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頻現“虛擬綁架類”詐騙案件。相關案件中,詐騙分子通過電話或互聯網冒充公檢法機關、移民局、使領館工作人員,虛構留學生涉嫌違法犯罪事實,哄騙、威脅留學生與家人切斷聯系,并錄制遭“毆打”“綁架”求助音視頻等,向留學生家長索要巨額贖金。詐騙分子如何處心積慮設計騙局?海外學子又該如何筑牢反詐防火墻?
多地發生“虛擬綁架”留學生詐騙
“你女兒被綁架了,想要她平安無事,就支付130萬元贖金。”近期,家住上海市靜安區的一對夫婦向屬地派出所報案稱,一名福建口音的男子用在東亞某國留學女兒小王的微信與其聯系,稱已綁架其女兒,并向其發送女兒被綁架的照片。
接報后,民警一方面安撫夫婦兩人情緒,指導他們與“綁匪”周旋。與此同時,民警迅速聯系到其女兒在東亞某國預科學校老師,并委托老師在當地所報案。報案9小時后,小王的母親接到預科學校老師電話稱,該國警方通過技術定位在當地一酒店找到小王,并將其帶回警局做筆錄。
據小王回憶,當時她接到所謂“大使館”工作人員電話,告知其涉及一起信用卡詐騙案件,需要配合上海警方調查。“我確實弄丟了信用卡,擔心有人用我的信用卡從事違法活動。之后一個自稱‘上海民警的人聯系我,報出我的準確信息,表示如不配合工作,將影響我父母的正常生活,我就信以為真了。”
此后,小王通過境外社交軟件與自稱“警察”者聯系,按要求主動配合拍攝了自己被捆綁的照片并發送給對方用于所謂的“警方比對”。所幸的是,后來在多方努力下,該騙局被成功識破。
上海市反詐中心對2022年以來涉及的境外留學生被騙案件分析發現,案件中受害留學生平均年齡僅為22歲,年齡最小的僅17歲,年齡段主要集中于“00后”,“出境到首次被騙”的間隔時間最短僅為1天,超過半數被騙者間隔時間在6個月以內。
詐騙三招:“暴力洗腦”“偽造場景”“制造失聯”
記者采訪發現,詐騙分子在非法獲取留學生和家長信息后,通過各類造假手段,以給留學生“洗腦”、偽造被綁架場景、讓留學生“失聯”三招,進而實施詐騙。
——“暴力洗腦”控制行為。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周愷告訴記者,詐騙分子在掌握留學生或家長的個人信息后,一方面冒充移民局、警察、海關等工作人員,稱留學生涉嫌重大案件,向其發送虛假“逮捕令”“通緝令”“傳票”,并以安全審查、自證清白、財力證明、保證金等為由,要求留學生將錢、虛擬貨幣、禮品卡等轉賬到指定賬戶。
——偽造“被綁架”場景。在相關案件中,不法分子誘騙留學生拍攝錄制音頻、視頻、圖片偽造綁架場景,成為攻破父母心理防線的重要一環。
——制造“失聯”假象。上海市反詐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防止公安機關、家長、老師等與留學生取得聯系,詐騙分子誘騙受害人交出通訊賬號和密碼,退出所有通訊軟件,之后還會威脅或誘導留學生離開住處,獨自前往賓館或立即出境,切斷與外界的聯系。此后,詐騙分子再登錄受害人通訊軟件聯系其家屬勒索贖金。
筑牢海外留學生“反詐”防火墻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海外留學生應當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第一責任人”意識,在包括電商購物、購買機票、換匯等日常生活中,妥善提交、保管好護照、身份證、電話號碼、銀行賬號和密碼等重要資料與信息,提升社交網絡上個人隱私保護意識。
“留學生和家長群體應當增強遇到詐騙時的處置能力。”上海譽嘉律師事務所主任田原表示,如留學生收到可疑電話,應保持冷靜沉著,立即掛斷,并通過官方渠道聯系中國駐外使領館、所在學校或當地警方核實求助,并及時告知家長相關情況。家長如收到可疑的綁架勒索電話,應當立即向警方求助,并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取得聯系,切勿輕信他人、轉賬匯款。(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1.30 蘭天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