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農業農村局 楊印 袁燁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外出,種糧勞動力短缺,加之種糧效益偏低,雙季稻主產區頻繁出現“雙改單”和拋荒的現象。為了改善雙季稻區的上述現象,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可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減少種植成本,增加糧食產量,從而有效保障糧食安全。長沙縣近幾年開展了再生稻試驗示范,筆者總結其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選用良種選擇頭季豐產性好、再生能力強、抗逆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米質優良的雜交中稻品種。全生育期130天以內為宜,頭季于8月15日前收割,再生季于9月15日前安全齊穗,能有效避開寒露風的影響。
2.適時早播再生稻一般實行雙機收,為了有效保證再生稻高產穩產,綜合考慮再生季安全齊穗等因素,需適時早播。長沙縣再生稻種植主要有機插秧和拋秧2種方式,采用機插秧方式種植,一般在3月25日左右與早稻同時播種,4 月10日左右移栽;采用拋秧方式種植,一般在4月10日左右播種,5月5日前拋栽。
3.培育壯秧機插秧可采用低拱棚和鋼架大棚育秧兩種方式, 秧田比例1∶80,每 667平方米大田準備育秧硬盤28~30個,用種量3.5~4千克,采用機械化流水線播種。拋秧要選擇排灌方便、土質肥沃、運輸方便的秧田。秧田按1∶18的比例備足,每667平方米大田備足100片353孔的秧盤,用種量1.75~2千克。秧苗在1葉1心期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60克對水30千克進行噴施,培育多蘗壯苗。
4.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構建豐產苗架的關鍵技術,是再生稻高產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拋秧每667平方米拋栽1.8萬~2萬蔸;機插秧每667平方米插足1.5萬蔸以上,栽插密度為16.7厘米×26.7厘米或13.3厘米×30厘米。
5.平衡施肥施肥主要遵循“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每667平方米大田一次性施用48%三元復合肥3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結合化學除草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幼穗分化中期不加施肥料,幼穗分化第6期時每667平方米補施尿素15千克、鉀肥10千克。
6.防治病蟲害做好頭季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是獲取高產的關鍵。若頭季稻受到稻飛虱、紋枯病等病蟲為害,再生芽基本上不能從稻樁中正常發出,或只能發出零星的弱苗,最終導致嚴重減產。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用綠色防控為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可用掛黃板,安放螟蟲性誘劑盒,安裝頻振式殺蟲燈,釋放赤眼蜂、蛙等害蟲天敵的生態方式防治病蟲害。
7.加強水分管理頭季稻水分管理一般遵循“深水活蔸、淺水分蘗、干濕交替壯籽”的基本原則,同時注意夠苗曬田,防止后期禾苗倒伏。頭季稻收割時一般是高溫天氣,收割后要立即灌水,保持田間濕度,促進再生苗早生快發。
8.適時收割與留樁頭季稻以稻穗谷粒90%成熟時進行收割,機收前5~7天排水曬田,方便機械收割。選擇自重輕、收割幅度寬的收割機,減少收割往返次數,降低碾壓損失。8月15日前收割,留樁高度25~30厘米;8月16—20日前收割,留樁高度35~4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