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思
(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央視紀錄片《美麗中國》,山水生態專題目前共57集,從山水、生態等方面呈現中華大地之美、生態之美,帶人們俯瞰最美中國。紀錄片成為很多國家用于向外展現國家形象、宣傳推廣自身風俗和文化藝術的重要手段。擁有優質字幕翻譯的紀錄片才能有效開啟國外市場,提高海外大眾對該國紀錄片的接受度,有效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開展[1]。
關聯理論是人際交往的認知理論,表示語言交際是“明示—推理”的一個過程,譯文需要把原文的用意盡可能傳遞給聽話對象,做到讓其付出最小的努力去獲取隱含的信息。Gutt提出的關聯翻譯理論表示,翻譯和交流的過程都是兩次“明示一推理”的一個過程,須實現最佳關聯[2]。紀錄片的字幕翻譯被當作紀錄片源語制作組、譯者和目的語觀眾們間的某種人際交往手段。因此,從語義、文化和接受方3個方面去尋求關聯,選取央視紀錄片《美麗中國》1~23集的字幕翻譯為語料,通過關聯理論的指導對紀錄片字幕翻譯進行實例分析,總結出增補、縮減、意譯、虛實轉換、替換和重構的翻譯技巧[3],使得譯入語觀眾與源語觀眾獲得相同的交際意圖,在觀看紀錄片時可以體會到源語觀眾所能體會到的內容和文化視覺震撼,從而展示中華大地之美、生態之美,領略中華文化多層面的獨特之美。
紀錄片利用新聞攝像鏡頭,直觀地記錄社會生活,客觀呈現生活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側重展示出生活原始結構形態和完整過程,抵觸捏造和扮演的新聞性節目形態。紀錄片通過對事物靈敏的觀察、對生活深層次的感觸、對社會多維度的洞察、對人生深入的思考,揭示出遠超現實的普遍意義和永恒價值。
首先,紀錄片字幕翻譯擺脫了傳統式翻譯的基本概念,出現于屏幕上的字幕,其停留時間和文字所占用空間都極為有限[4]。依據影視作品字幕制作的基本規律,字幕在屏幕上的停留時間一般不超過6秒,受眾群體無法較長時間將注意力放在字幕上,稍縱即逝的字幕一定要簡潔精確,不能給受眾群體帶來任何不明確的信息內容。其次,字幕頻繁的語域切換也要求譯者需靈敏掌控從口頭表達到書面表達的語域轉換,精準地傳達旁白、被訪者最真實的交際用意,達成字幕翻譯的易讀性。由這兩點,不難看出就紀錄片字幕翻譯而言,選擇最佳的語言表達方式非常重要,這也呈現出字幕翻譯的特點,即特殊性、瞬時性和口語化。
由于中西方國家的歷史人文背景、思維模式的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存在差別。漢語翻譯理論的悟性思維,決定其語言的含蓄,側重“信、達、雅”,蘊含的深刻含義令人仔細品味;而西方的翻譯理論則不同,具有突出的理性思維,所以會更加側重于形式概念[5]。因而在漢譯英時,對語句和語法結構成分作出調整或是增補是極為重要和常用的,能夠更準確地傳達說話人的用意,易于觀眾獲取與原文的最佳關聯。
例1:儲存著超過20億立方米的淡水,可以供應北京城區人口22個月的用量。
譯文:It has stored over 2 billion tons of fresh water,which is able to supply the population in Beijing downtown for 22 months.
這句話摘自《美麗中國:長白之山》,翻譯此句時,倘若一一對應進行翻譯,譯文會變成英文中缺失主語的語句。中文這樣的表達方法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是司空見慣,但怎么讓譯語受眾看見此句字幕時,也能夠帶來同樣的關聯性,感悟到原文中的交際用意呢?譯者就需要采取增補的方法,用 “it”及“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來彌補源語字幕翻譯中缺失的主語“天池”,可以幫助譯語觀眾在短時間內理解源字幕的交際意圖,從而達到最大的語境關聯[6]。
例2:長白山的冬季占了整整九個月,山頂常年積雪。
譯文:The winter lasts for 9 months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thus,the crest of the mountain is covered by snow most of the time.
例2同樣摘自《美麗中國:長白之山》,與例1不同,原句似乎沒有缺少主語,對于源語觀眾來講也是完整通順的。反之,相對于譯語受眾而言,許多人的語言認知情境是和中國觀眾完全不同的。為此,譯者用嚴謹的關聯詞語 “thus”進行銜接,表示前后關系為因果關系,正是由于長白山冬季時間長,因此山頂常年積雪。利用這種增補的翻譯技巧,讓譯語受眾將兩者聯系到了一起,同時為譯語受眾提供了充足的語境實際效果,如此一來原句的交際用意就獲得了更有效的傳遞。
鑒于歷史文化背景的差別,海外受眾在觀看他國紀錄片時有著一定的文化阻礙,又因字幕傳播載體的獨特性,短短幾秒的時間里要想明白所有信息內容,會給字幕受眾帶來很大的視覺與信息處理壓力,也存在部分信息難以理解的狀況。因而,為了降低紀錄片受眾者處理信息內容的努力程度,同時也能合乎字幕短時的特點,可以通過刪去原文中某些多余的信息內容,簡潔凝練地表達說話人的用意,易于觀眾構建最佳聯系。
例3:西坡和北坡則是數百米高的陡巖令人望而生畏。
譯文:The western and the northern slope are formed by the daunting steep rocks.
例3摘自《美麗中國:東方阿爾卑斯——四姑娘山》,原句“望而生畏”一般用來形容人態度威嚴或事務艱難令人畏懼,此處指高聳險峻的山峰。譯者沒有進行直譯,而是采取縮減的翻譯技巧,用“daunting”代替“望而生畏”一詞,充分表達出詞的內涵,也符合譯語觀眾的表達習慣,這能讓譯語觀眾瞬間理解源語字幕所傳達出的交際意圖。由此看出,在翻譯此類漢語四字成語時,縮減翻譯能在有限的屏幕空間內為譯語受眾提供充足的語境實際效果。另外,這種方法也為譯語受眾省去了一些無謂的理解語句的處理問題。
例4:盡管天寒地凍,這里也開花。
譯文:Despite the intense cold,'flowers'still find a way to bloom.
例5:從色彩繽紛到銀裝素裹更只需轉瞬之間。
譯文:From the colorful scene to the white appearance,Jiuzhaigou could do it in very short time.
例4摘自《美麗中國:冰之花》,例5摘自《美麗中國:多彩之湖——九寨溝》,這兩例原句中“天寒地凍”“色彩繽紛”“銀裝素裹”3個詞體現了漢語詞匯表達的美感——對稱性。考慮到字幕翻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譯者采用縮減的翻譯方法,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刪減一些與譯語觀眾認知活動無關的信息,分別簡 化譯 為“intense cold” “colorful scene”“colorful scene”。這種譯語表達方式能使譯語觀眾準確地了解九寨溝的夢幻和黑龍江霧凇的獨特。除此之外,這種簡練的譯文翻譯,也能讓譯語觀眾更聚焦于紀錄片的聲畫,實現聲畫之間的和諧共生[7]。
虛實轉換是指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或具體概念抽象化的過程[8]。因此,只有將源語字幕的具體描述恰當地轉化為譯語字幕的抽象描述,翻譯出來的字幕才能流暢、符合譯語表達方式,從而幫助譯語觀眾在有限的觀看時間內獲得最佳關聯。
例6:它們究竟因何而生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譯文:Why they came into being has baffled many great minds.
例6摘自《美麗中國:冰川下的鮮紅巖石——橫斷山貢嘎山》,原句中的“未解之謎”是指石頭上的稀有寄生生物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條件下,會在巖石表面肆意生長,并且把一塊塊巖石染成鮮紅色。這種稀有生物的壽命周而復始,會再生重新把巖石染紅。如果把“未解之謎”直譯成“unsolved mystery”,就顯得刻板生硬,無法傳達源語意思。這時,只有根據含義和上下文,將“未解之謎”抽象化引申,譯為“baffle many great minds”才能達意。
相比直譯而言,意譯更為充分考慮原句背景和語言特點,進行合理的調整,用更加自然暢達的方式來表述。這就需要譯者在深刻理解原句的基礎之上,脫離句子語法框架的限制,從意義出發,不過分注重細節,但要求譯文自然流暢。
例7:他們持續了三年的時間還未登頂。
譯文:They toiled for three long years,but failed in their task.
例7摘自《美麗中國:三爿石的故事》,原句表達環繞的陡崖為大批木匠試圖搭木梯登頂三爿石增加了難度。如果譯者將“持續”翻譯成字面意義上的“lasted/continued”,那么這句話的實際意義將被誤解,譯語觀眾將會誤以為木匠造木梯的本事跟技術差勁。譯者將“持續”譯為“toiled”,這個詞指“辛苦工作,艱難地進行”的意思,強調登頂三爿石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突出木匠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同時讓人感受到三爿石那種遠古大地積蓄的力量。因此,譯者讓譯語觀眾以最少的處理努力去理解詞的實際意義,最終實現最佳關聯。
例8:如今在錢塘江大潮中進行沖浪比賽成了這里新的風尚。
譯文:Today,the Qiantang River attracts thousands of people from far and wide for the annual tidal surfing competition[9].
例8摘自《美麗中國:錢塘江大潮》,原句贊美錢塘江大潮的美麗壯觀,每個人是沖浪比賽的弄潮兒。“成了新的風尚”若被直譯為“become the new fashion”,就不能將句子的隱含意思清晰地表達出來,這種翻譯不可行、也不恰當。這里,譯者將其翻譯為“attracts thousands of people from far and wide”,有效地傳達出句子的實際意思:錢塘江大潮吸引了大批來自遠方的人們一同來沖浪,進一步突顯潮的奇和雄偉壯闊。這也讓譯語觀眾產生足夠的語境效果,共同領略中國偉大的自然景觀。
中西方國家在文化與時代背景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產生了彼此獨有的文化習俗和表達形式。因此,需要盡可能地將在英語文化背景中的隱晦詞進行替換,使英語觀眾便于正確理解。
例9:九寨溝可能是中國最后的桃花源。
譯文:It is perhaps the ultimate fairyland in China.
例9摘自《美麗中國:多彩之湖——九寨溝》,原句中的“桃花源”一詞最早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是一個與世隔絕、無關世事紛擾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源自陶淵明對現實世界的藝術加工和想象,堪稱中國最早的烏托邦。而在英語中也有類似含義相對應的詞,譯者選用“fairyland”來表達九寨溝的奇幻和神秘,這種翻譯技巧合乎譯語受眾的語言認知情境,觀看此句字幕的時候也能夠毫不費勁地了解句子的意思。
上文所述的全部翻譯方法都是為使譯語從不同角度傳遞出與源語一致的交際用意。但是,在充分考慮到語義、文化與接受方等多種因素的情況之下,采用上述簡單的增補、縮減等方法仍然無法有效地翻譯源語言中的一些表達。在進行漢英翻譯時,為了使譯文流暢且更符合目的語敘事倫理習慣,應調整原文語序和句子形式,使譯文清晰易懂。因此,譯者往往會采取重組的翻譯技巧,從句法層面重新整理源語的表達,適當調整句法結構,以應對字幕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符合譯語受眾的觀看習慣[10]。
例10:一條峽谷成為安集海鎮聞名于世的理由。
譯文:Anjihai Town has become famous the world over due to one canyon in particular.
例10摘自《美麗中國:安集海大峽谷》,原句中的主語是“一條峽谷”,如果譯者將這句直接逐字翻譯為“A crayon has become the reason why Anjihai Town is famous the word over”,就會顯得有些冗長,顯露著中式英語的味道。因此,譯者將“Anjihai Town”調整為譯語句子的主語,整個句子節省了譯語觀眾對語境的處理力度,從而成功地傳達了源語的交際意圖,達到最佳關聯。
例11:它與周圍山體的高度差超過5 000米,所以在盆地的熱氣是無法輕易散去的。
譯文: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is more than 5 000 meters,so the hot air in the basin cannot easily disperse.
例11摘自《美麗中國:火焰山和葡萄溝》,原句主要講的是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的最低點,地勢是其酷熱的主要原因。例11的主語是“它”,按照源語句子的順序進行逐字翻譯,不僅冗長啰唆,還不能清楚地表達實際意思,加上屏幕時空的限制,過長的句子會先于譯語觀眾看完播放完。因此,譯者對這句話重新進行了調整,將“the height difference”作為主語,為譯語觀眾創造了充分的語境效果,更精簡地表達了意思,從而達到了最佳關聯。
例12:沿著中國黃海的海岸線,形成了數以百公里計的沿海濕地和生態區。
譯文:Around the coastline of the Yellow Sea in China,hundreds of kilometers of coastal wetlands and zones have been formed.
例12摘自《美麗中國: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候鳥停歇地》,原句想說明長江三角洲河流攜帶的大量沉積物入海會帶來營養物質,它們會沿著黃海的海岸線形成濕地和生態區。由此可知,原句的主語是“它們——營養物質”。當主動句的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強調時,譯文常用被動句,所以這里的主語就變成了“hundreds of kilometers of coastal wetlands and zones”,且采用被動語態,更有效準確地突出重點,傳達源語的意思,讓譯語觀眾獲得與源語觀眾相同的交際信息,達到最佳關聯。
為了與譯語觀眾的語言環境相匹配,譯者可以根據原文靈活地選擇譯語句子的主語,而不是僅限于原文的主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漢英語法轉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巧妙地選擇主語,重新進行調整。
通過關聯理論的最佳關聯原則,結合央視紀錄片《美麗中國》字幕翻譯的具體內容進行實例分析,筆者發現和總結了6種翻譯小技巧,盡管這些也只是窺豹一斑,卻也希望能夠為紀錄片的字幕翻譯研究提供一些參考,促進紀錄片的對外傳播,也有助于展示華夏大地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