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劉芳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 541000)
“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指的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不斷發展的、打上自身烙印的文化[1]。按照結構的不同,大致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種。從本質上來看,中華文化就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中國”,不僅指向地理層面,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土地,還指向文化層面,即所有中華兒女共同擁有的文化。
筆者通過梳理文獻發現,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學術界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并沒有真正權威的概念界定,甚至經常會出現中華傳統文化被其他概念“替代”的情況。大致包含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用傳統文化替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邵漢明在《中國文化研究二十年》中認為,傳統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另一種情況是被中華文化替代。張岱年、方克立在《中國文化概論》中認為,中華文化便是中華傳統文化。這兩種替換的情況都導致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范圍發生了改變。本研究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中華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形成的帶有中華特色的文化。
與中華傳統文化類似,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各位學者也是眾說紛紜。一種看法認為: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對提高人民的思維能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切有重大價值的優秀精神成果的總和[2]。另有一種看法認為,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那些經過了實踐檢驗,時間檢驗和繼承擇優檢驗而保留下來并能傳之久遠的文化[3]。這兩種定義方式雖然尚存不足,但都觸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本文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最能體現民族精神的內在價值。
經濟發展促進了全球化發展,各國的文化也在發生“碰撞”。通過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更好地實施,可以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發展文化自信,進一步實現國家認同。
2.1.1 增強道路自信
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而這條道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分不開的。正如基辛格所說:“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哪個國家享有如此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更沒有如此一脈相承的戰略和政治韜略。”[4]目前,我國的經濟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高質量發展強調教育要培養高精尖人才。加強中小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促進其正確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幫助學生堅定道路自信。
2.1.2 弘揚中國精神
文化是促進一個國家發展重要的思想指引。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中小學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從小耳濡目染地接觸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對于鑄造并且弘揚中國精神意義重大。
2.1.3 凝聚中國力量
全球化的發展給中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為了更好地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需要有統一的思想,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引中國人民的前進方向。在新的形勢下,加強中小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對教育,可以使其增強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形成認同感,凝聚中國力量。
學校自古便是教書育人的專業機構。之前學校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學生人文素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5]。學校教育通過不斷地接觸與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更多地感受傳統文化的育人魅力,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養成高尚的品德,也促進德育效率的提升。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該階段,小學生還沒有能夠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不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那么學生就很容易被錯誤的價值觀誤導。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中華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不斷提高自身對于道德觀念的鑒別能力,堅定自身的價值觀。
自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成為我國學術界新的關注焦點。各個學校積極參與進來,熱烈討論,努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的落地發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些進展。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越來越多的人,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的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對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這一舉措都是持支持態度的,并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更多的認同。
為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好地發展,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簡稱《綱要》),這是我國傳統文化教育政策的重大里程碑,是繼承并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簡稱 《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工作部署[6]。從微觀上看,這些政策也在逐步地完善,由開始相對比較宏觀的指導思想,逐漸完善成為比較細化的可行性較強的具體實施意見。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政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在學校設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項資金。用來聘請傳統文化的繼承人進入學校擔任教師,學校的教師研究開發校本課程,以及定期開展一些研學活動,如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博物館、紀念館參觀學習等。
在很多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學校,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此過程中,教師持續接觸外來文化,不僅拓寬了知識的廣度,同時也加深了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斷將其內化,最終會形成自己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提升專業素養,也優化了教師隊伍。
雖然目前中小學校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情況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體系不完善,師資專業化程度不夠,教育內容的選擇不科學,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等。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們也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外來文化,這些文化看似紛繁復雜,卻不一定都適合中國國情。很多學校在內容選擇方面,還是存在生搬硬套的情況。比如,很多中小學在舉行誦讀經典的活動時,大多挑選《周易》《尚書》等著作典籍。這類教材用古文所寫,與現代的語言結構、含義等都相差較大。學生貿然接觸這類典籍,不僅無法理解,甚至還會產生傳統文化枯燥無趣的印象,從而失去興趣。文化的核心在于價值取向。學校進行內容選擇時,忽視現實環境不同導致的價值偏差,將一些“不容于”現代社會的觀念雜糅其中,實在失之偏頗。
大部分學校在實踐時,都是局限于某種單一的形式:誦讀經典或者進行某種表演。不可否認,這些形式都是有可取之處的,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數千年,早已融入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單一的形式根本就無法完整地體現它的魅力。因此,學生不免感到單調,無法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產生倦怠的心理。
基礎教育階段包括小學,初中還有高中等階段。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每個階段,學生的發展都是有差異的。因此,學校應該要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設置相應的、科學的課程體系。可這類課程的設計耗時耗力,很多學校無暇顧及,大多只是潦草地開設了一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完全不顧及課程完善與否。
評價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目前學校多采用活動的形式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評價時以學生背誦古文經典的速度及數量,即各種外在的表現形式為指標,完全忽視了傳統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價值,不考慮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處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校教育的任務,而是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系統性工程。在很多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由學校負責,各校會開設一些課程或者開展一些課外的實踐活動,比如竹竿舞訓練等。而家長或者社區完全沒有認識到自身的責任,更不用說學校、家庭與社會之間形成合力。
目前,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生活場域和思維、審美進入新常態,至于傳統文化是否完全適合目前的發展語境還是一個亟待探究和探討的話題[7]。因此,學校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實際掌握的文化內容,挑選不同的傳統文化項目來作為教育內容。小學生閱讀與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包含傳統文化故事的書籍比較合適,學生自行閱讀或者由老師講解,主要進行文化啟蒙,讓學生對于耳熟能詳的經典有基本的了解。對于初、高中學生,其思維能力已經開始發展,可以選擇一些篇幅相對較長的經典作品,促進學生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增強自身的文化包容度,更加客觀地看待中華民族的文化,塑造文化理性。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校首先要明確當前社會的主要價值取向,在選擇教材時牢記這一取向,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證內容的正確。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大部分文化還是與現代所強調的“真善美”一脈相承的。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就在強調兄弟之間的相互禮讓、兄友弟恭的重要性。《憫農》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與我們提倡的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的理念也是完美契合的。
以往的評價方式多為量化方式,只關注了表面,造成了“評價無人”的亂象。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對象就是人,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可以拓寬評價的廣度,在原有的量化評價方式基礎上,結合質性評價。同時,豐富評價的主體,將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及家長評價全部連通起來。更重要的是,充分考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文化特性。比如,儒家文化,關鍵在于人性善惡。儒家認為每個學生生來都是具有善端的,只是在后天發展中被外在的物欲蒙蔽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將原有的善端發揮出來,并且逐步發揚。因此在進行教育評價時,應更多地考慮人文素養方面,比如,學生是否變得更禮貌了,師生關系是否變得更加和諧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只是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教師的責任,而是所有教師共同承擔的歷史使命[8]。它對于教師的要求更加復雜,除了要有高深的教學技巧,更重要的是文化涵養。在備課時,教師要對上課內容反復地閱讀研究,深刻領悟其內涵,如此在課堂中對學生才有話可說,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授給學生,使其與學生的思維融為一體,逐漸內化成學生的文化自覺。同時,還可以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對教師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在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和農村幼兒園園長研修培訓計劃中都要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訓內容,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水平[9]。
傳統文化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多方交互的系統性工程。學校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主體,但絕不是唯一主體[10]。家庭與社會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學校除了開設傳統文化相關課程,還可以利用宣傳欄、廣播站等進行宣傳,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家庭中,家長首先要改變觀念,要更多地重視傳統文化,以及深入地學習了解傳統文化,將其逐漸內化成為個人的價值觀念以后,以身作則地影響孩子。同時,還要重視發揮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的作用,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走出家門,參加一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社會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古跡等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場所,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觀摩。還可以同當地媒體合作,在宣傳中提高傳統文化的比重,出版青少年喜愛的文學藝術作品,比如,播放關于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紀錄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了解林則徐濃厚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宏觀上對于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中觀上進一步鑄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觀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都至關重要。當前中小學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家庭、學校、社會及每個人都應該參與進來,努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獻言獻策,促進其更好發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