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國時,有一次中途困乏,于是停在大路邊歇息。誰知道駕車的轅馬忽然掙脫了韁繩,“噠噠噠”跑去啃人家種的莊稼。結果那匹馬被正在田里干活的幾個農夫抓住了,扣留起來,硬要孔子他們給個說法。
子貢自覺辯才無礙,那么多達官貴人都被他的辯才折服,僅憑著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就曾經“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說服這么幾個小小的農夫,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小事。于是信心十足地走過去,對著那幾個農夫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通,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引經據史,旁征博引,真是舌燦蓮花,說得天花亂墜。可是那幾個農夫只是用眼干瞪著他,看他在那里之乎者也,一句話也聽不懂。最后實在不耐煩了,一個個揮著拳頭、舞著棍棒,做出要動武的樣子,子貢這才悻悻地跑回去,臉上很不自在。
就在大家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看上去笨頭笨腦,剛來沒多久,正替孔子趕車的馬車夫卻自告奮勇要去討回那匹馬。孔子一看,其他弟子都不敢去,只好讓他去碰碰運氣。
那馬車夫走到那些農夫跟前,對他們說道:“道理很簡單,你們不在東海耕田種地,我們不在西海耕田種地,那么我們的馬又怎么能夠不吃你們的莊稼呢?”
農夫們一聽,不住地點頭,說:“這才對嘛,你這話說得有理。先前那個人說了一大通,也不知道都說了些什么!”然后,農夫們高高興興地把馬還給了馬車夫。
這件事告訴我們,說服應使對方聽得明白。如果忽視這一點,勢必枉費口舌和心機,難以達成有效的說服。(摘自《思維與智慧》 胡禮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