爭力。第三,重視業務創新和決策支持,運用大數據優化業務流程,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同時為戰略規劃、市場預測、風險管理等提供支持,提高決策的效率和準確性。第四,增強合作共贏意識。與其他機構合作共享數據資源,共同發展大數據生態系統。第五,關注社會責任。關注大數據應用中的隱私、倫理等問題,在確保合規的前提下,為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圍繞大數據發展,政府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做出努力——
第一,制定政策和法規。建立完善的大數據法律法規體系,為企業的大數據應用提供明確的指導原則,同時保護數據隱私和網絡安全。第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及應用。加大數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推動AI、云計算、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發展及其在不同領域的創新應用。第三,加強培訓和教育。鼓勵高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設大數據相關課程,培養更多的大數據人才。第四,開放數據資源。推動政府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數據資源,激發大數據產業創新活力。
總之,企業和政府應該共同努力,推動大數據產業鏈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大數據產業生態。
問:大數據再一次將科技倫理擺在世人面前。如何規避大數據帶來的隱私暴露等風險,請您談談個人的觀點。
林丹明:規避大數據帶來的隱私暴露等風險需要個人、企業、政府部門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每個人都要及時了解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高度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其次,企業必須了解并嚴格遵守國家關于數據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定穩妥的數據隱私政策和保護措施;企業還要注重培訓員工,定期進行數據安全評估,檢測潛在漏洞和風險并進行修復。再次,政府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指引并規范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建立制度,定期審計數據安全情況,評估風險以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應急預案;政府還要重視通過培訓與教育等手段來提升全社會的數據隱私保護意識。
問:我們關注到,近期您翻譯的《數字戰略大未來》已正式出版。當前,中國正面臨大數據轉型期,企業如何制定新的戰略,從日益強大的數據作用中受益?
林丹明:在市場競爭中,數據的重要性幾近與產品等量齊觀,大有后來居上之勢。技術因素也在這一時期嵌入管理過程,成為戰略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以產品和行業為基礎、缺少數據和技術相關性的戰略分析思路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簡言之,數字化的競爭環境呼喚數字化的戰略管理理論。《數字戰略大未來》的原著作者與來自信息系統的技術專家合作,在研究中引入技術視角,拓展基于產品的競爭思路,剖析嵌入產品的傳感器所生成數據的商業性質及價值創造機制,進而在行業網絡的基礎上構建數字生態系統,形成新的競爭戰略框架。更為重要的是,新的競爭戰略框架不僅適用于那些基于平臺商業模式運營的新技術企業,還與絕大多數采用價值鏈商業模式開展競爭的傳統企業息息相關。由此,要想明白企業如何從日益強大的數據作用中受益,如何將“產品之力”與“數據之力”有效結合起來。這能幫助企業制定新的競爭戰略,建立切合其自身實際的數字生態系統,提高經營效率,創新業務價值,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
問:您對學生的教育富有經驗,被評為全國工商管理類的優秀老師。您認為未來工商管理專業有必要專門開設大數據課程嗎?
林丹明:傳統上,企業總是以圍繞產品來構思市場競爭,在商學院的課堂上,產品也是師生互動的關注點。當然,在數字經濟環境下,數據至少與產品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此,產品思維必須更新成為“數據—產品”思維,唯有如此,企業才有可能搶得市場競爭的先機,商學院才有可能提供有價值的教育體驗。
盡管數據十分重要,但我認為,未來的工商管理教育未必就需要專門開設大數據課程;如果要開設的話,這類課程也必須呈現企業實踐的相關內容。更有意義的做法可能是把數據思維和相應的數據分析工具切切實實地納入商學院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