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玲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西昌 615000)
道德這一特殊的社會形態,只為人所特有。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認為,“道德是一種取決于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依托于社會輿論與傳統習慣,亦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種原則規范的綜合體,即道德原則與行為的總和。這是基于道德意識與行為活動的規律,而形成的全面概括與總結。”[1]
倫理道德是關于人類社會善惡標準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發展的一套倫理思想,有著自身的特點,并貫穿整個文化的始終,成為一種行為準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彝族古典文獻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彝族古典文獻中,蘊藏著許多值得珍視的彝族倫理道德思想。本文主要解讀彝族史詩、彝族諺語、彝族畢摩經文等彝族古典文獻中的彝族倫理道德觀。
史詩,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通過敘述傳奇故事來表現人類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史詩通常是以口頭傳唱或書面形式流傳下來的長篇文學作品,它不僅具有文學價值,而且也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學術界一般把它分為創世史詩、遷徙史詩和英雄史詩三類。創世史詩主要描述創世神話、宇宙的起源,反映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英雄史詩的產生稍晚于創世史詩,它是以古代民族英雄人物的斗爭故事為中心題材的長篇敘事詩。
彝族有四大創世史詩,分別是《查姆》《梅葛》《阿細的先基》《勒俄特依》。《查姆》在彝族未有文字之前,就已在口頭上流傳了。彝族人民把它當作本民族的歷史來看待,全詩共分為上、下兩部,記錄了天地萬物及人類的起源。
《查姆》中說道:“獨眼睛這代人,道理也不講,長幼也不分……獨眼睛這代人心不好,要換掉這代人。要找好心人,重新繁衍子孫。”因此,發生自然災害:干旱,毀滅了獨眼睛。此后,不再是獨眼睛時代,而是進入了直眼睛時代。“直眼睛這代人啊,他們不懂道理……一不管親友,二不管爹媽。……”于是又將直眼睛這代人換掉,變成橫眼睛時代。“你說十二樣禮節大,它說十二樣禮節難分清。學會磕頭作揖第一樣,分清日月星宿能辯時辰;學會處人辦事第三樣,尊敬爹媽道理明;……十二樣禮節記書上,規矩、禮節教子孫。”[2]到了這代人,終于懂得了倫理道德,特別是孝文化,真正的人類才形成。彝族人民把倫理道德視為人的根據,非常重視。
《梅葛》流傳于姚安、太姚一代。“梅葛”一詞是彝語譯音,是一種調子。全詩都用這種調來演唱。分為《創世》《造物》《婚事和戀歌》和《喪葬》四大部分。《阿細的先基》流傳于云南彌勒市的一部史詩。全詩分為兩部分,主要記敘了阿細人的起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梅葛》和《阿細的先基》都有兄妹成婚的傳說,彝族先民認識到兄妹成婚道德上的不合理性,反映了最初對禁忌的認識。《阿細的先基》中把人類起源后的進化過程通過 “螞蟻瞎子代”“螞蟻直眼睛代”“螞蟻橫眼睛代”“筷子橫眼睛代”來區分人類的進化時代;同樣倫理道德也在人類形成中占據重要地位。彝族古代社會對倫理道德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其對于人及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不容忽視。倫理道德,實乃人之為人之根本所在。正如楊數美、李紅在《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據——對彝族倫理觀的人學解讀》中明確提出的觀點:彝族古代社會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將其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據。總體上,彝族古代社會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是以追求道德的人為理想的社會[3]。
《勒俄特依》流傳于四川彝區和云南部分彝區所操彝語北部方言的彝族之中。這部創世史詩包括“天地演化史”“開天辟地”“喊日月”“創造萬物”“支格阿龍”等內容,記敘了萬物的起源。《勒俄特依》中提到:“初生第一代,只有兩尺高。到了第二代,與人一樣高。到了第三代,松樹一樣高。到了第四代,山峰一樣高。五代長齊天,行動慢騰騰,走路搖晃晃,呼吸氣奄奄,似死又非死。頭上有喜鵲,腰間住蜜蜂,腳心住螞蟻,能否成人類,還是不能成人類。”這里指出其經過5代還是不能成為人類,蘊含倫理道德的規范性。
這些創世史詩反映了彝族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也蘊含了彝族人民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如注重孝道、互敬互愛等。
在其他史詩中,同樣閃現著彝族倫理道德思想。《彝族源流》中說:“六布摩創制,天地間倫理,生育倫理,恒仇珂,投皮耐制定;尊卑的道理,恒彼余,投畢德制定;布的道理,恒始楚,投乍姆制定;上下的律規,由農牧興起,以金銀作線。興農牧制度,創制出穿著,做華麗盛裝,穿著制度,以生死來立,生死禮義,孝子賢孫立。”[4]其背后透視出所要遵守的道德規范。《西南彝志》闡述了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看法,歌頌了不屈不撓、勇于奮斗的品格,其背后透視出要遵守的道德規范。《彝族谷歌》塑造了眾多神的形象,他們身上都有傳統美德的體現,顯示出倫理道德規范的強大約束力。
彝族創世史詩 《尼蘇奪節》中提道:“父母養兒女,操心又費力……父母的恩情,兒女要牢記,父母到晚年,要好好孝敬”[5],重孝是其一特點。
《瑪牧特依》使彝族的抒寫方式轉入深度寫作的時代,集中詩唱了彝族人生命哲學的問題,其中蘊涵了不少的生命哲學、家族倫理及社會秩序觀念等。阿育幾坡、劉亭園在 《彝族道德經典<瑪牧特依·倫理篇>新解》[6]中提出:彝族的先民在涼山彝族支系古侯、曲尼進入涼山之前就將自己道德倫理總結在《瑪牧特依》之中,訓誡彝族人民嚴格按照《瑪牧特依》的規范為人處世。
《瑪牧特依》[7]中提道:
居木”之后代,是父須養兒,是兒須敬夫,
父子相關照。是母須養兒,
是女須敬母,母女相關照。
父親無兒愛,家庭無溫暖;
兒子無父愛,到處去游蕩。
女兒無“母”愛,無處認親人,
父兄無女愛,無處娶媳婦;
“普”若無孫愛,靈牌掛山崖,
兒孫無“普”愛,屋基狐貍叫。
子欠父債,養老送終。
父欠子債,娶媳安家。
畢摩經文是掌握在畢摩手中的經書。畢摩經文涉及文學、藝術、倫理、道德、語言、文字、歷法、醫藥等方面。畢摩經文所涉及的彝族倫理道德部分在整個畢摩經文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食人經》中說:“世間如果有違反倫理道德之事,就要討回公道。要向高山,大河,巖石,樹木,飛禽,走獸,向太陽,月亮討得天理。天地存公理,日月可作證。討得天理,上天就會派天理之子到人間,懲辦那些邪惡之徒。”在《與人規范》中說道:“人,有口難免說錯、吃錯,有手難免拿錯、做錯,有腳難免踩錯、走錯,人犯錯在前,改正在后。只要悔改,就能回歸家族,再結姻親。”這里表現出了彝族人特有的道德榮辱標準。在《驅奸惡晦淫》經書中說:“挑撥離間,破壞人們之間的友誼,教唆傳播惡習淫意的人是‘莫尓格車’者,是邪惡的,要把他們像魔鬼一樣驅除。”另外,在其他的畢摩經文中也提及了不論是君臣之間,還是鄰里之間,都要和睦相處,和睦相處的倫理道德觀貫穿其中。
彝族諺語貫穿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體現的倫理思想是注重孝道、尊重長輩等。如下文的諺語:
不聽父言會跨十條溝,不聽母言會越五道壑。
父親的話猶如鐵釘,母親的話猶如墨跡。
不聽父訓者錯走十道梁。不聽母勸者枉過五條溝。
這里主要強調要盡孝道,突出重孝的特點。
謙恭隨長輩,長輩愛惜你。
禮貌待姻親。前輩交流時,
后輩莫插嘴。待友要善意,
待老要愛戴。人類需規而定規,
人類遵法而守法。待親要禮貌,
待友要善意,待老要愛戴。
韋安多主編的《涼山彝族文化藝術研究》[8]中的《淺議涼山彝族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提出了鮮明的觀點:彝族傳統社會在經濟生活上始終都是堅持以倫理道德精神為準則的。彝族文化是一種倫理性文化,明確倫理理道德是在彝族文化中占據著核心地位。
通過對彝族文獻中蘊藏的彝族倫理道德觀,如:互敬互愛、和諧共處、尊敬長輩、注重孝道等,進行深入解析,發現其最大的特點是以維護家支群體利益為倫理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本位與歸宿點都從家族利益出發:對家族有利的給予維護,不利于家族的摒棄。這一特點通過彝族史詩、諺語、爾比爾吉等得到印證。
首先,理解“家支”的概念。“家支”一詞是漢語,是“家”與“支”的總稱。劉正發在《涼山彝族家支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9]一書中認為“家支”一詞在彝語中比較準確的對詞應為“阿達次瑪惹爾額(漢譯為“都是一個父親的子孫”)或“次布惹爾”(漢翻為“一家的后代”),并且他認為,涼山彝族家支是以父系始祖的血緣為紐帶的,用父子連名譜系作為一種鏈接來進行維系。他對家支的定義較為準確。
“家支”構成了彝族社會或文化的基本單位。家支制度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形態。司亞勤和王路平在《試析古代彝族的倫理思想》中提道:“古代彝區大多是家支統治的社會,家支為本,統治各方,政治、經濟、道德、教育等各領域皆以家支為本,此乃家支統治社會之顯著特征。彝族統治者治理社會,實則借助家支制度,此亦為彝區歷史之真實面貌。”[10]新中國成立前,涼山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組織,各個家支林立,家支的勢力成為社會重要的標準。家支的強盛與衰弱往往與個人的喜怒哀樂息息相關,家支的精神力量在彝族人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有“漢區長官為大,彝區德古為大”的說法。
因此,彝族社會的組織架構以家支為核心,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由此延伸。彝族人民在面對如何平衡個體與群體的倫理道德問題時,家支利益無疑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這是在長期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彝族人民獨特的價值取向。他們以維護家支的名譽為善惡的判斷標準。只要是能維護家支榮譽的行為,就被視為善;反之,就被視為惡。例如:偷竊家支財物者需進行10倍賠償,同家支男女通奸的行為則雙雙處死等。反正只要牽涉到家支聲譽,該事件都會被提升到很高的高度。在彝族人的道德情感中,存在著濃厚的家支利益至上的觀念,倫理道德規范首先都是指向家支內部的,無論是重孝還是重誠信等,其所指向的首先都是家支內的成員。維護個人的利益與聲譽,就是在維護家支的顏面。個人與家支早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在特殊時候,個人利益為了整個家支的利益,可以做出犧牲。正如彝族諺語:“想家支想得流淚,怕家支怕得發抖。”“親家聽到就跑,家支聽到就來。”“不能不吃是糧食,不能不要是家支。”“猴子靠樹林,彝人靠家支。”“不維護一家,全家支保不住;不維護家支,全部被搶光。”彝族教育經典《瑪牧特依》中這樣說道:“后世之子孫,友善待親戚,熱心待‘祠威’,凡事有商量。”
后代兒孫們:
莫跟著“鄔昵”得罪“吾撒”,對付強勢之家族,
“吾撒”最給力;莫跟著“吾撒”得罪“鄔昵”,
“鄔昵”最給力。
居木之后代:如果沒有鐵鋤犁耙,
不能開墾良田沃土;如果沒有良田,
不能播下優良種子;如果沒有優良種子,
不能培育茂盛莊稼;如果沒有茂盛莊稼,
不能實現五谷豐登;如果沒有五谷豐登,
不能結緣強大“吾撒”;如果沒有強大“吾撒”,
不能制服強大“怖棘”。
尓比尓吉中也有大量反映家支觀念的。例如:“牛的力氣在頸板上,馬的力氣在要被上,人的力量在家支上。蛤蟆生存靠水塘,人類生存靠親友,彝族生存靠家支。不能沒有的是牛羊,不可不吃的是糧食,不能不靠的是家支。拐族人妻罪大,殺族人罪大”“親戚再親,聽到哭聲就走,家支再疏,聽到哭聲就來不維護一片,全家支不保,不維護家支,一片被搶光”“天上吃家支的嘴紅,死者不要他,地上殺家支的手黑,活著不要他。”
總之,每個家支成員都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和維護家支的利益,一旦有人侵害家族的利益,將會受到嚴重的懲罰。在彝族社會中,家族的倫理道德和尊嚴具有無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就如同一條紅線,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都將受到彝族習慣法的嚴懲。彝族倫理道德的源泉在于血親文化,其規范也體現在彝族習慣法之中。
綜上所述,彝族古典文獻有著多方面的學術價值,通過對彝族史詩、彝族諺語、彝族畢摩經文中的彝族倫理道德觀進行解讀并進行深入解析,發現其最大的特點是本位與歸宿點都從家族利益出發,對家族有利的給予維護,不利于家族的給屏棄,是一種家族倫理道德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倫理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