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婷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的體現,也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因此,以文化為中心的產業發展對一個國家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到使文化產業 “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2]。
作為老牌工業城市,柳州市的工業發展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尤其是汽車制造、機械制造、化工等行業。隨著時代的發展,柳州市要不斷進行行業轉型和升級,而城市的升級,本質是文化的進步,城市的興盛在于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在于文化,歸根結底在于思想創新[3]。工業化思維的發展方式為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4]。按行業分類,主要有文化制造業、文化批發、文化服務業;按照活動分類,主要有文化核心領域和文化相關領域,即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和文化輔助生產及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文化消費終端生產。
文化產業同時具有市場和社會效益雙重屬性[5],因此文化產業發展除了追求經濟效益之外,也要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下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文化產業對創新文化導向產生積極影響,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不可盲目追求效率而忽略質量。
柳州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而工業在城市發展中仍占最重要的地位。2021年柳州全部工業總產值為4 457.91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6.10%,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204家,總數達1 129家。工業總產值超億元企業386家,超百億元7家[6]。在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的遺存,包括車間、廠房、礦區等生產儲運設施,及其與之相關的生活設施、生產工具、機器設備等物質遺存,以及生產工藝知識、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非物質遺存。工業遺產轉型的矛盾在于有效利用閑置土地和深挖工業遺產歷史文化價值,目前柳州工業遺產的改造開發基本模仿北京798藝術區,以工業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的方式進行,如前身為電子管廠的石尚1966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園、柳州印刷廠改造而成的印刷設計創意園、柳州市第三棉紡廠改造成的柳州工業博物館。
柳州文化遺產豐富,在博物館建設上有著先天的資源優勢。截至2022年底,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有11處、自治區級30處、市縣級136處,未定級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45處(其中26處已公布為柳州市歷史建筑)[7]。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個、自治區級104個、市級 206個;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5名、自治區級115名、市級247名[8]。柳州共有各類博物館61家,數量為全區博物館總數的三分之一。柳州工業博物館為全國第一家城市綜合性工業博物館,收藏、展示工業文物實物6 300多件(套),文獻資料和圖片、影像資料30 000多件[9],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國家二級博物館,并入選為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座洞穴博物館。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柳州的螺螄粉成為討論最熱烈的“網紅食品”,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流量。后疫情時代,政府抓準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復蘇時機,將柳州打造成“網紅城市”。2022年上半年柳州接待國內外游客2 675.80萬人次,產生旅游消費311.73億元[10]。2023年上半年接待國內外游客4 381.59萬人次,接待入境過夜游客0.8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消費445.97億元[11]。游客總量同比增長64.00%,旅游消費同比增長43.00%。而疫情暴發前2019年上半年柳州接待國內外游客為3 501.72萬人次,接待入境過夜游客11.89萬人次,旅游總消費額為417.17億元[12]。通過疫情暴發前后數據對比可知,2023年因“網紅城市”打卡而來的游客明顯增多,但消費水平沒有明顯增長,其原因一是后疫情時間游客消費能力下降,二是文旅消費產品不夠豐富。
柳州以“工業+文化”為特色理念,融合科技、汽車、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依托優越的工業基礎,建設了柳州菱動汽車文化創意產業園。此外,柳州772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新媒體背景下,以電商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賦能文化產業,通過網絡在各種不同移動終端設備傳播數字化的文化遺產、數字藝術品、數字音樂、數字游戲等,并開展互動,推動了數字經濟的發展。其他形成園區式發展的還有東方夢工場——柳空文化藝術創業園、石尚1966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23°文化創意產業園等。
柳州市區周邊多條少數民族風情特色旅游路線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三江侗族自治縣具有毗鄰桂林、貴州、湖南的區位優勢,有利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成為桂湘黔三省旅游集散中心。目前已經有程陽八寨、侗天宮等侗族文化核心旅游產品,以及夢嗚苗寨、風情苗鄉等苗族文化旅游品牌,《苗魅》《坐妹·三江》等5個廣西特色旅游演藝項目,以及中國(柳州·三江)侗族多耶節、中國·融水苗族蘆笙斗馬節等節慶文化活動。以融水“百節之鄉”為核心打造“中國大苗山”品牌。除此之外,還形成了窯埠古鎮、月夜侗寨等一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文化產業基礎薄弱,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不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柳州的文化產業規模較小,文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2021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56%[13],而同年,柳州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52.35億元,占GDP比重僅為1.71%,遠低于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GOP占比。由此凸顯出產業鏈不完善,大數據分析師、創意設計、藝術表演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等問題。相比于一線城市,柳州的文化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先進的技術和專業人才支持。
文化產業政策和資金支持不足。財政政策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先后出臺了各種政策,對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起著指導作用。而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用于場地建設、設備購置、藝術家培養等方面。文化產業政策和其他傳統政策有所不同,在文化主體多元的情況下也要顧及各要素之間的融合創新,從而激發新興消費。然而,柳州的文化產業發展各方面都相對有限,對文化項目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于共享。”[14]從目前所具有的其他產業優勢看,柳州有鋼鐵、食品、汽車、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同時,柳州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從文化產業內部看,目前柳州的文化產業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形成了幾個文化產業園區。但園區內部各個主體之間缺乏配套協作及資源共享,單打獨斗的情況較多,無法形成相互促進的發展局面。文化產業內部、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度較低,很多優秀傳統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活化和共享,暫未形成“文化+其他產業”的新業態模式,沒有充分發揮好工業、旅游業等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限制了柳州文化產業多元化的發展。
在文化產業中,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因素,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科技的融合能夠推動整個文化產業升級,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然而,柳州的文化產業在內容和形式上獨特性不夠突出,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缺少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意,這導致柳州的文化創意產品缺乏競爭力,難以脫穎而出。在數字文化產業融合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和合作平臺,數字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領域的融合發展相對滯后。缺乏跨界合作和資源共享的機制,制約了數字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
首先,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設力度不夠大。柳州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地,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和民族特色,目前已形成多個民族風情旅游景區,但在文化品牌建設方面尚未形成較大影響力,相比廣西其他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區,知名度不高,競爭力也不夠強,未能有效展示和傳承柳州的獨特文化魅力。其次,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仍面臨挑戰。柳州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較多的少數民族群體。但在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存在著傳統文化衰退、語言失傳等問題,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機制來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最后,鄉村振興與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融合不夠緊密。柳州擁有豐富的鄉村資源和民俗文化,但鄉村振興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鄉村文化資源的途徑和機制。
工業遺產目前模式較為單一,基本上是“工業遺產+文化創意”,在文化和工業要素挖掘上不夠深入[15],目前除了工業博物館,其他文化產業園區還未形成文化旅游目的地,參觀人數有限。因此,工業遺產利用率不高,沒有體現出柳州的工業優勢。
柳州在2023年上半年以螺螄粉出圈,成為新晉“網紅城市”,大量游客為了一碗粉而來到柳州,同時選擇參觀博物館、民族服飾旅拍、參觀程陽八寨等文化相關的活動。旅游業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和宣傳平臺。相關的文化活動雖然吸引大量“網紅”博主和游客關注柳州文化,但文化市場主體活力不足、文化內容的競爭力不強、文化產業整體規模和質量效益不突出等,造成文化產業沒有為旅游業提供更多的文化體驗和創意產品。文化產業在與“網紅城市”結合時,創意設計或者文化創意產品的獨特性和創新性不足,導致柳州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在與“網紅城市”結合時,缺乏有效的協同發展。如果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不足,雙方就難以實現互補和共同發展。
打造現代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實現高效的資源配置率,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資規模,都需要在文化管理的制度上進行創新。出臺文化人才引進、稅收、財政、金融方面的專項扶持政策,針對不同文化領域,如文創、動漫、數字、文旅融合、藝術等,出臺具體管理辦法,積極探索適合柳州的投融資體系,拓寬文化企業股權融資渠道。培育文化龍頭企業,鼓勵企業探索區域化、特色化的新型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在數字技術研發創新、科技人才吸引上起帶頭作用。鼓勵銀行持續加大對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的信貸投放,積極運用信貸政策再貸款工具。利用政府采購、發放文化消費券等方式激發文化消費活力,培育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完善文化市場的監督和管理機制,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防止壟斷行為的發生,推進文化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水平發展。
“促進文化與科技和制造業融合創新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支撐。”[16]實施“文化+”滲透性融合戰略。由國家歷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占比構成可見,文化產業占比往往較低,單純依靠文化產業無法形成經濟支柱性產業,而將文化與其他產業結合,延伸文化產業鏈條,突破文化自身的邊界,有利于催生新業態,從而產生新技術、新品牌、新價值形式,創造新消費模式。利用柳州已有的制造、汽車、飲食、旅游、自然資源優勢,用文化融合賦予新的意義,整合原有的技術、資源、功能、空間、人才等,從而打造工業遺產、工業旅游、文化制造業、非遺文創制造業等。
以汽車、冶金、機械為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推動了柳州經濟的全面發展。利用成熟的工業化思維發展文化產業。工業化思維具體指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和效率化。借鑒工業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和速度,降低成本。新一代信息技術下的以數字經濟為底座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共享面廣、復制率高、低成本獲取等特征,“工業+文化”的不同要素之間的聯動,激發更多資源,創新文化消費模式,從而加快文化產業的變革,有利于塑造一批柳州獨特IP并加強市場轉化。目前772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已有各類電商真人和虛擬直播,可以通過平臺打開本地品牌直播、非遺直播、博物館直播等新型的文化消費,探索豐富的文化體驗,可在此基礎上開發虛擬沉浸式文化體驗產品,打造一批國家文化和工業融合示范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同時加強文化產業項目用地保障,支持利用工業遺產舊廠房、倉庫等存量設施或用地發展文化產業。
各個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都有自己的模式,模式的復制和套用必將帶來同質化,失去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因此要因地制宜建設具有代表性和競爭力的柳州區域文化品牌。通過加強文化創意設計、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打造獨特的文化形象,提升柳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須以人為本[17]。柳州有壯、侗、苗、瑤等多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民俗、傳統技藝是區域特色,要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建立相關人才培訓機制和交流平臺,加強鄉村振興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將文化產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人文和歷史資源,推動鄉村文化旅游、研學、鄉村手工藝品制作等產業的發展,激活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激發鄉村文化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文化品牌、少數民族文化和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傳承,推動柳州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繁榮。
工業城市向“網紅城市”的轉變,柳州取得了成功,而打造“長紅城市”,需有堅實的產業基礎,文化是一座城市強大生命力的源泉,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城市經得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前提。
挖掘柳州獨特的文化資源。旅游“網紅城市”可以通過發掘本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包括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歷史遺跡等,打造吸引人的旅游體驗和內容。將這些文化資源融入旅游景點和項目中,使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了解和感受當地的文化魅力。
宣傳文化創意產品。文化產業可以創作和推廣各種與旅游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如紀念品、手工藝品、時尚設計品等。這些產品可以將當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游客在購物時更容易選擇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促進文化產品的銷量和推廣成效。
主題活動和節慶活動。旅游“網紅城市”可以結合當地的傳統節慶,舉辦各種主題活動和文化慶典,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通過這些活動,游客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底蘊,體驗與文化密切相關的活動,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
打造工業文化街區和創意園區。可以規劃和建設工業文化街區和創意園區,集聚文化產業和旅游資源。這些區域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包括藝術展覽、創意設計、文化表演等,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引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營銷。旅游“網紅城市”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營銷手段進行推廣和宣傳。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虛擬現實等媒介,展示旅游景點和文化體驗,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和參與。同時,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打造文化產品在線銷售和推廣渠道,擴大文化產業的市場覆蓋范圍。
本文以老牌工業城市柳州為例,討論了柳州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路徑。柳州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基礎薄弱、資金不足、區域性特點不強、產業融合度低、數字產業融合的協同機制不夠完善、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仍面臨挑戰等問題。柳州的工業發展仍具有較大活力,將工業活力注入文化產業發展,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工業化思維為文化產業的轉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本文建議在政府引導下,以科技為動力,融合自身區域性優勢,加強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激活市場主體,培育文化消費的新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創新,以提升柳州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