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農業農村局
(續第9期第32頁)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永州市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探索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快實施“小田改大田”改革,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為全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蓄勢賦能。全市已實施“小田改大田”投融資創新改革近7萬公頃,引進社會資本1.4億元。
堅持改革思維、破解難題。一是提高認識。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投融資創新工作,將其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切入點。二是扎實推動。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3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分管領導全程調度,全力跟進落實,研究出臺《永州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方案》。三是迅速實施。省農業農村廳召開投融資創新部署會后,永州市迅速響應,第一時間組織召開全市投融資創新座談會,及時分解任務指標,壓實各方責任,確保任務落實。寧遠縣在任務布置當月完成種糧大戶、合作社及涉農企業建設意向調查,快速啟動項目規劃設計;冷水灘區委第一時間召開專題常委會研究部署推進落實。
堅持立足長遠、因地制宜。一是注重整體推進。在全市范圍內優選19個農田連片面積在200公頃以上的地區開展示范建設。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對冷水灘區廟山村投融資創新示范區成效進行重點報道,起到良好的以點帶面示范效應。二是注重靠前服務。積極發揮市級統籌協調作用,主動靠前、加強服務,先后3次組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4家金融機構商討座談,積極推進“政銀”合作框架協議簽訂,組織項目管理人員赴市外考察學習,確保各項工作按時有序推進。三是注重產業融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要義是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永州市在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創新工作中,突出產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寧遠縣桐山街道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片,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生產、果蔬產業相結合,與德孝文化、旅游資源相融通,以此實現固定利益聯結。
堅持群眾第一、效益優先。一是強化群眾主體。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流轉土地,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惠農補貼不縮水、農民利益不受損,打消群眾后顧之憂。東安縣引進湖南省農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按照農業全產業鏈模式開展高標準農田投融資創新建設,一次性支付3年近820公頃流轉土地租金,在維護群眾利益中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二是強化效益導向。堅持把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益、村組集體經濟收益、項目運營收益貫穿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過程中。寧遠縣按照稻田公園概念設計方案,重點建設舜耕體驗園、稻田人家、農耕研學基地、流水景觀帶、稻田騎行道等項目,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三是強化建管聯動。“小田改大田”后,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雙季稻,耕作成本降低20%,每667平方米土地租金溢價30%~50%,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增加,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提供清晰路徑。冷水灘區村集體經濟組織與社會化服務組織每年從每667平方米農田收益中提取20元,用于溝渠維修、清淤、管水等,探索改田、種田、管田“一條龍”服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