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詩溦
“60 后”“70 后”偏愛傳統電視,“90 后”“00 后”卻更熱衷于看“神仙談戀愛”。此類劇集因其自身特殊性,創作者總是不約而同地從古籍、文物、傳統配色或紋樣、古建筑、道家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汲取靈感,使其自帶中國特色。所以利用好中國的古代神話、少數民族神話、宗教故事、民間傳說中豐富的神仙體系、鬼怪逸事、地理空間、神話思想等“公共IP”,加上現代影視工業構建出獨具中國特色的“虛構世界”,不失為一條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的清晰路徑。而如何更好地開發,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以《山海經》在玄幻劇中的運用為例。
玄幻劇的關鍵標志之一,就是故事廣泛取材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虛構世界”。玄幻劇的“虛構世界”極大程度上不遵循科學邏輯,大量采用修仙、轉世、巫蠱、神鬼等設定。隨著仙俠、玄幻這類題材劇集的熱播,“四海八荒”“蓬萊山”“青丘國”等在《山海經》中提及的事物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匯和概念。
《山海經》其實是由山經、海經、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構成的13 卷合集。內容之奇詭,歷代書籍罕有匹敵。山川地理、五帝傳說、祭祀神話貫穿始終,堪稱中國遠古人類的百科全書。其獨特的美學價值能給作品增添很多趣味性和傳統文化底蘊的厚重感,使其自然而然地成為大量影視劇作的靈感來源,而后優秀的影視劇作改編為人們架起了一座通往《山海經》的橋梁。
只有激發了興趣,人們才會產生主觀能動性,自發地去了解、去探究這背后的故事。與過往同類型的劇集一樣,《山海經》在框架結構、形象塑造、敘事表達等方面都深刻影響了熱播劇《長相思》的創作。如討論度極高的九頭蛇妖相柳、青丘九尾狐涂山璟、胐胐在《山海經》中亦有原型,以及劇中提到的玉山、昆侖等地名,不一而足。
影視作為現代社會中最具感召力的一種視聽綜合傳播媒介,最大程度地通過一個個屏幕觸達觀者的內心。只是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作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創作載體,在相互轉換的過程中,很考驗改編者的功底。改編不是胡編亂造,也不是原封不動,而是要根據不同的藝術展現手法,在尊重原著內核的基礎上做合理的增刪。適當的時候,“形”可以稍作改動和調整,但“神”決不能動,如若不然,則元氣大傷。正是故事本身的筋骨與血肉,支撐起一部IP 最大的看點。
首先,盡管近幾年來影視劇作在《山海經》這個“公眾IP”開發上不乏亮眼佳作,但當前對《山海經》的挖掘都處于比較淺層的層面,多集中在對“兇獸”的再現或者對“奇觀”的同質化展示。
其實書中仍然有許多山川風物和奇珍異獸有待挖掘,如《大荒西經》中提及的“女媧之腸”,指的是由女媧的腸子變成的十個神人,定居在栗廣野,就像腸一樣橫在道路中?!耙槐蹏钡娜酥挥幸粭l胳膊、一只眼睛和一個鼻孔。還有很多尚未在影視劇作中呈現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次,越來越多的觀眾對“喪葬風妝造”“有仙無俠”“小情小愛”等在各類仙俠、玄幻劇集中呈現出的同類內容感到乏味,“蒼生與一人”作為一種經典假言命題,實質上是因為許多編劇或小說原作者對生活中的細節把控力和展現力不足,只能靠突破認知范圍內的事件去強行推動劇情發展。其次,也與延續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慣習有關。
當我們還在致力于用高超的特效盡全力地還原《山海經》中的文字描述時,韓國對《山海經》的運用已經到達了另一個層次,《分手的決心》脫胎于《山海經》的古老深厚,同時又身著高科技的絢麗外衣,為大家帶來一部現代山海愛情奇觀。
雖然不少玄幻、仙俠劇在海外有著不俗的播放量和不低的討論度,但比起美國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偶像劇的影響力,中國影視劇的IP 在地域輻射范圍和全球影響深度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如何“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運用好這些“公共IP”,讓“華流”成為“頂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