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作為讀者,我能感覺到,《濟南古城》這本書是一群對濟南懷著深情的人,認認真真為濟南這座千年古城送上的禮物。書封面左上角引用老舍先生的話“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這壓根兒不是講道理,這簡直就是寵愛,是跟老舍先生一樣對濟南懷著滿滿情誼的表達,我喜歡。翻開看一看前言部分,那么多熟悉的人和事兒,像老朋友一樣跳出來跟我們聊天,感受不到閱讀的壓力,感受到的是親切和快樂,很有抓緊去讀一讀的沖動。這就是成功的前言的標準,引著讀者讀下去。
再看看目錄部分,我也非常驚喜。首先是字句工整的“海右古城名士多,風流素盛三千客”“七十二泉遍城間,趵突發源天下無”……如果說這些仔細雕琢見的是耐心和細致,那么謀篇布局見的就是水平。我讀過不少城市文化介紹的書籍,曾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混亂,要么是人與事與景摻和在一起,重點難以突出。而《濟南古城》分成“名士”“城關”“景觀”等不同類別,通過9個角度看古城,很清晰!而且上下篇之間,還透著一份古今傳承前后勾連,這樣的設計不僅用心,水平也高。給內容打下了好的底子!
從內容角度看,這本書可以看作是濟南文化驕傲與自信的代言人。
曾經有幾年我就住在大明湖附近的明湖小區,飯后在大明湖遛彎,我感覺自己已經比一大半濟南人都幸運一些。但遺憾的是,那時的我對這些風物景色的過往,并不熟悉。2019年我曾經在后宰門街旁邊的宣傳欄上拍過一張濟南古城地圖,這幾年存在手機里一直不舍得刪除。看著地圖上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我覺得這才是濟南人真正的“精神老家”。我們知道濟南72名泉,知道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但更應該知道“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旁邊,曾是一座座鐘樓,一戶戶人家,就像我們應該知道“濟南名士多”背后,他們在濟南這座城有怎樣的悲歡故事,他們走過哪一條街道,見過什么樣的景致,這才是我們這座城市最有味道的部分,但也是最難保留的部分。
而現在這些建筑,那些故事,在這本書里,用一張張圖片一段段嚴謹又走心的文字保留下來,讓我們的濟南古城清晰厚重,細膩溫和。而且這本書讀起來輕松有趣,又有情感,既可以作為普通了解,也可以當作資料收藏研究,非常難得!這是文化的傳承,是濟南人的文化家譜。
作為新媒體從業者,我覺得把濟南古城文化、名人文化、泉水文化,打包推廣出去,提升濟南對外的文化軟實力,這本書會有大作用。
過去兩年,濟南古城內誕生了幾個網紅打卡勝地,成功破圈。從金燦燦的解放閣夜景,到幾千人等候超然樓亮燈,從趵突泉可愛的胖頭魚,到黑虎泉網紅保安大叔……這在新媒體時代是難得的流量和關注,是展示濟南文化的一個個入口。
但我們不止需要這樣的網紅入口,更需要在流量游客和關注度到來的時候能接得住。而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輕便好用,可深可淺的承接方案。
書中可以看到,在趵突泉的泉水里,不止有胖頭魚,還有幾塊底蘊深厚的石碑;在大明湖好看的石板路上,不止可以拍照片,還曾經走過杜甫曾鞏蘇軾蘇轍。這本書已經把美景背后的故事都精心準備好了,把濟南八景的攻略準備好了,不需要翻小紅書,每個來到濟南的人,這本書應該就是他們最好的小紅書。
具體的方法有很多,不管是濟南美景打卡贈書,還是作為最有文化和紀念意義的文創,不管是給濟南古城設立專屬媒體賬號,還是邀請名人大家聊濟南故事,這本書會幫助來到濟南的人,來一場真正有文化的濟南游。并且回去念念不忘。
所以,這套書對內是濟南人的故事,是一份自信和傳承;對外是文化軟實力具體可感的見證和發力點。正如書中前言所說:了解濟南的昨天,才能知道濟南的明天,熱愛家鄉的人,才能談得上熱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