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氘
戰火紛飛的時代,人們會有心思寫科幻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抗戰的艱難歲月里,仍有人通過科幻紓解愁苦,化學專家高行健就是其中一位。
高行?。?900—1985),江蘇無錫人,畢業于南京東南大學化學系,1934年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化學命名原則》,并任中華自然科學社發行的《科學世界》月刊總編輯,后來曾在多所大學任教。(趙永良、華曉主編《百年無錫名人圖譜》)
在面向大眾的科普類雜志《科學世界》上,高行健發表了多篇“科學小說”。近幾年,上原香、任冬梅、朱夢夢等學者對他的科普創作進行了研究,但論及其科幻小說時都以《冰尸冷夢記》為主?!?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史》(2022)也為高行健專辟一節,重點介紹了“較為優秀”的《冰尸冷夢記》,認為他的其余科幻作品“相對平庸,很像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硬湊而成的,可讀性較差”。其實,他的小說《未來空襲記》也值得一論。
1935年夏,中國多地發生洪災。9至10月,《科學世界》第4卷第9、10期登載了《冰尸冷夢記》。故事從洪災下的蕭條世界講起,少年主人公無依無靠,失學失戀失業,受科技新聞啟發,買醉后到深山里給自己注射了檸檬酸鈉并服下安眠藥后在大雪中睡去,兩百年后(2135年)被中國冰尸研究會復蘇。彼時人類已進入第四次世界大戰。出于防空需要,全國都已搬入地下,地面上四季常綠,臭氧管理塔調節太陽紫外線,促進植物生長,櫻桃能夠砸死人,一頭牛足夠一百人飽餐一頓,只是頭頂常有敵機飛過。文末稱:美國化學學會開會討論未來的食物問題,有畫家根據化學家托馬斯·米吉利的預言和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上帝的食料》(即《神食》)繪成趣圖,作者以此圖為基礎寫成小說。
兩年后,“七七事變”爆發。12月,高行健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于1938年3月到達重慶,一路飽受空襲之苦。四個月后,《科學世界》第7卷第3期發表了他的《未來空襲記》的“楔子”,開頭對《冰尸冷夢記》的創作因由作了補充:
我在當時一下筆就寫出那一套不合時宜的東西,無非是料想到不久的現在,一定有可怖的空襲輪到我們的頭上,所以眼見那偉大的南京正在癡狂地向著上方和四周努力擴大,五光十色的新屋一幢一幢的拼命擁進我的眼睫毛里來的時候,便有“一切的一切要建筑在地底下”的癡想;不料讀者們的意志大都為新奇的活冰尸所吸引,對于空襲和防空的國家大事反而一些也不放在心上……
接下來是一番關于戰爭方式變遷的妙論:人類最初采用的是“筋肉戰爭”,之后學會使用工具,進入“機械化戰爭”,飛機、潛艇、坦克等現代武器仍屬于“物理戰爭”,毒氣、炸藥、煙霧等則屬于“化學戰爭”,生物學家、心理學家不甘落后,于是有了“毒菌彈”和“催眠術”的應用,他大膽預測未來還會有“數學戰爭”:
這兒的所謂數學,當然是專指純粹數學而言,到那時眼見得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一個個依次在戰場上打敗下來,只有數學家得到了最后勝利;因為數學家的法寶是N度的,除卻一小部分的摩登物理學家、理論化學家、變態心理學家稍會拿得出一些四度空間的法寶之外,誰也弄不清數學家的葫蘆里究竟有些什么;只要數學家的鬼畫符活靈活現能夠有求必應,不要說“平面戰爭”落了伍,“立體戰爭”也要不得,一任他大炮坦克來得兇,毒氣毒菌來得惡,死光死聲來得狠,數學總司令的軍隊在超三度空間里進行,我敢擔保立即可以把這班狗東西弄得一動也不得動;……那么到底這數學戰爭要到什么時候方才開始呢?這問題我卻只能用“零分之零年”的答數來搪塞了;在此鄭重地補說一句:這答數是“零分之零”,并不是“零分之任何數”?。?/p>
讀到這里,筆者驚愕不已,馬上想到了《三體·死神永生》中人類進入四維空間的情節,以為接下來會出現抗戰版的“降維打擊”??上?,《科學世界》僅連載了前三回,到1938年12月1日出版的第7卷第8期就中斷了。故事從盧溝橋事變說起,設想1939年抗戰勝利,許多學術社團興起,針對間諜活動的密碼研究尤為興盛。接著,時間進入1968年,那時戰云密布,一對同是密碼天才的愛國青年情侶投身義勇間諜隊,之后被敵人綁架至日本,戰爭隨后爆發,漢奸在南京新街口制造爆炸,主人公受傷,后腦骨被彈片削去,成為我方第一個戰爭傷員,因此得到優待,獲得全球獨一無二的白金頭蓋骨。養病期間,主人公破解了護士唐小姐的父親留下的遺囑密文,得知其父因交友不慎成為漢奸而悔恨不已。連載到此為止。
另一方面,1938年9月7日,重慶的《警察向導》第1卷第3期也開始連載這部作品,標為“科學長篇創作”。目前能找到的該刊最后一期為1939年2月7日出版的第1卷第8期,登載了小說第六回,未完。第四到六回中,主人公出院回家,遇上防空大演習,又協助警察破譯了一封間諜密信。與前三回一樣,主人公抓住各種話頭大談物理、化學、密碼學等知識,進展緩慢的情節確實“很像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硬湊而成的”。

這種寫法在當時無甚稀奇。對這些作者來說,國難當頭,講知識比編故事更重要。就《未來空襲記》而言,作者身為化學專家,給讀者上起科學課來可謂毫不節制。比如,講到“紫外光的秘密通信法”,主人公不但介紹了物理學家圍繞光的本質提出的“微粒子說”和“波動說”,還附上一張手繪的電磁波分類表。
除了普及較為前沿的科學知識,作者還利用小說家的權利自創新理論。主人公戲稱:“科學家的手法是千篇一律的,弄到無法可想的時候,便會造出一個‘子’來……原子分子電子正子中子質子核子雙子光子熱子火子磁子光電子中微子配子胞子卵子精子游走子遺傳因子大約一共有二三十個勞什子了”,既如此,主人公便提出了“情子”,它類似電子或磁子,是共情、心心相印的基礎。他在介紹了庫侖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及相關公式后,又比照著寫出了“情引力定律”:
FL=L1·L2/d2
作為科幻作家,筆者看到八十多年前的人能如此“隨意”地寫小說、雜志編輯能如此“大方”地照單全收,真是百感交集。
比這種“肆無忌憚”的寫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發表渠道?!毒煜驅А酚伞皟日烤炜傟牎毒煜驅А肪庉嬍揖帯?,創刊號特意選擇“七七事變”一周年之際出版,“創刊詞”說明了宗旨:“冀與我全國警察界同志,聲應氣求…-…-勉為我警界學術探討之先驅?!憋@然,該刊主要面向警務人員。目標讀者的改變帶來了小說內容的調整——“楔子”被刪去,代之以兩段簡短的篇首語,其中說道:
國難臨頭時,大家鬧著“科學救國”的口號,平時碰到了科學問題偏又頭痛、打瞌睡;除了設法把科學文章軟性化之外,提倡科學的口號是白喊的。戰爭的方式既因新兵器的進步而今昔大不相同,通常雖說是平面戰爭已經改成了立體戰爭,實際上已經是四度空間的戰爭了:機械化不過給予槍炮以行動的速率,因此立體之外還有時間的關系,這不是四度空間戰爭嗎?
《編后談》也做了解釋:“本篇以輕松俏利之筆,寫出許多未來空襲中之新奇與殘酷,而又無一不有科學的根據。篇中對于戰爭與間諜,尤多活躍的描寫,此種知識之增進,實為今日所必要。全文達十萬余字,從本期起,分回刊登?!?/p>
從這些說明中可以推斷:后續故事會有“四度空間戰爭”,只是不會像劉慈欣那樣來寫,而全書情節重點大概還是以密碼破譯與情報戰為主,且作者早在1938年9月之前就將完整稿件交給《警察向導》。小說在該刊以每月一期、每期一回的進度至少連載了半年,讀者至少讀到了第六回。
后來發生了什么呢?
五個月后,“中國警察學會”編輯的《中國警察》于重慶創刊,首期“特約撰述”欄目發表了高行健的《未來空襲記(續集)》第一回,直到1940年4月才問世的第2期發表了“續集”第二回,未完。
筆者據此猜測:《未來空襲記》原作約為十回,曾公開連載完畢,后來受《中國警察》之“特約”,又續寫了若干回。至于原作第六回以后內容如何、在何處發表,則有待調查。
“續集”目前僅見第二回,寫法上仍以薄弱的情節帶出大量知識,并提到唐小姐之父雖在1926年參加日寇特務工作,其實“暗地里盡忠于祖國,所以到底被逼而自殺”。由此可知,原作還有一番沉冤昭雪的故事。就此而言,作者在情節方面并非毫無經營,且顯然考慮到了雜志的目標讀者。與“續集”第二回同期發表的還有一篇《非常時期警察總隊應該注意的幾件事》,這是時任國民黨中央政府內政部部長的周鐘岳對警察總隊官警的訓詞,其中第三點強調:
“要有機警的動作,現在社會情形極為復雜,……至于非常時期,更有間諜的活動,漢奸的潛伏,稍有疏忽則偵查要事泄漏軍情,足以為國家之大患,吾國自抗戰以來破獲之案已屬不少,而此輩潛伏內地與逍遙法外的人尚未能澈底鏟除。這個防止間諜與鏟除漢奸其責任在乎警察,身負警察職務的人,須隨時隨地注意周到嚴密檢查……”
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十余萬字的《未來空襲記》堪稱別具一格的民國諜戰科幻長篇。

1956年,我國第一個國家情報機構——中國科學院科學情報研究所宣告成立,高行健調至該所任編審,翌年因病退休。這一經歷不免引人遐想:他在抗戰期間與“內政部警察總隊”是何關系?《未來空襲記》的連載為何從《科學世界》轉移到了《警察向導》與《中國警察》?這部小說最終寫了多少回,尚未見到的其余內容如何,手稿是否仍存于世?有關高行健的生平資料不多,這些問題暫時難以回答。
更讓人好奇的是:抗戰時期的警察們,讀到這樣的小說有何感受?會不會有神經敏感的讀者,受作者啟發思路大開,以為這篇小說本身就是一篇密文,讓人頭大的筆法背后另有玄機?到了這一步,就離開了“史話”的范疇,需要調動小說家的想象了。
【責任編緝:阿 吾】