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棉花科學研究所 李彩紅
棉花從播種到收獲都可能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有10%~20%,嚴重時有30%~50%,甚至絕收。棉花病害的正確識別和科學防治是保證湖南省棉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
1.立枯病 主要為害棉花幼苗,典型癥狀是棉苗莖基部靠近地面部分出現黃褐色凹陷病斑,然后逐漸擴大至包圍整個莖基部,使基部成縊縮狀、顏色變黑,切斷棉苗水分和養分供應,造成子葉下垂萎蔫,最終導致幼苗枯倒。
2.疫病 苗期疫病主要癥狀是子葉邊緣出現水浸狀病斑,干燥條件下,病斑部分失水呈淡綠色,遇日光照射后不久呈黃褐色,以后擴展成青褐色至黑色,病部和健康部分界限明顯。高濕條件下,子葉如被開水燙過一般,子葉脫落,病菌嚴重侵染時葉片一片烏黑,全株枯死。棉鈴疫病是爛鈴病害中最普遍的一種,癥狀表現為病斑初期呈暗綠色水漬狀,迅速擴展至全鈴呈光亮青綠色或黑褐色,鈴殼內部呈青褐色。
3.炭疽病 棉花幼苗出土前感染炭疽病,可形成水漬狀腐爛。幼苗出土后感染此病害,莖基部近地面處發生紫紅色縱裂條痕,后擴大成紅褐色梭形斑,中間稍凹陷,子葉受害邊緣產生紅褐色半圓形病斑。干燥情況下,病斑受到抑制,子葉邊緣呈紫紅色,天氣潮濕時,病斑擴展至全葉,造成子葉枯死早落。棉鈴感染炭疽病,初期產生暗紅色或褐色小斑點,隨后斑點逐漸擴大呈圓形綠褐色病斑,表面皺縮、略凹陷,有時病斑邊緣呈明顯的暗紅色。潮濕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產生橘紅色黏稠物質。
4.枯萎病 枯萎病主要有5種癥狀:①黃色網紋型。表現為子葉和真葉的葉脈褪綠,葉肉部分仍然保持綠色,呈現黃白色網紋。②皺縮型。表現為葉片皺縮、畸形,葉色深綠,葉片變厚,節間縮短,與健株相比明顯偏矮,但一般不枯死。有的病株會出現半邊顯癥狀、半邊不顯癥狀的現象。③黃化型。子葉或真葉多先從葉緣或頂部開始變色,局部或整個葉片變黃,但不出現黃白色網紋,最終葉片凋萎脫落。④紫紅型。子葉或真葉組織呈紅色或出現紫紅斑,葉脈也多呈紫紅色,隨著病程發展,葉片逐漸萎蔫枯死。大田氣溫低的時候容易發生此類病害。⑤青枯型。子葉或真葉突然失水,葉片呈深綠色,葉片變軟下垂,最終植株青枯干死,但葉片不脫落。一般是強降雨后,遇到高溫天氣,相對濕度大時,出現此癥狀居多。
5.黃萎病 病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發展。發病初期,葉片邊緣和葉脈之間的葉肉部分局部出現淡黃色斑塊并發軟,病斑形狀不規則;隨著病勢發展,淡黃色病斑顏色逐漸加深,呈黃色至褐色。病葉邊緣向上卷曲,主脈和主脈附近的葉肉仍然保持綠色,整個葉片呈掌狀枯斑,即常說的“雞爪狀”。嚴重感病的棉株,整個葉片枯焦破碎,脫落成光稈。
6.紅腐病 主要是棉鈴感病,感病棉鈴表面出現淺紅色粉狀孢子或滿蓋著白色的菌絲體。病鈴鈴殼不能開裂或半開裂,不吐絮,纖維干腐。
7.紅粉病 棉鈴感病癥狀為鈴殼及棉瓤上布滿淡紅色粉狀物,粉層較紅腐病厚而成塊狀,略帶黃色。病鈴鈴殼不能開裂,纖維干腐。
8.黑果病 棉鈴感病,鈴殼僵硬,為煤煙狀黑果,病鈴常不脫落,內部纖維成灰黑色硬結,不開裂。
9.軟腐病 感病棉鈴表面產生白色短毛狀物,每根短毛頂端生一小黑點(孢子囊),剝開病鈴,內部呈濕腐狀。
1.種子處理 根據本地氣候條件選擇熟性適合、抗病蟲性好的品種進行種植。播種前可使用甲霜·噁霉靈、精甲·咯·嘧菌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增強棉花抗逆性。
2.田間管理 選擇地勢高、無漬無澇、無枯黃萎病發生的地塊種植。通過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及時排除漬水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生態環境,增強棉花自身抗病能力,減輕病害發生。田間發現枯黃萎病株時,要及時拔除并帶出田間做無害化處理。在棉花生長的關鍵時期使用甲哌鎓進行調控,塑造理想株型。做好棉株培土護根工作,防止鈴期倒伏,并結合棉田后期管理摘除老葉。發現爛鈴后應及時處理,清除病原殘體并帶出田間集中處理,減少病害傳播。
3.科學施藥 使用20%甲基立枯磷或30%噁霉靈,進行土壤消毒。直播棉出苗后20天內是棉苗易受病原菌侵染的時期,應密切關注天氣,陰雨天前后及時施用噁霉靈、氨基寡糖素、枯草芽孢桿菌、乙蒜素等預防苗期病害。現蕾始期,使用植物免疫誘抗劑如氨基寡糖素或寡糖·鏈蛋白等,連續噴霧2~3次,提高棉株抗病能力。鈴期病害發生后,可使用生物源農藥如10%多抗霉素進行葉面噴霧。
4.做好蟲害防治 害蟲是導致病害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做好斜紋夜蛾、蚜蟲等蟲害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