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琪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世界上的文化千姿百態,每個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有差異。即使是同一文化,用不同的思維,從不同的立場、角度去看待它、分析它,也會獲得不同的內容和結論。
人類產生以來就聚居在不同的地區,由于生活地域特點的不同,進而形成了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風俗,因此每個地域的人們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傳統習俗,從古至今,由中到外都不例外。節日活動,也稱“節慶”,則是這種風俗習慣的集中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獨特的傳統,節日具有群眾性、周期性和相對穩定性,它不僅能夠反映出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還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生活需求,促進社會發展。并且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的歷史、文明、價值觀,以及它所代表的思想。而傳統節日集中展現了民間的傳統文化生命力。它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劃分日常生活時間段落的特定人文記號[1]。雖然這種劃分基于主觀時間觀念的框架,換一句話講,又叫胡塞爾所說的“內在時間意識”,但其實,將一個特定的時期劃分出去并非完全依賴于此,更需要將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相互融合,即自然季節與人文時間相互結合,并依據當前歷史發展趨勢,對其中的主題和內涵進行適當調節,不斷賦予其新的內容,使其與時俱進、更好地發揮作用。傳統民族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它反映了當地居民的獨特品格和精神風貌。通俗地講,它不僅展示出當地居民的多彩風俗和性格特征,更是人們心靈深處的一種象征和反映,激發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對美好愿景展望的熱情。想要對一個國家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探尋和了解,就需要以其節日為基礎,探究其民族特點和文化特色。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發展起源看,各國差異明顯。每一種節日都受到各國的地理環境、經濟背景、政治形式、社會狀態、人文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簡而言之,由于每個國家國情、社情、民情、黨情的不同,其傳統節日的發展起源、形成過程和歷史進程都存在顯著的差別。文明體系是一種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是指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延續性、獨立性和鮮明個性,中途沒有發生中斷,基礎比較穩定牢固且比較統一,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影響比較深遠的一種內在體系。
中國的傳統節日產生于古老的農耕文明社會。因為中國古代和近代存續時間最長的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是占主導地位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和占主要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封建社會的文明形態是農耕文明,因此,以農耕文明為基礎形成的傳統節日也打上了農業的烙印。農耕文明遵循的是歲時節氣的自然規律,即尊重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農耕要因時因地制宜。在我國古代,社會生產水平落后,勞動人民十分注重從農耕中總結經驗,對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進行科學的認識和把握,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以更好地指導農耕活動[2]。在農業時代,淳樸勤勞的華夏兒女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必須依據節氣經驗進行種植,遵規律、務農時,以促進農作物的收獲,而農業的發展又與天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基于這種關系形成的傳統節日自然帶有了農業色彩。古代有“春雨貴如油”“布谷鳴,農人驚”等類似的說法,可見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對中國的農耕具有重要的影響,是行農事的重要節日。中國的這種傳統農耕文明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乃至文化價值,因此在這些因素制約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必然帶著鮮明的農耕文明特質[3]。
西方與中國有所差別,西方國家文化產生的根源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加之西方國家較早進行工業革命和社會化大生產,致使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所以西方文化的產生也受到了商品文化的影響。除此之外,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比較普遍,這在西方文化產生發展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西方文明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此外,西方國家長期從事海上貿易,其文化自然帶有海洋文明的鮮明特點。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演進中,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近代社會的經濟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革,這種變革使得許多與農業有關的傳統節日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因此陷入了嚴峻的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西方的傳統節日也發生了變化,很多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逐漸被宗教文化所取代,從而形成了以信仰為支撐的宗教文化為主導的趨勢,同樣面臨著較大的困境和挑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一種具有歷史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對傳統節日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國古往今來對各種宗教信仰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沒有全民族一直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4]。多數人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在夏商周時期就開始成形,“在這個過程之中,中國本土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土生土長的道教與來自異域的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一起,都曾不同程度地對傳統節日產生過孕育、滲透和影響作用”[5]。而西方傳統節日的形成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影響因素,西方國家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被基督教所滲透,自然也就使西方的傳統節日文化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基督教文明的烙印。具體來說,“西方國家大部分都是先形成一種宗教、一個民族,然后才各自形成傳統意義上的國家,這使得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在起源時期就帶有宗教色彩并在后來發展過程中不斷得以強化”[6]。
從以上關于中西方傳統節日起源的論述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農業文明色彩,而西方傳統節日雖有些許農業和畜牧業文明的特點,但卻以宗教色彩為主。
由于傳統節日的起源不同,中西方在節日習俗上體現了很大的差異。所謂節日習俗,也叫民族風俗,它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期盼。概括來講,節日習俗是指舉行節日時的一種活動儀式,這種活動儀式能夠充分表現出當地的風尚、禮節、習性等。據此,中西方傳統節日習俗具有多樣性,正是這些多樣性表現了彼此間巨大的差異性。從特殊符號、飲食內涵、慶祝方式、穿著打扮到宴席形式、吉祥物、禁忌等多個方面,都充分地展現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節日習俗有著自己獨特的風貌和特征。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早在封建社會時期就已基本形成,直至今日,仍然有著明顯的等級分化和家族性的特點,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印記。并且中國的大多數傳統節日都表現為家族內部活動。相比之下,西方的傳統節日則更加注重互動、團結、熱鬧,強調個性發展,追求個人的內心感受。中國節日注重家庭性,而西方節日注重群體性,二者之間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節日主要以吃飯、祝福、祈福、拜年為主;而西方節日則更強調娛樂、社交,追求健康、平等、快樂和心靈的解脫。本文試舉兩例做具體說明。
2.1.1 春節與新年
無論是春節還是新年,都代表著新一年的開始,是新年的第一天,都是內涵豐富和影響久遠的傳統節日。它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因此具有不同的歡樂氛圍和慶祝方式。春節是中國古老的節日,中國人對此非常重視,其起源可以追溯至秦朝。在中國,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被定為春節,但慶祝時間卻持續一月之久。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延續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此期間,全國各地人民便開始開展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春節的傳統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大掃除、祭祀神明、祭奠祖先、貼對聯、放爆竹、吃團圓飯、守歲、穿新衣、拜年、發壓歲錢、舞獅子、敲鑼鼓、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等。總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春節的熱鬧場面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充滿歡樂和祝福,喜慶的氛圍籠罩著全國上下。然而,與中國傳統的春節活動形成鮮明對比,西方過新年的氛圍則更加浪漫,西方的新年在時間上定為公歷的1月1日(元旦),而在12月31日晚,人們匯集于各大街道,熱情高漲,盡情狂歡,場面十分盛大。深夜接近凌晨0點時,數十萬民眾匯聚在一起,進行虔誠地祈禱,等待倒計時,共同期待新一年的到來。隨著12時鐘聲的回蕩,一首動聽的音樂伴隨著熱烈的掌聲響起,且伴有華麗的舞會,全國人民通宵進行慶祝。由此可以看出,春節與新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春節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內涵的節日,它蘊含著深厚的底蘊,散發著獨有的魅力,傳統氣息較為濃厚;而新年則是一個融合著時尚、創意、新潮色彩的節日,更加富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現代生活。
2.1.2 中元節與萬圣節
中元節和萬圣節被認為是祭奠逝者的重要節日。在中國,中元節被視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節日,相傳起源于古代的“三元節”。這一天,地府會放小鬼出來游蕩、看望家人,迷信的人會當街燒香祭祖,祈求上蒼能夠保佑自己和家人免于禍患。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元節的歷史影響力慢慢變弱。
萬圣節是西方的重要節日之一,頗受當地人民的重視。萬圣節當天,每個家庭會在自己的窗口懸掛南瓜燈,并且人人都穿戴著各式各樣的奇怪服飾,傳統認為這些活動可以驅除惡魔。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們已不再迷信鬼神,也不再相信鬼神這種神秘的力量,過萬圣節多半是為了尋開心而已。
中國傳統的飲食習俗源自歲時,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家庭團圓。從立春的屠蘇酒,到春節的餃子、湯圓、年糕、麻糖、糖瓜,再到端午節的粽子、綠豆糕、雄黃酒,除此之外還有清明節的青團子、中秋節的月餅等,這些食物不但體現了傳統的節氣時令規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傳承。這些飲食習俗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重視特殊日子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代表了人們對于健康、快樂、團圓、幸福的渴望與向往,寓意十分美好。具體來講,立春這一天,由芹菜、韭菜、竹筍等5種辛辣刺激蔬菜組成的春盤和屠蘇酒可以幫助人們增強免疫力、強身健體,從而更加順利地開始農耕。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熱氣騰騰的餃子象征著財源滾滾、招財進寶、喜慶團圓、吉祥如意;元宵節時,人們吃甜糯圓潤的湯圓象征著團圓美滿、親情、和諧與美好;米香撲鼻的年糕則象征著年年高、步步高升、順順利利、事業發達。源于夏至節氣的端午節里,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吃粽子傳統,代表著人們對屈原的追念,體現了陰陽相合。
中國傳統節日期間的飲食習俗往往被視為一種文化的延續。而西方的傳統節日飲食習俗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宗教信仰,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西方的傳統節日飲食習俗通常來自宗教信仰。西方的飲食習俗象征著對上帝的緬懷、對祖先的思念。與中國文化中強調家庭團聚的理念不同,西方文化中的節假日則更加突顯個人主義,更加關注個人的自由、個性的解放、自我的表達,以及自我的滿足。復活節,人們為了緬懷上帝、表達忠誠,就會吃一些復活節的代表性食物:彩蛋或者烤羊肉。在感恩節這樣的特別節日里,人們會吃玉米餅、玉米面包等,這些粗糧既能讓人們常懷感恩之心,感謝上帝的恩澤,以使民眾牢記祖先創業的艱辛;還能夠鼓舞年輕一代懷著這份對上帝的感恩更加努力地創造美好的未來,追求幸福的生活。
所謂節日符號,是指在節日中具有象征意義和特定涵義,被人們不斷引用的事物,例如神話故事、吉祥動物、服飾、文字、歌謠、飲食等[7]。中國的傳統節日符號具有它們獨特的魅力,其內容是綜合的,行為是有儀式性的。
與中國不同,西方節日符號形式簡潔,內容多為宗教題材,常見的元素包括蠟燭、棕櫚樹、頌歌等。蠟燭是其節日里很重要的物品,往往象征著溫暖、光明、希望等美好愿景和柔和、溫潤的浪漫情調[8]。比如,在歐美國家的圣誕節前夕,蠟燭被視為一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節日符號,并且會以燃燒的形式出現在節日儀式中。
中西方文化產生根源的差異決定了雙方的飲食習慣的不同,而飲食習慣的差異又影響著各國人民的民族性格。無論哪個國度舉行傳統節日慶典,無論什么宗旨,人們通常都是以一種特定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美味佳肴。不同的是,在中國,任何一個節日宴席,無一例外都會用到圓桌,所有人團團圍坐,共同享用美食。這種形式所展現的氛圍感是溫馨且團結的。圓桌上擺放的美味佳肴具有被欣賞性、被品嘗性和媒介性。中國人經常以白酒或茶水作為互敬的飲品,還會在飯桌上相互勸菜,營造出了一種恭敬、謙和、禮讓、團圓的美好氛圍,反映了“和”的理念及其對后輩思想的影響,像一條紐帶,很好地維系了人們之間的情感,進而推動集體意識的發展。
在西方,食品和酒同樣也是宴席上的重要存在物,但跟中國的宴席食物相比,重要程度要稍弱一些。西方的宴席食物實際上起到的是一種輔助性作用,僅作為次要物而存在。因為吃飯不是宴會的核心,交誼才是。鄰近的客人之間兩兩交談,使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夠感受到彼此之間的尊敬、欣賞、互動,從而達到交誼的目的。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特征非常明顯: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更多體現于個體賓客之間的交誼。前者注重集體性,后者注重個體性[9]。
世界具有多樣性,同時也具有統一性,文化也不例外。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差異性使世界豐富多彩,這種差異并沒有將二者割裂開來,而是推動了二者更好地融合。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們意識到,以往過多地夸大了中西方的差異,特別是用政治制度代替了人們之間的一些共有價值、理念、思維和情感。其實,在人性的本質意義方面,中西方人種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人類文化原本有許多共有的東西,這些東西處在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之中[10]。
我國自古以來以農耕文明為主,歷史可追溯至幾千年前,在此基礎上自然形成了典型的陸地文化。這種文化天然帶有封閉、保守的特點。西方國家則與之相反,歷來是依海而生,形成的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從而形成了更加開放、包容的新格局。特別是英國,在完成工業革命以后,不斷地向世界各地拓展,進行殖民統治。隨后,許多歐洲國家也相繼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他們同樣地在世界各國不斷開拓市場,進行殖民擴張。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把先進科技輸出到國外的同時,還將自己的文化輸出到了國外,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是其中一項。我國在歷史發展中也受到了西方國家對外擴張的影響,表現在文化上則是被動接納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比如,基督教(新教)的禮拜儀式,教會的教堂通常會在星期日舉行活動,活動內容涵蓋了虔誠祈禱、用心讀經、宣揚福音等。此外,現今使用的公歷實際上也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過圣誕節、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愚人節等。作為我國的新生代,他們認為過這些西方節日是一種時尚潮流,他們熱衷于那種個性、自由、爛漫的氣氛。這種接納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同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也逐漸傳播到了西方,并對西方人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西方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接納主要體現在華人區。例如:春節的舞龍、舞獅、踩旱船、踩高蹺、貼年畫、貼對聯、放鞭炮、看春晚等在華人區非常盛行,甚至連當地的歐美民眾也很喜愛,還會加入華人過春節的活動中。可見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動,正是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體現。
因此,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墨守成規,而要秉持兼容并蓄和“揚棄”的態度,自信地“走出去”,包容地“引進來”,更好地做到兩者的相互結合。
通過對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入研究,本文發現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存在起源不同、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不同等。正是這種差異性使得兩種文化之間不斷地“碰撞”和交流,使得雙方能夠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此外,產生于不同背景的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外在顯現,十分包容且覆蓋面廣。可以說,傳統節日文化是一個綜合反映民族文化的“博覽會”和“多棱鏡”,蘊含著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文藝學等豐富的內涵。在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過程中,民族節日成為一個民族最隆重、最熱烈、最被重視、民眾參與最廣泛的文化象征。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和多彩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環境下,中國必須積極地面對挑戰,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保持傳統節日的生命力,激發傳統節日的續航力。在發展好本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地汲取西方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優秀因素,兼容并蓄,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同時面對大環境,我們也要積極地對外宣傳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提升西方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接納度。只有這樣,我國才能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更牢固地站穩陣腳,將文化大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