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昊杰
(中國計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杭州 310018)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以來,痕跡管理作為改進工作作風、破解懶政怠政的技術性治理手段被廣泛采用。一般而言,痕跡管理是指基層組織在部署、推動、檢查、考核、匯報、總結工作過程中,以文字、圖片、表格、視頻等材料為對象加以整理記錄,形成檔案、板塊、臺賬以使相關工作留有痕跡[1]。然而,如所有治理手段一樣,在缺少必要邊界意識前提下,痕跡管理往往會溢出治理目標的約束性而異化為一種以“跡”為“績”、留“跡”不留“心”的痕跡主義,即以豐滿的痕跡表象來掩蓋工作實績的不作為。在基層治理實踐中,痕跡主義往往表現為“虛功實做”“處處留痕”“虛假造痕”,強調“做過工作”而非“做好工作”,注重“留好痕跡”而非“工作實績”。
中辦印發的《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不能一味要求基層填表格報材料,不能簡單以留痕多少評判工作好壞,不能工作剛安排就督查檢查、剛部署就進行考核,不搞花拳繡腿,不要繁文縟節,不做表面文章。”[2]痕跡主義問題徒增基層治理的工作負擔,黨中央對痕跡主義的制度性回應彰顯了黨和國家解決痕跡主義問題的決心和信心?;诖?,本文立足基層治理的現實情況,深入分析基層治理中痕跡管理異化為痕跡主義的內外因素,解析當前基層治理中痕跡主義問題的難點與痛點,以期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問題聚焦與理論思考。
主張工作留痕是現代官僚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體現了政府工作理性化、精細化和可溯源等特征。然而,當作為工作績效的痕跡信息被刻意制造甚至虛假生產時,勢必將陷入痕跡主義的泥淖中。為了明晰痕跡主義的衍生機理,需要先闡釋其實質與負面影響。
作為一種技術性治理手段,由痕跡管理所異化的痕跡主義現象具有多重解釋空間。結合當前研究,學界對痕跡主義性質的判斷形成了諸如官僚主義[1]、軟性公共行政任務的應對[3]、功利主義等一系列關鍵話語表達。本文基于痕跡主義的表現機理認為,基層治理中痕跡主義的實質是一種以“跡”顯“績”的形式主義,即痕跡手段對治理績效的替代和違背。
第一,以痕跡視角框定基層治理。痕跡信息作為一種標準化、可視化和數字化的內容載體,根本上反映了國家治理注意力所關注內容的方向。換而言之,痕跡管理內蘊國家治理視角的“簡單化”邏輯,即面對復雜的和難以處理的治理對象,國家有限的注意力只容許其關注到一些關鍵性特征并使之更容易被度量和計算,進而得出一些總體性的和概括性的結論[4]。然而,在基層治理情境中,狹隘化的痕跡視角將基層治理實踐抽象化為一些功能性意義的指標清單,諸如“走秀式”的調查研究、“重復式”的文件表達、“一刀切”的政策安排等形式主義問題,在削弱決策權威性、有效性的同時,也嚴重擾亂了基層治理工作秩序。
第二,以痕跡生產干擾工作開展。在常規檔案工作中,痕跡信息受到檔案制度全面性、時效性、真實性等原則約束。但在一些痕跡主義操作中,痕跡信息不再受制于內容原則的規制而異化為符號性的形式主義。在基層政策落實中,痕跡生產的權重大過實際工作過程,直接影響上級對于政策落實的評價態度。特別是在一些不易量化和程序化的工作情形中,表演性留痕造痕更為凸顯。例如,在精準扶貧實踐中,個別干部熱衷于拍攝走訪慰問的圖像,采取“虛假造痕”“擺拍式留痕”方法來顯示其工作過程,直接挫傷了基層群眾的政治信任。
第三,以痕跡權重主導績效考評。痕跡管理的優勢在于能夠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痕跡材料復現治理行為全過程,但也極易放大痕跡材料的重要性?;鶎又卫碇校圹E主義蔓延的直接誘因在于績效考評對痕跡符號的偏好。特別是在“指尖上”任務、“泛濫化”督查、“留痕式”文牘主義的工作環境中,工作檢查主要看“材料準備得齊不齊、好不好、美不美”,績效考評陷入 “以材料論英雄”的誤區中?;诖耍硌菪粤艉?、競爭性留痕、避責性留痕等形式主義問題積重難返、難以根除。一言以蔽之,痕跡化考評正好為考評泛濫提供了簡易化表現路徑。
痕跡主義蔓延反映出基層治理之難,即如何破解工作中“形式上符合、實質上違背”的變相執行困境。作為一種變相執行操作,痕跡主義無疑對基層治理工作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
第一,破壞基層治理生態。基層治理并不是單純的行政活動,而是彰顯多重利益訴求、多元主體協作、多種價值觀念互動的治理生態領域。良好的治理生態無疑是收獲優良工作績效的前提條件。然而,痕跡主義問題滋生則直接污染了基層治理生態,具體而言,一是渲染了粉飾花架、裝點門面的形式主義作風;二是無端強化了痕跡的績效權重,從而撕裂了基層治理共識;三是助長了一種不干實事、混日子的工作心態,加劇了基層治理生態惡化;四是單純“炫耀痕跡”勢必造成基層黨群關系疏離,動搖了基層治理工作的群眾基礎。概而言之,痕跡信息作為微觀技術性因素廣泛滲透在基層治理體系中,其異化發展必然造成基層治理生態的系統性難題。
第二,誘發本領恐慌。痕跡主義的蔓延折射出基層治理工作視野的“失焦”,即聚焦于痕跡生產而非人民需求、聚焦于過程手段而非目標結果?!盀楣俦苁缕缴鷲u?!焙圹E主義問題恰恰是以“避事”謀“顯績”,其后果就是挫傷了敢于擔當、勇于擔責的干部的積極性。在行為方式上,痕跡主義擅長依葫蘆畫瓢、照搬照抄;對基層工作的新問題、新挑戰缺少基本的求真務實精神,只想“出彩”不想擔責,更無力去錘煉能力本領。長此以往,痕跡主義問題必然嚴重破壞基層治理秩序,嚴重影響基層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進而誘發能力不足、本領恐慌問題。
第三,加劇理想信念滑坡。痕跡主義問題不僅僅在于其虛假造痕、增加了額外的治理成本,還在于其散播了種種錯誤思想觀念,加劇理想信念滑坡。基層是貫徹黨的政策方針的最前沿領域,也是廣大黨員干部踐行理想信念的重要場所。痕跡主義以一種虛假作為的形式主義侵蝕基層工作的理想信念底線;反過來,理想信念的弱化又進一步滋生出形式主義問題。痕跡主義本身張揚唯利是圖、浮夸虛偽的不良風氣,基層治理長期專注于造“痕”,勢必導致一些人理想信念滑坡,出現思想蛻變、經受不住權力和利益的誘惑、丟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等問題,乃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5]。特別在痕跡主義泛濫的場合下,“因‘跡’提拔”的少數問題干部會擴大錯誤思想觀念的潛在市場,形成對廣大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工作干部的排斥效應,進而動搖基層治理的價值觀念基礎。
以“跡”顯“績”的痕跡主義是痕跡管理的異化表現,反映了痕跡管理作為一種治理手段的整體性危機。從動態角度看,痕跡管理是推動政策執行,促進過程管理程序化、規范化和強化問責監督的一種技術性治理手段。其內在包含了四個有機構成部分:作為機制原則的權責關系、作為內容載體的痕跡信息、作為行為導向的過程控制、作為目標原則的政績觀念。在基層治理中,由于痕跡管理所內蘊的彼此聯系的機制層面、技術層面、環境層面和主觀層面等均出現危機,從而導致了痕跡主義問題的衍生與蔓延。具體而言,一是機制層面,屬地管理原則的無度擴張導致了基層治理上下級政府間的“痕跡共謀”關系;二是技術層面,信息痕跡權重的過度加載導致痕跡信息在發揮治理作用方面陷入“邀功”與“避責”的異化邏輯中,不再反映實際績效;三是環境層面,治理過程控制性的單向強化削弱了基層治理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糾偏能力,催生出政策“低質量執行”的痕跡主義;四是主觀層面,政績觀異化污染了基層治理生態。
作為一種重要治理原則,屬地管理原則要求“以特定的空間作為劃分管理范圍的依據”[6],從而建立起有權有責、權責一致的管理制度。然而,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受制于壓力型體制和行政發包邏輯,基層政府往往承擔著超出其權力范圍和能力限度的工作量,面臨著“位卑權輕責任大”“有活往下壓、有人往上抽”的工作困境。換而言之,在基層治理缺乏明確權責制度約束情況下,屬地管理原則會向基層無度擴張并異化為一種“有責無權”的屬地管理原則,即地方或基層沒有執法權或管理權,但是卻被要求承擔具體的管理工作,并且在考核追責體制上被硬套上屬地責任[7]。屬地管理原則本是一套治理對象與責任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意在強調屬地范圍內任何治理事務都可以歸責于管轄主體。“有責無權”的基層屬地管理則折射出上級政府與基層政府之間權責錯位問題,上級政府為了強化對基層工作的過程控制而訴諸考核、檢查、督查等痕跡管理手段,下級政府疲于滿足上級政府的目標設定而被動進行痕跡制造、儲備臺賬資料等痕跡主義操作。在實際工作中,基層治理領域存在著行動規則模糊化、是非與權力邊界模糊化、層級權責和角色模糊化的特征[8],基層治理更注重以解決問題為行動導向?;诖耍怪斌w系中的上下級政府均無意去觀照具體工作開展的“模糊地帶”,進而就間接塑造起上下級之間對工作績效的“痕跡共謀”關系。痕跡主義恰恰是以顯性痕跡抹去基層治理中的隱性模糊領域,為上下級政府提供共同的績效佐證。這也表明,痕跡主義并不是基層工作者單方面被動的形式主義,而是一種不同層級治理主體間就解決復雜問題所達成的“精心設計、有意而為”的形式主義[9]。
痕跡管理源自官僚制度中的文書檔案活動,信息痕跡既是記錄官僚制度行為合理性的重要依據,也是承載專業知識和事實經驗的文檔憑證。因此,信息痕跡作為一種技術化手段,是表征復雜治理活動的理性規約。然而,在基層治理情形中,基于上級政府強推政策落地壓力和基層普遍政績焦慮,信息痕跡的績效權重突破了痕跡管理所秉持的以“績”留痕的設計初衷,而是被提升到要對基層治理活動“全范圍覆蓋、全過程記錄”的以“跡”顯績的程度。信息痕跡權重的過度加載,可以從兩方面加以闡釋,一是數字社會環境下網絡民主、網絡監督的興起客觀上加重了信息痕跡的治理示范意義。隨著數字技術手段興起,數字賦能基層治理必然生產出更加完整精致的痕跡,特別是在數字社會中,任何一個多余的信息痕跡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輿論“爆點”。因此,為了應對網絡輿論監督以及彌補任何可能遺漏的痕跡缺陷,基層政府需要更專注于造“痕”來規避責任。特別是在基層“多任務競爭”的環境下,常規性、日常性基層工作往往并不能完全滿足上級考核要求,個別基層工作者只能被迫采取痕跡主義做法來為常規工作增加“濾鏡”“修邊”,以避免遭遇負面評價。在另一些場合下,由于目標偏差和環境變化等因素,按照普遍規程的工作辦法根本無法達成既定工作目標,于是痕跡主義就被作為一種折中方案來執行。二是“唯上看”的狹隘政績觀念誘發以“完美”痕跡代替復雜績效的問題。基層政府的造“痕”行為并不是被動的不作為,而是一種主動的不作為。為了邀功,基層政府不惜花大力氣制造符合上級政府工作預期和要求的表演性痕跡,即在狹隘政績觀誘導下實施以簡單痕跡替代復雜工作的成本最優策略。特別是在年終考核、多方評估等痕跡式檢查場合下,基層政府唯有“虛功實做”“處處留痕”,才能充分提高基層工作的顯示度和可讀性。
一般而言,基層治理受到政策過程的公共性、開放性、回應性、程序性等價值約束,應體現多元參與、協商民主的過程價值,而不是僅僅將其簡單化為片面的痕跡事務。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各級政府迫于績效壓力往往采取強化過程控制策略來應對內外壓力。上級政府以監督考核權力不斷施加過程控制,讓基層治理活動圍繞指標體系、目標導向來運轉,削弱了基層政府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糾偏能力?;鶎诱趶娍刂菩詨毫ο轮荒鼙粍臃闹T如加碼式管理、數字化考核、“一票否決”等痕跡管理要求,甚至需要主動采取痕跡“偽裝”和“變通”方式來獲得非正式的自主權力[10]。在單純強化過程控制的邏輯下,基層上下級政府間圍繞痕跡所實施的“治理—監督—問責”工作模式,使得承載著過程價值的政策理念被異化為一種“低質量執行”的痕跡主義。具體而言,一是痕跡標準的“低質量設定”。上級的痕跡標準并沒有認真考量和反映基層工作者的工作實際,一味追求“曲高和寡”,造成了痕跡管理缺少科學性、精確性和調整空間,嚴重挫傷了基層工作者的積極性,誘發了基層治理“不作為、亂作為”問題。二是工作痕跡的“低質量生產”。當本發揮佐證性功能的信息痕跡被賦予量化考核和競爭邏輯來操作時,“材料大比武”“痕跡競賽”等痕跡主義問題勢必難以避免,基層政府不得不人為生產大量與實際工作不符合的痕跡信息來應付了事。總之,基于強化治理過程控制所引發的競爭邏輯和排名,將痕跡主義內嵌于基層日常性工作中,使得基層治理陷入“唯痕跡”的劣性循環中。
政績觀是干部開展工作、創造政績的觀念,正確的政績觀對于“工作如何開展、為誰開展、開展怎樣的工作”具有鮮明導向和糾偏作用。結合痕跡主義滋生的現實表現可知,少數基層工作者政績觀念異化是痕跡主義衍生的主觀因素。對此,習近平指出:“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盵11]政績觀異化是痕跡主義衍生的主觀性因素,特別是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喪失抵制痕跡主義的正確立場,極易誘發痕跡主義的系統性危機,污染基層治理生態。對于少數基層工作個體而言,痕跡主義作為一種帶有投機性、賭博性的政績競爭手段,其在大大降低基層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的同時,某種程度上能夠增加個體“德才兼備、積極努力”的印象分。作為痕跡主義衍生的主觀性因素,這種投機性政績觀具有多種異化特征。一是片面、單一的政績觀,認為基層工作只能以單一指標論英雄,繼而用片面痕跡績效掩飾基層工作的全面性。二是崇拜“顯功”的政績觀,是一種以盲目求快、急功近利姿態追求顯性政績的錯誤觀念,以痕跡化方式將“顯功”與個體綁定。三是將黨性與政績觀分裂的錯誤觀念,認為造痕問題并不涉及黨性原則,更多是應對紛繁復雜基層工作的無奈之舉,繼而對痕跡主義問題放松警惕、聽之任之??偠灾?,痕跡主義問題的衍生是正常政績觀失效、動搖,進而異化的必然結果。
在基層治理中,痕跡主義滋生的消極后果不僅僅是催生了新型形式主義,還在于其破壞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激勵機制,削弱了基層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結合上文可知,基層治理中痕跡主義的衍生是機制、技術、環境、理念等多個治理要素發生異化的結果。為此,有效治理痕跡主義問題,需要從理順權責關系、合理配置信息績效權重、打破過程控制藩籬、塑造責任擔當方面綜合施策、形成合力。
權責相一致是政府開展工作的必要前提。“有責無權”的基層屬地管理現狀在削弱基層治理能力同時加劇了基層工作者的負擔壓力,痕跡主義問題既是基層工作形式主義的表現,也可以歸因于上級政府的“責任甩鍋”。因此,治理痕跡主義必須從機制原則上理順權責關系。一是要圍繞治理目標下沉配置資源。在我國五級行政架構中,相較于中上級政府層級,基層鄉鎮、街道明顯缺少必要機構和職權以對接資源、履行責任。因此,要改變基層“責下權不下”的困境,必須圍繞具體治理目標下沉配置資源,將人、財、物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推動基層治理過程公開透明,消除痕跡主義滋生的模糊地帶,促進基層治理能作為、敢作為。二是明確上級事權下放的邊界門檻。事權違規下放本質上是一種懶政行為,因此要嚴格貫徹“誰主管、誰負責”的基層治理原則。在涉及職責下沉的事務中,必須設定一定邊界門檻,形成上下級職責互構、協同共進的責任擔當體系;要構建職責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禁止事權下放的情形和邊界,推進基層治理權責一致、有規可依。三是要以“解決問題驅動”優化基層治理績效。基層治理要消除以手段代替目的的痕跡主義問題,就必須在回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價值立場上確立解決問題、優化治理績效的目標立場。因此,要圍繞基層治理問題理順“條”與“塊”的協同治理機制,將屬地管理原則與解決問題行動導向真正結合起來,塑造相互督促、合作共進的治理格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痕跡管理本身是一種重要的治理手段,特別是在強調信息碎片化拼接、信念高于真相的“后真相”時代,有效的痕跡管理無疑是優化治理過程、鞏固政府權威的必然選擇。避免痕跡管理異化為痕跡主義,就技術層面而言,就是要合理配置信息痕跡的績效權重,避免陷入“‘痕跡’=‘過程’=‘績效’”的錯誤認知中。具體而言,一是要確立痕跡采集的真實性原則。采集工作痕跡并不是要營造完美無缺治理過程,而是要提供能體現客觀真實的基層工作過程的痕跡信息。痕跡采集并不需要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在涉及關鍵程序、核心動作和客觀績效等重要環節形成彰顯過程控制的痕跡信息。特別是對涉嫌虛假造痕、刻意留痕的現象要持懷疑態度,對虛假痕跡所主張的治理績效避免盲目采納。二是要確立痕跡績效價值的有限性原則。習近平指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盵12]對基層治理的評價衡量要在堅持人民立場上科學配置評價體系,將實績與過程、“顯功”與“潛功”、當前與長遠等多個因素結合起來,避免陷入“痕跡第一”的誤區中。特別要在對基層“亮點工作”“政績工程”等關涉群眾重大利益訴求和干部評價的績效考評中,摒棄顯性痕跡、亮點材料的干擾,堅持群眾滿意度第一性的考評原則。三是要加強調查研究,不斷提升痕跡管理的群眾認同度。痕跡信息的符號化、標簽化是誘發痕跡主義弊病的重要原因,為此基層工作必須加強調查研究,將“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融入痕跡管理工作中,不斷提高痕跡信息與基層工作實際的內在契合度,提升痕跡管理的質量成色,以更加合理、務實的痕跡標準規范基層工作的痕跡內容。概而言之,就是要從根本上扭轉基層治理中“痕跡至上”的績效考評誤區,還原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有限工具性定位,以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升痕跡管理科學化水平。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盵13]從推動基層治理民主價值意義上看,任何基層工作的痕跡信息必然是民主實踐的結果,痕跡主義問題恰恰是基層治理民主性欠缺、單向過程控制的無奈結果。因此,完善基層治理“全過程民主”的制度化實踐,要在科學塑造基層治理行動內涵的同時給基層工作松綁,扭轉一味強化過程控制的錯誤導向。一是要以回應式民主精準定位基層治理需求。基層治理要扎根民生民情民意,以反映人民需求訴求的工作過程充實痕跡管理的價值立場,消除痕跡信息的形式主義。二是要以參與式民主助推基層治理的開放包容發展。在痕跡主義滋生的情形中,上級檢查、考評督查等手段盡管能提供控制力、約束力,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基層工作的“過程生態”。參與式民主所主張的透明參與、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等要素無疑有助于改善基層治理生態,將體制內的痕跡管理與社會民情信息銜接起來,使之成為人人知曉、各方實操的管理制度,產生看得見、摸得著,常參與、見實效,廣覆蓋、機制化的治理績效[14]。三是要以協商式民主凝聚基層治理的共識。痕跡主義既是形式主義,也是一種非理性的評價體系。在全過程民主實踐中,經由廣泛協商民主所凝聚的“最大公約數”治理共識能匯聚對抗痕跡主義的理性力量,解決基層治理中的模糊性問題,為基層工作提供彰顯民主共識的痕跡管理共識。四是要以監督式民主塑造痕跡糾偏能力。痕跡主義的弊端在于上級政府考評監督“一刀切”“一言堂”的專斷性權力扼殺了基層治理的糾偏能力。因此,要推進民主監督、大眾監督和網絡監督,通過監督式民主讓痕跡管理工作在陽光下運行,根除痕跡主義滋生官僚主義、腐敗不作為的土壤,提升痕跡管理的純潔性、客觀性。
解決痕跡主義問題,需要樹立正確政績觀。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盵15]從治理實踐看,正確政績觀體現于日常工作中的責任擔當。因此,需要在政績觀教育和責任擔當的塑造方面夯實抵制痕跡主義的思想堡壘。一是要以塑造基層工作人員的責任擔當為契機,強化正確政績觀教育。將正確政績觀融入基層工作和崗位認同中,抓牢崗位工作的原則底線,要以為民辦事、為民造福的政績理念強化工作作風,筑牢政績觀念的思想堡壘,培育抵制包括痕跡主義在內的各種形式主義的責任自覺;要樹立全面的政績觀,“政績最后看綜合指標,看總體要求的實現程度”[16],特別是要將基層工作視為收獲全面政績的重要平臺,摒棄基層工作就是機械服從、照章辦事的狹隘觀念。二是要以塑造基層工作格局擔當為要點,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鶎庸ぷ髋c群眾實際利益訴求聯系緊密,是體現我們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前沿領域。摒棄痕跡主義的錯誤認知,就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抓住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條主線,圍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基層工作者要以立場明晰、價值高遠的工作格局擔當,跳出個人、部門和地方利益的狹隘視野,勇于擔當作為、敢于踐行責任,不甩鍋、不逃避,爭做基層工作的模范表率。三是要端正“關鍵少數”領導干部的政績觀。領導干部往往掌握著相當程度的治理權力,只有發揮“關鍵少數”在權力端的示范作用,才能對基層治理的責任端形成“頭雁效應”,使之“不唯上”“不造痕”,克服痕跡主義的誘惑。四是要在干部任用方面堅持實績導向,從選人用人的源頭扼殺痕跡主義苗頭。避免痕跡主義污染基層治理生態,就需要強化實干績效的正向激勵功能,特別是在干部提拔、破格任用等重大環節要堅持實干績效導向,消除“痕跡績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